其實在英國很熱門,原作是一部經典的英國哥特奇幻小說,被BBC改編成迷你劇,卻與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緊密聯繫,作者出生在中國,基本故事結構和靈感完全來自於辛亥革命。
《歌門鬼城》的桌遊
2000年,BBC推出了四集迷你劇《歌門鬼城》,對大陸劇迷來說,劇中飾演大反派斯提爾派克的J·R·梅耶斯當然是最大的亮點,這位英倫美少男那時還沒出演《都鐸王朝》和《黃石的孩子》,但眉眼中的逼人英氣,即使在劇中被燒毀了半張臉以後,仍然撲面而來。
《歌門鬼城》全劇充盈著妖媚的黑暗氣息,全劇在一個名為「歌門鬼城」(Gormenghast)的古堡裡展開,這是一個古色蒼然到處充斥著腐爛氣息的處所,高高在上的伯爵行使著無上的統治權力,城堡裡處處都要按照古老的儀式按部就班的生活,掌握著典籍宣讀權的秘書大臣則是實際上的行政首長。一位來自廚房的小弟斯提爾派克則處心積慮的意欲擺脫悲慘的人生境遇——在城堡的底層煎熬,從來沒有人重視過他,嚴格點說,根本沒人把斯提爾派克當成一個有尊嚴的「人」,貴族和官僚們動輒對他呵斥打罵。
斯提爾派克策劃了一次縱火案,燒掉了城堡裡的圖書館,此舉攪亂了整個「歌門鬼城」的統治秩序,老伯爵自此神智恍惚,失心瘋而死;廚房主管、大管家、首席女官等人,一干人都在斯提爾派克的精心謀劃下死的死走的走,特別是老伯爵的雙胞胎妹妹,甚至被斯提爾派克軟禁在密室裡活活餓死。而斯提爾派克則成了救火的大英雄,自此青雲直上,在他殘忍的燒死了秘書大臣後,自己取而代之。此時,城堡裡的伯爵職位由襁褓中的泰塔斯承襲,而泰塔斯之母伯爵夫人,則成為了城堡的實際統治者。
四集《歌門鬼城》都從一首童聲演唱的古老歌謠開始,劇中人物的動作乖張怪異,布景、道具、服裝都洋溢著哥德式的繁雜風格,可以說,跟BBC出品的英倫風格格不入。不過這特質正是由《歌門鬼城》的原著所決定的,《歌門鬼城》劇集改編自英國作家馬文·匹克的長篇小說《歌門鬼城》三部曲的前兩部(後來整理匹克的遺作搞了四部曲),這本小說中國讀者並不熟悉,但在西方影響巨大:耶魯大學教授哈羅德·布魯姆所編纂的《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所開列的書單中,《歌門鬼城》與《指環王》赫然並立;「美國小說之王」史蒂芬·金動筆寫作《黑暗塔》系列,也是為了創造屬於自己的「歌門鬼城」。
Mervyn Peake
原作者馬文·匹克在辛亥革命前夕出生在中國廬山,父親是來華的傳教士,後來全家遷往天津,除了短期回英國探親以外,匹克在中國一直呆到12歲。清末民初那一段風起雲湧的歷史大變遷,正成為了《歌門鬼城》的重要靈感源泉。古老的城堡似乎就是古老的中華帝國的變形,繁文縟節的傳統禮儀(禮崩樂壞)、窮苦下層人的兇狠「逆襲」,乃至孤兒寡母獨撐局面的統治秩序都能從斯時的中國找到對應——伯爵夫人像不像垂簾的太后?泰塔斯像不像那個一心嚮往西方文明的末代皇帝?而書中洋溢著的鬼魅、黑暗氣息,則正是西方人所感知的古老中國文化的質地,這一切,無疑都銘刻在了童年匹克的內心最深處。
斯提爾派克在火中變成了「半面人」,類似《蝙蝠俠:黑暗騎士》的橋段;與泰塔斯交歡的野蠻女孩(也是他奶娘的女兒)被雷電劈死,則有點類似於《雷雨》中僭越倫理的四鳳之死。可見,古今中外的文藝創作,難免透射出相似的色調。
在《歌門鬼城》劇集結尾,斯提爾派克被泰塔斯殺死,而泰塔斯也離開了這個古老、腐朽的城堡,獨自遠行——這似乎暗喻著作者對中華文化沒落、西方文明崛起的描摹。而在小說第三部裡,泰塔斯甚至穿越到了現代社會,劇集並未表現——我想,這也是原作者匹克從中國回到英國後的真實感受吧。
泰塔斯晚年病重,手稿字跡難辨,而他的遺孀也曾解讀出第四部《歌門鬼城》的開頭部分,可惜,匹克自己未能繼續下去。
也許有一天,《歌門鬼城》的第四部會由中國人來續寫。
【刊載於《文藝風象》2013年第1期】
—已完待續—
支持原創,隨手轉發
電影學博士
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理事
中國青年影評人聯合會理事
北京電影協會編劇與導演專業委員
聯繫QQ:55088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