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時光裡,這個世界總會用其各種形態,給予你對自然萬物的感受。比如四季的更替,比如陽光燦爛,或者驟雨侵襲。在這此種種自然界的變幻中,不知怎麼了,我猶喜雨天。特別是在下雨天讀書,在我的生活中,是一件特別美妙的事。
在雨天最舒適的是躺在床上,聽一聲聲雨滴,從窗簷下滑落。滴答滴答的聲音,和著你呼吸的節奏,慢慢進入一種似想非想的思緒。這時候你的內心,真的很寧靜很平和。這時候你可以自然而然地體悟到秦觀之:「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的詩意纏綿。
也許,這很小資也很布爾喬亞。但可能每個人的生活狀態的形成,都是和他的環境和經歷有關。
我從小在江南小城長大,小橋流水曲幽通巷中,常常領略著雨打窗欞的詩意。如果說,戴望舒的雨巷,是盈溢著丁香花開的芬芳。那麼,這種芬芳,只有在雨天時,漏過半掩的窗戶,送達至你而能感受得到。這時,你最佳的狀態,是斜臥尺床在一卷書香中,去細細地品味人生中,那些詩意盈溢的況味。
下雨天只能讀書,同時提供了一種可能,那就是暫時的逃避。生活很苦逼,一地雞毛的現實,充滿了煩躁無奈和諸多的心緒不寧。在雨天的讀書中,你可以擺脫很多糾結不清的事務。你也可以合著一些詩句做夢,做的夢也是如雨水一樣溫情脈脈。這個氛圍裡,心跳是平和的,心境是安寧的。
而至於人為什麼要讀書?這問題看似簡單,其實,從深層次的挖掘,並不是一兩句話可以概括的。因為,每個人的具體情況各異,所以,對讀書的根本需求,就各有不同。
從廣義上來說:讀書是一個人來到人世,獲得知識而至成長的渠道。或是人的精神需求。
季羨林老先生曾說過:「如果讀書也能算是一個嗜好的話,我的唯一嗜好就是讀書。人必須讀書,才能繼承和發揚前人的智慧。人類之所以能進步,靠的就是能讀書又寫書的本領。」
一是,讀書可以明事理長知識!
人有緣來到這個世界上,人之初時懵懵懂懂,對於了解這個大千世界,好多時候是充滿好奇的。而打開這個世界大門的鑰匙,就是通過讀書。從小學,初中,高中,乃至於大學,課本教材的閱讀,是必須文化知識的積累。而另一種讀書,涉獵各種各樣的好書,卻是修身養性,提高人的品味的階梯。多讀書讀好書,不做白丁,就會成為一個高尚的明事理的人。
第二,讀書可以讓人安靜。
現實生活很無奈。儘是掉落一場雞毛的煩瑣。而喜愛讀書,可以讓人擺脫凡俗煩惱,靜心地到一方安寧的空間,想自己所想,追自己的所夢。
當你打開書頁時,在和書中的人物對話時,你的空間就猶如打開了另一窗,呈現的是另一個世界。這時候你的時光中,真的很安寧。所有糟心的事,就離得很遠!古人云:「寧靜而致遠」大概就是這種境界!
第三,讀書可以讓人的生活愉悅!
每個人在生活中,各有其諸多使自己開心好玩的事。對我來說,「讀書」這一事項,卻是我平生最大的樂趣。
我愛讀書,也許是出身於書香門第之故,血液裡流淌的,大概都是對閱讀偏好的因子。
我父親留給我的書很多,包括自己所購的,現在放在我工作山裡的小屋中,林林總總的約摸有三千多本。
在生活中,書對我的用處很大。吾平生猶喜有三,讀書,寫作,喝酒。有人常常說我是個書呆子,但人云亦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何許是戲言。但卻在讀書的中,獲得了很多生活閒散中的樂趣。
遠的不說,就說我目前蝸居在山裡工作。平時的生活孑然獨身,孤寂的要命,只有書陪伴著我,更多的時候,當夜雨侵窗的時刻,一杯茶一卷書。而沉浸在字裡行間,去和書中的人物共呼吸時,就不會感覺到寂寞侵身,因而,每天的日子就會很快樂!
無須緯言,讀書有時也是一種生活的消遣。打發時間,怡情解憂,消愁解悶中的樂趣,是不讀書的人,難以理解和所能感受得到的。
許多時候的雨天,我都躲在溫暖的被窩裡,手捧一卷書,讀著白居易如許的詩句:「暗蟲唧唧夜綿綿,況是秋陰欲雨天,猶恐愁人暫得睡,聲聲移近臥床前」。舒適的氛圍,窸窸窣窣的雨聲真的很催眠,也很使人淡定。
有首歌叫《時間煮雨》,歌中唱到:「風吹雨成花,時間追不上白馬……。」其含義為時間就像被蒸發的雨水一樣,永遠逝去而無法返回。然而在讀書的過程中,時間卻會變得很緩慢,而充滿回味!
因而言之:風聲,雨聲,讀書聲,人生總在詩意的況味中緩慢生長。
(浪子詩書)典型的江南60後.主業為生活而生活,業餘寫文碼字.現為浙江省散文學會會員,湖州市作家協會會員。湖州市網絡作家協會會員。創作以散文詩歌見長。幾年來數百篇(首)作品,發表於全國各地報刊和各大文學網站。15年16年18年,各有散文收錄於省市級文選集。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