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每一位登基的皇帝基本都會施行新一輪朝政決策,進行改朝換代,而事關天下民生的錢幣則備受廣大關注。一般是與前朝的錢幣並行一段時間,然後才慢慢回收,也有限期兌換新幣禁用老幣的,在民間,哪個錢幣質量好且厚重的話,就會繼續在民間通行。
舊朝銅錢,在唐宋兩代亦有過回收現象。元朝後,由於蒙古人執政,前幾朝的銅錢舊幣被大量「限制」,元朝人開始使用紙鈔貨幣,使得這些舊銅錢在元朝一無是處,沒人使用。
元朝採用紙鈔制度,到了末期天下大亂,通貨膨脹經濟崩塌,元朝建立的紙鈔體系被完全拉垮,特別是紙不值錢,不像銅錢可以回爐重鑄,故此錢幣幾乎退出歷史舞臺。
清軍入關時,依然在錢幣中夾雜唐宋時期的鑄幣,允許明錢流通,這措施使得明朝銅錢得以保持流通。可當清朝根基發展鞏固後,帝王們就下令禁用明朝銅錢以及往朝的各類舊錢幣。
在秦漢到隋朝這段時間內,皇帝們繼位大多選擇使用前朝的貨幣,漢代的五銖錢差不多流通了500多年,一直到唐代初還流通使用。有學者統計,明代所使用的銅錢中,大約有80%是宋錢或唐錢。再比如在民國初年,作為中國封建社會使用的銅錢也在流通,直到1920年左右政府才廢止銅錢的流通。
清朝鑄造有屬於自己的特色錢幣,名為清錢。在清朝管制下的兩廣地區,當地居民喜用唐代開元通寶,門把手、窗戶等都會釘串幾個,以求吉利。故此該兩地區的開元通寶回收量很大,清朝迫不得已,特別批准當地人可以用開元通寶兌換雍正通寶。以此看出,清朝期間,前朝銅錢貨幣以這種方式實現了新舊朝的互通過渡。
從資料和出土的文物上看,清朝每一代帝王都會鑄造屬於自己的銅幣,多為印刻上自己執政的年號,如崇德通寶、順治通寶、康熙通寶、雍正通寶等等。
對於舊朝錢幣,一則是容納,任其流通,二則是下令禁止,然後回收重鑄。如今,代表各朝代的銅錢通寶,多以被重鑄消失,有的隨主人埋入墳墓。錢幣是一個國家歷史發展的縮影,中國古錢幣在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方錢幣文化體系,因此它的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發現,古錢幣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