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認識都梁這個作家,估計都是從《亮劍》和《血色浪漫》開始的。的確,這兩部作品以及改編的電視劇給觀眾帶來的震撼是持久的。
前者對於民族危亡之際的戰士們,用最貼近真實生活的方式給呈現了出來,讓觀眾熟悉且親切,而那種濃濃的愛國熱情,在李雲龍那句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怒吼中,時刻都在警醒著國人。後者對於鍾躍民那一代北京知青入木三分的刻畫,將動蕩的年代和個人的未來緊密聯繫在一起,他們在成長,其實也在找尋,找尋當下的出路和未來的方向。
所以,觀眾對於這兩部作品的喜愛,全然來自於故事內容裡對價值觀念的傳遞和精神理念的播撒,那裡藏著勇猛和果敢,也藏著熱血和激情。
但在我看來,都梁還有一部被改編成影視劇的作品是不能被忽視的,雖然這部電視劇首播是在地方臺,且因為宣傳力度問題並沒有引起廣泛的重視,但是,卻並不妨礙它成為國產劇裡佼佼者,它就是《狼煙北平》,播出於2009年。
11年的時間裡,拍攝電視劇的工具越來越先進,特效也越做越逼真,可是,那些過去老電視劇所擁有的精彩內容和精湛演技,卻已經很難尋覓到蹤跡。江山代有才人出,可是,後繼無人的悲涼也漸漸讓觀眾對於當下電視劇產生了排斥與反感。
《狼煙北平》作為戰爭題材的電視劇,它其實並沒有真正的主角,而所有人物在時局動蕩中被迫的求生之路,都是一種下意識的選擇。即便國民黨一方的徐金戈和共產黨一方的方景林,他們在堅守各自信仰的同時,對於中國動蕩時局該如何扭轉,以及自我原則該如何堅守,都是在不斷自我摸索中慢慢找尋著方向。
電視劇借用文三這麼個底層人物的視角,窺探著中國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人們的生活狀態。
故事發生地就在當時的北平,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新中國成立初期,故事的時間跨度將近三十多年,而故事所營造的氛圍,並沒有因為戰亂而刻意選擇壓抑或是陰沉,相反,那是一種生活場景的直白展示,你看到什麼樣劇中就呈現什麼樣。
所以,總是給觀眾,尤其是上了年紀的長輩們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即便國家面臨著內憂外患,但除了徐金戈和方景林這類擁有信仰的軍人之外,其他的像文三,二順子,白連旗,花貓,肖建彪等這類混跡生活的底層人,似乎無論怎麼改朝換代,他們都能夠像野草那般頑強的生長。
故事開始於對日本笠原商社的監控,這個時間剛好處在盧溝橋事變的前夕,此刻,中日的關係劍拔弩張,各方勢力蠢蠢欲動,當時的北平就像是一個大染缸,敵我難分且是非不明。
當然,這種時局的動蕩,並沒有深刻影響到像文三這類底層百姓的生活。在他眼裡,能夠吃上飯睡上覺就是最重要的,至於國家大義捨生忘死就是別人的事了。他會同情別人甚至背地裡會唾棄漢奸和日本人,但絕不會關鍵時刻挺身而出。
有的人或許會認為文三這種灑脫的生活方式,是一種樂觀的生活態度,但如果結合整部電視劇內容來分析,就會發現,其實,文三這類人,恰恰是原著作者都梁所批判的。
都梁曾這樣分析過文三這類人:
讓拉人力車的文三兒去保家衛國,實在是勉為其難。他們中不少人生活的主要狀態是墮落的。坦率說,這個階層很墮落。一個人被扔到最底層會是什麼狀態?我認為貧困也容易扭曲人的心靈,有時比金錢財富更厲害。人在社會最底層,讓他向上、善良、光明,是勉為其難的。他們好也罷,壞也罷,寫作者不該去人為拔高,我就是反映他們的真實狀態。
都梁的看法和魯迅的看法不謀而合,可魯迅更多的是深刻的批判,而都梁則是在批判中試著接受。當然,接受不代表認同,他只是承認這種現在甚至未來長期存在的中國人的真實狀態。
因此,這部電視劇最主要突出的就是真實,尤其是對於底層人群生活狀態的呈現上,儘量做到不去貶低或是拔高,而是平視。
電視劇表面上講的是徐金戈和方景林這兩大派系之間,從共同合作抗日到為了各派利益爭鋒相對,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凸顯出在北平城內所有百姓的生活狀態和精神狀態,因此,我們在看這部電視劇的時候,總是能夠輕而易舉的看到自己的影子。
試想一下,真到了民族危亡之際,有幾個是能夠像楊秋萍和羅夢雲這樣捨生忘死的?有幾個能夠像徐金戈和方景林這樣堅守自我原則的?恐怕大多數人會像文三這樣,苟且且自嗨式的活著。
其實,在文三身上存在著兩種精神,一種是如同唐吉坷德式的自我幻想精神,一種是如同阿Q式的自我安慰精神,這兩種精神的存在,雖然能夠取得短暫的生活快感,卻也容易陷入自欺欺人的麻木不仁當中。
這部電視劇我已經看過兩遍了,可是,每一次都會覺得新鮮無比。如果說,第一次看的是徐金戈和方景林的合作和較量,那麼第二次看的就是文三以及他周圍類似群體的生活狀態。
三十多年的風雲變幻,有的人死在了抗日戰爭時期,有的人消失在了解放戰爭時期,見證了滄桑巨變的文三,在多年後依舊能夠在澡堂子裡,和那些如同他一樣白髮蒼蒼的蹬三輪的好友談笑風生。
這更多的不是灑脫,而是感慨,這種中國農民頑強的生存能力,造就了五千年綿延不絕的文化,卻也將那種無法剔除的奴性深埋於民族精神之中。
劇中所有人都像是歷史中的塵埃,被時代洪流裹挾著被迫前進。
徐金戈失去了楊秋萍,方景林失去了羅夢雲,可文三似乎什麼都沒有失去,就連他最後的死都是靜悄悄的,三天後才被人發現。但這類人怎麼也叫人痛恨不起來,因為,回頭看看我們自己的生活,何嘗不是和文三一樣呢?
《狼煙北平》這部電視劇看過的人很少,雖然也是出自都梁的同名小說,但是,卻並沒有《亮劍》和《血色浪漫》那樣備受矚目。不過在我看來,這部電視劇卻是我看過所有同類型作品中最有感觸的。
無論是從演員演技還是故事內容上來說,總比現在的戰爭劇強很多倍。因為,它對於所有人物,即便是配角,也能夠花費心思地進行刻畫,比如沒落貴族白連旗,比如賣白薯的二順子,比如報社記者陸中庸,比如黑幫頭目肖建彪和他的打手花貓,比如天津衛混混孫金髮。
這都是些小人物,可看完後卻能讓你過目不忘,這大概離不開原著作者細緻的刻畫,同時也離不開演員們的生動表演。比如劉佩琦老師飾演的文三,即便有很濃的話劇腔,但一口地道的北京話,加上舉手投足之間那副小人物怯懦的嘴臉,絕對是電影裡最出色的角色。
電視劇最後結束於老年後徐金戈和方景林的談話,此時此刻,似乎暗示著為了新中國努力奮鬥後的殊途同歸。
這裡不能用化幹戈為玉帛來形容他們的關係,因為,徐金戈和方景林從來就沒有把彼此當作敵人,他們是軍人,在摸索中選擇著信仰。不能說誰影響了誰,只能說,大家都在努力地讓生活過的更好,正是有這樣懷揣理想的革命者,才能夠讓文三這樣的底層者有了頑強活下去的環境。
看完全劇,總是會讓我想起楊慎《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這首詞,大概也是最適合形容這部劇的吧——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