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初一十五或者佛菩薩紀念日,寺院裡都會舉行法會或者佛事,寺院裡也總是香火鼎盛、信眾不斷,人們都在很認真虔誠地燒香禮佛做供養,許多人也會在禮拜的同時在佛前敬香許願,希望佛菩薩能慈悲加持、消災解難、諸事順遂。其實,「萬般皆苦,只可自渡」,我們拜佛不是拜自己的欲望,不是功利主義的求佛,發心不真誠,做再多供養也是徒勞。「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內心的清淨恭敬才是對三寶的最好供養。
佛菩薩不會因為你供養得又多又好,而對你有偏愛,也不會因為你沒有做供養而降罪於你。一切供養皆是自己的發心,若自心清淨,再做供養,自然是增上功德。若心地不淨,再多供養,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良善之人,縱使不做供養,佛菩薩也自歡喜。我們拜佛拜的是自己的清淨心,是發心懺悔,是修正自己的念頭,是發願向佛菩薩學習,斷煩惱、離苦海。燒香拜佛時,心中默念這4句話,功德無量!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
其實,佛教裡並不提倡人「許願」,因為人許願多數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的私心利益,成就的是人的私慾和更多的欲望,這並不是佛教所提倡的利他無我的大慈悲心。佛教倡導人發願,發心利益他人,自覺覺他、自渡渡人、自利利他,利益他人的同時,把自己的心量、福報越修越大,這才是一個人最大的智慧福德。
就如佛門裡常講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種大慈悲心,心懷慈悲,則處處「佛光普照」。我們看佛教裡諸佛菩薩都是無量慈悲心的聖者。觀世音菩薩本可以成就佛果,但為了便於度化眾生、救苦救難而選擇倒駕慈航;阿彌陀佛,在因地修行時,就發下四十八大願,要建立西方極樂世界,接引眾生離苦得樂,等等。菩薩心裡總是想著他人,所以是菩薩;凡夫永遠只想著自己,所以是凡夫。
二、法門無量誓願學
「法門無量誓願學」,就是告訴我們要珍惜這無常法身慧命精進修行,早證菩提。「自皈依法,當願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人生有了智慧,才能覺悟、離苦、解脫。沒有智慧,只會是煩惱人生、苦海無邊。
「佛法難聞,人身難得」,如《開經偈》所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娑婆世界眾苦充滿,還不趕快精進念佛修行,遠離諸苦。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水少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
三、煩惱無盡誓願斷
人生之所以痛苦,源於欲望太多、執念太深,求不得、放不下,心中掛礙太多、我執太重。我們到寺院裡拜佛,會發現寺院的門檻特別高,這就是在告訴大眾既人佛門,就要把世間名利慾望煩惱放下,一心念佛,但現實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帶著煩惱心禮佛,一邊念佛號,一邊心頭又妄想雜念不斷,如此這般: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
《心經》裡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當我們能夠觀一切法空相,不生執著,不生貪念,內心自在無掛礙,才是真正的自我救度。《金剛經》曰: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放過自己,別和自己較勁,是最大的放生。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佛門裡常說一句話:信佛不如學佛,學佛不如成佛。修行的最高境界是成就如佛陀一樣的無上正等正覺,究竟脫離三界、不住輪迴。既然發心修行,就一定要朝著目標去努力,「阿羅漢」、「菩薩」和「佛」果位都是非常殊勝的,若能修成圓滿佛果,更是無上功德福田。希望大眾聽聞正法、覺悟人生,成就無上菩提。
以上這4句話,其實就是佛教裡說的修行菩薩道所發的「四弘誓願」,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利益一切眾生、離苦得樂。感恩閱讀與分享,祝大眾六時吉祥。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