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臺劇簡直是開掛的節奏。
上半年一部《我們與惡的距離》引爆網絡,豆瓣評分高達9.5。
接著《我們不能是朋友》接踵而至,再次引發網友討論。
下半年,臺劇依然很穩,很猛。
其中最為驚喜的,絕對是它——
《俗女養成記》
該劇一播出,又引發了一陣討論。
為什麼?
因為太真實了。
絕大多數人都會在女主身上找到最不堪的自己。
童年幻想未來自己一定可以闖出一片天地。
但長大後呢?
幻想沒了,一地雞毛的瑣事牽絆著你。
可你不能慫,依然硬著頭皮走下去。
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看完後評論:又好哭又好笑。
那麼什麼是俗女呢?
臺語中有個詞叫俗仔。
指那些外強中乾的慫包,平時咋咋呼呼,一遇到事就畏畏縮縮。
俗女亦是如此,只是性別換成了女性。
主角陳嘉玲,女,39歲,未婚。
臺南人,獨自一人在臺北打拼。
我叫陳嘉玲,一個住在臺北不過永遠不是臺北人的臺南女兒,這輩子最擅長的事情就是在照相的時候閉眼。
相比較「慾火焚身」的快感,來大姨媽更能讓她高興起來。相比較到床上翻雲覆雨,很顯然《星際大戰首部曲》更吸引他。
但面對尷尬的年齡,折騰不起來的生活激情,平靜、無奈的生活或許最適合她。
就連參加個同學婚禮,認識不認識的誰都能上來對你建議一番,
紅紅火火,恍恍惚惚,最怕人生走了快一半,
突然發現自己竟然活成了「失敗體」。每一次想尋找突破或者改變現狀,換來的也只是出醜,出醜·····
上層領導北大畢業,軍人家庭出身,最高職位做到過COO,且剛離婚,孩子出國留學。
她是領導,理應在宏觀上給出工作建議,但這不意味著她想當然的理解就一定是正確的。
ta想過辭職,但辭職後工作好找嗎?待遇會比現在更好嗎?能學到更多知識嗎?
即使大家地域不同,年代不同,身份不同,但生活的無力感都是一樣的。一條是現在進行時的成年生活,一條是過去完成時的童年生活。關於「大女難嫁」,關於「童年性教育」,關於「女生鬧矛盾」·······
「女人到了年歲就要嫁人」的思想,一直存在中國人的心中。
不管是臺灣還是大陸,爸媽一輩的人只想讓女兒早早嫁人。但又有多少家長想過:
其實很多人遲遲不婚,就是因為不想將就。看《俗女養成記》,
很多時候你不知道自己怎麼哭了,怎麼又笑了。因為不管是童年還是成年,好像都是我們親身經歷過的生活。
那時候,嘉玲還在上小學,和奶奶爺爺、爸爸媽媽住在一起。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見狀:趕快抱住電視機,拔掉插銷。
.
很多時候,身邊人一直在告訴你,怎樣才是女人該有的樣子?怎樣才是更好的人生選擇?
因為當你親自走入那個想像的世界以後才發現,原來一切真正經歷起來是不一樣的。
生活好難,擁有「有房有車有老公孩子」的人人豔羨生活更難,「淑女」就這樣成了「俗女」。
不是沒有嘗試,不是沒有努力,一切就這樣不可抑制地發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