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壯士捨得精神震撼世人,中華民族精神永垂不朽!

2020-12-26 騰訊網

期待已久的電影《八佰》終於點映了,作為資深影迷,筆者第一時間就去看了這部歷史題材的大型戰爭片,其講述的是一個足夠悲壯但卻引人深思的故事。

1937年的淞滬會戰已激戰70餘日。10月26日,上海大場鎮失守,戰局急轉直下,為避免被日軍圍殲,中國守軍開始撤退,唯有一營(88師524團1營)奉命留在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內,與日軍誓死抵抗,掩護大軍撤離。

這是一支僅有452人組成的孤軍,大部分還是新兵。從軍事上看,他們面對的幾乎是一場必敗之戰,沒有後援,以少敵多。抱著「此地即是我們埋骨之處」的決心,眾將士死守四天四夜,利用四行倉庫的天然優勢,在日軍的猛烈攻勢之下,一次又一次地擊退日軍的衝鋒,他們的奮戰也引起了蘇州河對岸市民的關注,不僅為他們搖旗吶喊,還秘密為其籌集物資。

儘管這支部隊最終還是被要求停止作戰,退入租界,但他們的英勇事跡廣為流傳,成為抗戰史上的「八百壯士」(團長謝晉元當時為迷惑敵軍,對外稱部隊人數為「八百」)。電影《八佰》便由此而生,更折射出千千萬萬曾經奮勇抗戰的中國英烈的不屈與韌力。

在電影裡,並不是每一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下都能成長為不畏死的英雄,依然會有人想著妻兒老小。國難當頭,我們是應該同仇敵愾,可又有幾人能成為那七進七出的趙子龍呢?即便是「八百壯士」也並非人人都勇不可當,這才是符合人性的真實表達。

但最讓人動容的是,大多數畏懼死亡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最後也願意捨生取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必死而慷慨赴之,向全世界展示出中華永不屈服、捨己為人的民族氣節,正是憑這股氣,才讓他們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咬著牙堅忍了八年,最終迎來勝利的曙光。

四行倉庫八百壯士孤軍浴血,捨生取義雖敗猶榮,可謂浩氣長存!只要有人記得,英雄的靈魂及捨己為人的捨得精神就永遠不會消失,這也是一個民族的薪盡火傳,生生不息的根本,就像影片中一開始所說的「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值得一提的是,坐在萬達影院裡面等電影開始之前,筆者還看到了同樣蘊藏著「捨得精神」的捨得酒的TVC,這則TVC讓觀眾感受到了取捨的魄力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中一脈相承的捨得精神的同時,成功地將其凝聚在生活的美酒之中,捨得釀造的每一滴酒,與電影的將士一般,都承載著人生中的捨得智慧。

捨得對釀酒的過優中選優,同時不忘初心傳承千年釀酒智慧,憑藉其獨特地「陳甜淨爽」老酒風味和濃香品質,始終堅持將濃縮了中國智慧精髓的「捨得精神」傳遞給世界舞臺,以酒為媒體現中華民族強大地精神基因。

這無疑與電影《八佰》所體現的民族精神不謀而合,幾十年來,這些英勇的戰士捨死忘生地與敵軍拼死搏鬥,只為讓世人得到一份和平與安寧,這樣的捨得精神一直在激勵著後人。正如在今年這個不凡的歲月,國難當頭的時候捨得酒業等更行各業的企業都紛紛挺起胸膛,抬起肩膀,舍小得大毅然伸出援助之手!而當全世界面臨困難時,中華民族也慷慨前行,築起家國情懷,向各國伸出援手,捨生忘死,書寫大國捨得!

在大義面前,每個人的付出與責任,糾結與不安,自我與捨得的情緒表達,可以讓我們感同身受的切身體會到其中的民族基因,正如品一杯老酒,百轉千回的滋味是自我體會後,可以進行沉澱的思想升華。

所以看完電影後倒上一杯捨得酒,敬的是用「捨生取義」的犧牲精神面對生死,用「舍小得大」的胸襟氣魄成就自身,用「取捨有度」的處世哲學一舉成名的捨得精神,同時也敬所有懷著正氣熱血,共同守望的人。

而這種精神不也僅僅體現在這部電影或者歷史的層面上,而是體現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所歷經的一切風雨上,體現在所有民族英雄的捨生取義上,正是有了這些「舍」才有了如今和平幸福的「得」。

相關焦點

  • 電影《八佰》:有一種精神,叫向死而生
    電影《八佰》裡「八百壯士」,可能就是先生說的少數,他們身上有一種精神,叫向死而生。斯人已逝,精神永生!悲劇令人深刻,「八百壯士」在就是這些失敗的英雄,他們殞身不恤,向死而生,血戰到底,這是中國民族面臨亡國滅種後,發出的最強音。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擋住了日本侵略的鐵蹄,讓中華民族贏得了全世界的尊重。
  • 《八佰》:謳歌壯士血性,弘揚民族精神,提振行業信心
    《八佰》將視角對準了1937年10月底的上海,藝術化地再現了八百壯士守護四行倉庫的戰鬥。這是淞滬會戰的最後一戰,也是最為特別的一戰。其他部隊都撤走了,只留下了這八百壯士(真實人數只有四百多),來抗拒人數遠多於自己、裝備遠強於自己的敵軍,是為了提振國人的士氣,也為了爭取國際輿論的支持。但偏偏是這樣一場戰鬥,能奇蹟般的堅持了四天四夜,生生打出了變數,打出了懸念,也打出了中國軍人的血性與尊嚴,打出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韌勁和堅持。
  • 《八佰》超前點映,口碑炸裂,我們更需要的是「八佰」式精神
    電影《八佰《八佰》根據真實歷史故事改編,講述的是「四行倉庫保衛戰」。故事發生在1937年10月,為掩護撤退,第88師262旅524團中校團附謝晉元率領的1營的號稱「八百壯士」的指戰員進行抗日日寇。 「八百壯士」是為了迷惑敵人對外宣稱的,實際上只有423名指戰員。論戰役規模,雖不是抗日戰場上最大最慘烈的一戰,但對振奮全民抗日士氣和對當時中國在國際上輿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是中華兒女保家衛國,寧死不屈的抗戰體現。
  • 電影《八佰》再現中國精神
    電影《八佰》取材於1937 年抗日戰爭期間的淞滬會戰。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革命軍陸軍第88師第524團400餘人(史稱「八佰壯士」)的一個加強營固守上海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阻擊日軍的故事。面對槍林彈雨,透過熒幕,戰士們英勇無畏的奉獻精神和強烈的愛國精神撲面而來。對岸租界內,上海市民隔著蘇州河親眼目睹著這場戰爭,都在想盡一切辦法為這場戰爭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成群結隊的人站在河邊為對岸的將士們吶喊、助威、募捐;有人舉著大黑板高呼,告訴將士們日軍的行動;年輕的姑娘冒著生命危險給戰士們送旗幟;刀子拼命給戰士們送電話線……。
  • 《八佰》「壯士許國」
    《八佰》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八百壯士留守四行倉庫,頑強抗戰四天四夜,死守上海最後防線的故事。影片場面真實震撼,情感基調悲壯厚重,展現出了抗日英雄向死而生的勇氣和至死不渝的堅守。新華網發文稱,作為復工後首部華語商業大片,《八佰》吹響了鼓舞人心的號角。
  • 《八佰》「壯士許國」
    《八佰》講述了1937年淞滬會戰末期,八百壯士留守四行倉庫,頑強抗戰四天四夜,死守上海最後防線的故事。影片場面真實震撼,情感基調悲壯厚重,展現出了抗日英雄向死而生的勇氣和至死不渝的堅守。新華網發文稱,作為復工後首部華語商業大片,《八佰》吹響了鼓舞人心的號角。
  • 《八佰》貫穿民族精神的抗戰大片
    目前,全國正在熱映的抗戰影片《八佰》,講述淞滬會戰期間,八佰壯士固守四行倉庫、與日軍死戰、保衛同胞的故事。只不過其戰鬥的慘烈程度和壯士的英勇壯舉,沒有像現在影片《八佰》那樣,表現得更加全面、具體和充分。
  • 《八佰》演繹了中國人民真正的民族精神嗎?
    朋友推薦了電影《八佰》,說是今年最值得一看,據說是管虎導演的最新力作。電影《八佰》其實是真實事件,取材於1937年在上海發生的四行倉庫保衛戰。 在這段壯烈的歷史裡,八百壯士孤軍奮戰誓死不退不僅是八百壯士,還有更多的是數百萬沒有留下名字的抗日英雄,他們付出了生命的代價為了中華民族和敵人血戰到底卻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被後世漸漸遺忘,現在的年輕一代也壓根不了解當年的那段悲壯歷史;《八佰》讓我們知道並銘記了八百名壯士在四行倉庫對抗三十萬日軍,並奮戰四天四夜的故事。
  • 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 電影《八佰》今日公映
    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 「看哭了」成為關鍵詞電影《八佰》今日公映本報訊(記者丁曉晨)電影《八佰》今日公映。該片的首波口碑已隨著首映與點映釋出。八百壯士固守四行倉庫,用熱血和生命守家衛國的故事深深感動和震撼了廣大網友,「看哭了」成為被大家頻頻提到的關鍵詞。有觀眾說:「到了淚點哭得發抖,中華民族的無畏精神是不可磨滅的。」更有觀眾表示:「周圍人哭成一片,終於明白為什麼座位上要放紙巾了。」
  • 《八佰》:壯士的輓歌
    結果最後撤離時,只留下八十八師五二四團第一營四百多人的兵力,團長謝晉元對外號稱八佰壯士。最後,他們都成為了英雄,也成為了激發民族精神的力量源泉。他們是專諸,是要離,是中華民族不屈的象徵。所有人都被可歌可泣的英雄壯舉感染感動,因為政治和戰爭其實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你不關心它們,它們就會「關照」你!
  • 《八佰》與《八百壯士》的共同點與不同點
    疫情過後上映的第一部國產大片絕對要數《八佰》,《八佰》上映已經有好幾天的時間了,票房成績也比較樂觀,成為了拯救電影市場的救市作品。《八佰》講述的是在1937年發生的真實故事:服從於國民黨的800名戰士在蘇州四行倉庫拼盡全力抵擋日本人的襲擊。關於這個故事,其實早在1975年就有一部叫做《八百壯士》的老電影已經拍過這個題材,所以很多網友都會將《八佰》與《八百壯士》用來做對比。
  • 談電影《八佰》 說桂林八佰壯士
    隨著影院的恢復開放,電影《八佰》終於官宣定檔8月21日全國上映。」,再加上管虎導演對歷史題材的把控和渲染,讓《八佰》在上映之前成為了不少觀眾心中最期待看到的電影之一。400多位國民軍將士為了掩護大軍撤退並迷惑敵人,對外宣稱自己是「八佰壯士」。他們在四行倉庫死守了四天四夜,殲敵200餘人,為淞滬會戰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 「八百壯士」精神,與時代同行!電影《八佰》熱映,四行倉庫火了→
    在電影《八佰》的海報中有一面布滿彈孔的牆參加這場保衛戰的中國士兵被稱為「八百壯士」,毛澤東同志為其題詞:「八百壯士,民族革命典型」。「八百壯士」聞名天下。 「中國不會亡,中國不會亡,你看那八百壯士孤軍奮守東戰場……」1937年淞滬會戰期間,在四行倉庫駐紮的「八百壯士」眾志成城,英勇抵抗日軍進攻。
  • 電影《八佰》與愛國主義教育
    最近電影《八佰》熱映,雖然對影片本身質疑聲不斷,但片中所展現的民族精神不容抹殺!在民族危亡之際,中華兒女的熱血情懷可歌可泣!長此以往,孩子們只會答題,難以進入歷史的情境,很難意識到作為中華民族一份子的使命與擔當。現在的很多歷史題材影片都很優秀,主創團隊殫精竭慮,力爭做到真實性、思想性、藝術性和商業性的統一,這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八佰》所展現的,只是抗日戰爭中的慘烈一幕:八佰壯士堅守上海四行倉庫,敵人人多勢眾,裝備精良,狂傲兇殘。其實,八佰壯士都明白:這是為民族尊嚴而戰!
  • 單日票房破2億,看完電影《八佰》觀後感:震撼,場面大
    8月23日,在熱映的《八佰》,打破市面對疫情的擔心,連續單日票房突破2億,說明電影市場在回暖,整體形勢逐步好轉,人們開始回歸正常的生產生活網上票比較緊張,觀影採取限流,看完後整體感覺:震撼,八百勇士今猶在,青史永流芳,值得一看!
  • 《八佰》好評差評兩極分化,觀點:不該被槓精泯滅精神
    幾經波折,《八佰》終於上映了,貓眼評分9.2,在疫情期間影院復工的現狀下,奪得一片好彩頭。《八佰》其實是教科書上簡單帶過的一件事。《八佰》名字的來源。因為通過這個小場景,它表現的淞滬會戰中,就是靠著軍人們以身體為牆為矛,破了日軍的三月誓言,一寸山河一寸血,喚醒中華民族奮起反抗的骨血,此戰後全國傾力出兵,凝聚全中國工農兵各個階層的抗日熱血,最後將犯我中華的倭寇趕出中國。八佰壯士體現的是一種民族精神,他是一個縮影。
  • 《八佰》壯士激烈背後的啟示錄
    而由管虎導演的《八佰》就是釋放的一個引爆點。據相關數據顯示,公演兩天票房就突破了億元。坦率地講,對《八佰》這部描寫戰爭片的期待,我和很多人一樣期待已久。因為,這個故事我們在學歷史過程中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因是國民黨軍的抗戰的原因又不是完全知曉,只能說是一知半解。
  • 《八佰壯士》非《八佰》,看此篇就清楚了
    《八百壯士》與《八佰》並不是一碼事。前者是臺灣導演丁善璽於1976年拍攝上映,主演有柯俊雄、林青霞、秦漢等。今天講一講《八百壯士》的劇情。故事背景是1937年9月18日,日本進攻東北三省發動戰爭成立了滿洲國,中日之戰正式全面爆發,日軍調動海陸空,聯合集結大量兵力,企圖侵佔中國當時最繁華的都市上海。
  • 《八佰》get不到點?這部豆瓣高分紀錄片帶你了解真正的《八佰》
    究其原因,我想知道點近代史的人都發現了,《八佰》並沒有把堅守四行倉庫的英雄故事拍全……影片中一直單獨的用犧牲精神的戰鬥去表達了「八百壯士」抵禦侵略的英勇無畏,卻一直不談這場悲劇的核心,也使得影片故事中所表達的精神顯得「無力」,這也似乎確實讓有些人get不到點。
  • 電影《八佰》,《八百壯士》與謝晉元的後來事
    《八佰》終於上映了,據說國內點映日日新高,好評如潮,票房收入可觀。跟臺灣1975年的老電影《八百壯士》比較,技術上無疑大大進步,以川軍的視覺進入,一開頭就是無比慘烈的戰場戰事,將觀眾迅速帶入規定情景。也是導演的功底和意圖。尤其是對很敏感的送國旗掛國旗的史實,既不能迴避還不能過分渲染,也算是煞費苦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