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電影《八佰》終於點映了,作為資深影迷,筆者第一時間就去看了這部歷史題材的大型戰爭片,其講述的是一個足夠悲壯但卻引人深思的故事。
1937年的淞滬會戰已激戰70餘日。10月26日,上海大場鎮失守,戰局急轉直下,為避免被日軍圍殲,中國守軍開始撤退,唯有一營(88師524團1營)奉命留在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內,與日軍誓死抵抗,掩護大軍撤離。
這是一支僅有452人組成的孤軍,大部分還是新兵。從軍事上看,他們面對的幾乎是一場必敗之戰,沒有後援,以少敵多。抱著「此地即是我們埋骨之處」的決心,眾將士死守四天四夜,利用四行倉庫的天然優勢,在日軍的猛烈攻勢之下,一次又一次地擊退日軍的衝鋒,他們的奮戰也引起了蘇州河對岸市民的關注,不僅為他們搖旗吶喊,還秘密為其籌集物資。
儘管這支部隊最終還是被要求停止作戰,退入租界,但他們的英勇事跡廣為流傳,成為抗戰史上的「八百壯士」(團長謝晉元當時為迷惑敵軍,對外稱部隊人數為「八百」)。電影《八佰》便由此而生,更折射出千千萬萬曾經奮勇抗戰的中國英烈的不屈與韌力。
在電影裡,並不是每一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下都能成長為不畏死的英雄,依然會有人想著妻兒老小。國難當頭,我們是應該同仇敵愾,可又有幾人能成為那七進七出的趙子龍呢?即便是「八百壯士」也並非人人都勇不可當,這才是符合人性的真實表達。
但最讓人動容的是,大多數畏懼死亡的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最後也願意捨生取義,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明知必死而慷慨赴之,向全世界展示出中華永不屈服、捨己為人的民族氣節,正是憑這股氣,才讓他們在艱苦卓絕的條件下,咬著牙堅忍了八年,最終迎來勝利的曙光。
四行倉庫八百壯士孤軍浴血,捨生取義雖敗猶榮,可謂浩氣長存!只要有人記得,英雄的靈魂及捨己為人的捨得精神就永遠不會消失,這也是一個民族的薪盡火傳,生生不息的根本,就像影片中一開始所說的「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值得一提的是,坐在萬達影院裡面等電影開始之前,筆者還看到了同樣蘊藏著「捨得精神」的捨得酒的TVC,這則TVC讓觀眾感受到了取捨的魄力在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中一脈相承的捨得精神的同時,成功地將其凝聚在生活的美酒之中,捨得釀造的每一滴酒,與電影的將士一般,都承載著人生中的捨得智慧。
捨得對釀酒的過優中選優,同時不忘初心傳承千年釀酒智慧,憑藉其獨特地「陳甜淨爽」老酒風味和濃香品質,始終堅持將濃縮了中國智慧精髓的「捨得精神」傳遞給世界舞臺,以酒為媒體現中華民族強大地精神基因。
這無疑與電影《八佰》所體現的民族精神不謀而合,幾十年來,這些英勇的戰士捨死忘生地與敵軍拼死搏鬥,只為讓世人得到一份和平與安寧,這樣的捨得精神一直在激勵著後人。正如在今年這個不凡的歲月,國難當頭的時候捨得酒業等更行各業的企業都紛紛挺起胸膛,抬起肩膀,舍小得大毅然伸出援助之手!而當全世界面臨困難時,中華民族也慷慨前行,築起家國情懷,向各國伸出援手,捨生忘死,書寫大國捨得!
在大義面前,每個人的付出與責任,糾結與不安,自我與捨得的情緒表達,可以讓我們感同身受的切身體會到其中的民族基因,正如品一杯老酒,百轉千回的滋味是自我體會後,可以進行沉澱的思想升華。
所以看完電影後倒上一杯捨得酒,敬的是用「捨生取義」的犧牲精神面對生死,用「舍小得大」的胸襟氣魄成就自身,用「取捨有度」的處世哲學一舉成名的捨得精神,同時也敬所有懷著正氣熱血,共同守望的人。
而這種精神不也僅僅體現在這部電影或者歷史的層面上,而是體現在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所歷經的一切風雨上,體現在所有民族英雄的捨生取義上,正是有了這些「舍」才有了如今和平幸福的「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