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有點離譜得不可思議,細品又覺得情有可原,甚至有幾分「同情」男主。
明明很有錢,卻非說自己很窮。
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倒置?
裝窮的男主說,是因為怕說出自己有錢的真相,那吸引來的人,就是愛他的錢的。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同樣的情況也不少:
比如:
明明很優秀,卻非說自己是廢柴;
明明很漂亮,卻非說自己很一般;
明明很幸福,卻非說自己很悲催;
……
總的來說,他們害怕在親密關係中,對方只是愛上他們的閃光點,而不能接納他們不好的面向。
1.
我的優勢不是建立關係的條件,而是阻礙
我們會比較容易發現,很多人都在隱藏自己的缺點,不好的部分。
因為害怕他人發現了自己的短處以後就可能不愛自己了。
比如我有一個朋友,非常有才華,藝術氣息濃厚。他和我們說自己是美院畢業的。但是後來有人八卦他其實只是一個普通的中專生。我並沒有因此就不喜歡和否認他。但是他就此消失了,也許因為羞恥感,再也沒有和我們聯繫過。我想他的隱藏就是害怕那一紙文憑,毀了他的關係。
而在這個新聞事件裡,男主角要隱藏的卻是自己的「優勢」,是「好處」。
有個女性朋友,身材特別好,就是所謂的豐乳肥臀。但是她總是穿搭得非常保守,甚至有點刻意醜化自己的嫌疑。經常穿得非常不協調,必須穿那種不顯胸的內衣。平時也喜歡含胸塌背的。我們是比較親密的朋友有看過她稍微性感一些的裝束,真的是很驚豔的,非常女人味。但是她幾乎不把這一面示人。
刻意隱藏之後的她,是在奢望找到一個不因為她的美貌和身材而靠近她的「好男人」。因為她過去的經驗裡,幾次遇到了因為貪圖她肉體而接近她的男人,讓她很受傷。
這樣的故事也許並不陌生。漂亮的姑娘,害怕男人愛的是她們的外表。有錢的男人害怕女人愛的是他們的錢。
在這些人心裡,總以為人性都貪圖好東西,而但凡自己身上有一點「好東西」,那是對邪惡人性的誘惑。而這些好東西背後的這個純粹的自己,就不會被看見了。
我們放慢一點速度,看看這個邏輯。
假如你知道我有錢,你就不會愛我這個人,而愛我的錢了。
這個邏輯的前提是:錢和我比起來,錢對你們更有吸引力。當你們看見錢,就看不見我了。
所以把錢隱藏起來,你們依然還愛我,那才是真的愛我。
我所擁有的一個優勢,錢也好,成功也好,幸福也好,都成為了我的一個累贅,它們阻礙了我獲得真愛。它們搶奪了我的風頭。
我既想通過有錢,優秀,成功來證明自己,又害怕這些成為我這個「真實本人」的競爭者。
我渴望和他人建立親密的關係,但害怕這些「條件」成為隔在我和對方之間的一道牆。
2.
你接納你自己所擁有的嗎?
這個邏輯還有一個前提,我的錢,不等於我。我是我,我的錢,就只是錢。
按照這個邏輯以此類推其他的句式。
我的成功和我,不是一體的。我的優秀和我,不是一體的。我和我的美貌不是一體的。我的幸福和我,不是一體的。
看起來似乎是:和自己的美好不能融合,但是卻和自己的不美好很融洽?
他和自己的缺點,或者「隱去好處」的自己,才是一體的。展露那樣的自己,內心才是安穩和踏實的。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講受不了他人讚美的一類人。比如有人誇你今天好漂亮啊,你可能會馬上反駁:「哪有啊,昨晚我都沒睡好。」
比如有人誇你好有才華,你可能會馬上反駁:「沒有啦,我哪有什麼才啊,廢才吧。」
我自己本人也是這類人。
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當我接受了你的讚美,在你面前承認了自己的好。就會感到特別的不安,不踏實,因為你如果坐實了我的好,那你還會愛我的不好麼?
那我乾脆先把不好展示給你,拼命說自己不好,不行,差勁。那就省得由你來發現這個不好了。至少我是在一個主動的位置上的。而不是最後被人發現然後拋棄。
雖然這種變被動為主動的方式,看起來更多了一些掌控感。但是,一個人通過貶低自我的方式渴求來自他人對自己更強烈的肯定和接納,註定是失敗的。
這個事件裡,男主角雖然在客觀事實上確實是個富豪,但我認為,他的靈魂實際上和他偽裝的窮人才是一致的。
如果那些錢不是祖上留給他的,而是他憑藉自己的能力得到的,真正的認可自己的能力和財富是對等的人。是不會覺得自己和自己賺的錢是兩回事的。自己和自己的優秀,自己和自己的成功是兩回事的。
那麼你愛我的成功,也就是愛我的一部分,成功的是我。主體是我。
而恰恰因為事件中的男主內在對自己的不接納,主體性的缺失,導致他無法將自己的優勢和自己視為一體。
這些錢或者說這些好處並沒有內化進他的心裏面,那麼他是很難自如地向他人承認自己的這部分美好的。
3.
不安全感源自內心的敵意
每個人都渴望自己被接納和認可。
就像我們渴望父母對自己無條件的愛,即使我是不好的孩子,父母也一樣無條件又純粹地愛著我們。
如果我優秀了,你愛的不只是我的優秀,如果我不優秀,你也不會嫌棄我。但是大部分人,都不會有這樣的父母,父母的愛裡往往包含著很多要挾:
你要學習成績好,才愛你,你要準時洗澡搞衛生,才愛你。
這最初的關係demo中的愛的「條件」也就慢慢成為了我們日後建立親密關係時的「條件」了。我們會投射性地認為,對方只會因為自己的「條件」才愛自己。
就像新聞事件中的男主,長達四年的漫長偽裝,都毫無暴露的跡象。如此耐心的潛伏,就是為了考驗女友的真心,我把我的「條件」藏起來,你是否還一樣愛我?
這麼長時間處在內心戒備的狀態裡,是因為一直不能信任女友對自己的真心,他預設了親近自己的人,會對自己有錢這個「條件」,心懷鬼胎。這樣的戒備,又何嘗不是內心深處對關係懷有的深深的不安全感呢?
因為你看外界帶著「條件」,自然覺得外界看你也帶著「條件」。你的這種被迫害的妄想,恰恰也來自於你自身對外界的敵意啊。
當然,我們通常是很難看見自己潛意識裡這部分敵意的。我們只看見自己沒有安全感,脆弱和惶恐,以及多麼害怕受到傷害。
可是當我們直面內心深處,可能會發現,正是我們對他人,對關係的期待帶來了這份敵意。
把真實的自己隱藏起來,不敢真正地彰顯自己,其實背後恰恰是深深的,對愛的渴望。
4.
面對自己的不安全感,要怎麼辦?
「但是生活不能像在演戲,你戴著面具如何面對自己。」羅大佑老師的歌詞總是直指人心。
那這樣不安,這樣害怕著的我們,又該怎麼辦呢?
那些過去被認知到的愛的「條件」,讓我們在關係中如驚弓之鳥一樣不安,不管是對方看見我的好處就不愛我了,還是對方看見我的壞處就不愛我了。這些都是自己對外界的幻想。
而此時此刻眼前的伴侶,不是曾經的養育者,此時此刻的關係裡,也不一定充斥著過去同樣的「條件」。你要看到的是真實的對方。需要你放下心中的錯誤信念去到現實中檢驗。
②認清自己,整合愛恨
這裡就要去認清自己好的部分和壞的部分都是自己。我們可能聽得最多的雞湯就是「接納自己」。好像靈丹妙藥一般,只要做到這四個字,你就不再擰巴了。但是接納的前提是認清。你要客觀地看見更具完整性的自己。
好的自己,壞的自己,都是你自己。
宗薩仁波切說:如果你正在享用一杯茶,而且了解短暫事物的甘與苦,你將能夠真正地享受那杯茶。
無論你只想接受甘甜亦或是只想接受苦澀,都不能接近完整的真相。
欣賞自己好的部分,耐受自己不好的部分,才能整合好完整的自我,才能接納美好與不完美。
明明有錢卻非說自己窮也好,明明窮卻非說自己有錢也好。無論是哪一種,當你在偽裝,當你在隱藏。都說明你內心充滿了不安和恐懼。
感動的是有愛存在,害怕的是怕愛傷害,感動的是我值得愛,害怕的是我不配得。
你真正該害怕的真相:是你在嫌棄你自己,是你在攻擊你自己,是你在遠離和拋棄你自己!
當幻想被拆解,願見無畏無懼的你,與愛同行。
尋找那個特殊的心靈悸動,一種讓你充滿生命力的感覺,同時伴隨著內心深處的聲音說「這是真實的我」,當你聽到那個悸動,跟隨它。
——威廉 詹姆斯
作者:蘇金剛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主筆,半吊子修行者,出版書籍《尋禪》,願將精神分析用於生活,探索自己,探索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