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星創作的舞劇《大飯店》將在11座城市演出18場。圖為《大飯店》海報。(演出方供圖)
熱門綜藝《舞蹈風暴2》方才落幕,一批「風暴舞者」出現在上海觀眾的面前。他們的話題熱度與舞藝「齊飛」,參演作品更是全國演出市場的「香餑餑」:《大飯店》《沙灣往事》《一撇一捺》等巡演日程已經排滿;《熵》《紅樓夢》等新作也計劃在今年首演。最熱門的當屬上個周末由青年舞蹈家黎星創作並主演的舞蹈劇場《大飯店》,五位《舞蹈風暴》選手亮相大寧劇院,以舞蹈刻畫人生百態,共同講述「羅生門」式荒誕、懸疑的故事。從業內「天花板」到熱搜「擔當」之後,這些舞者們能否冷靜地回歸劇場舞臺?
「如果長期滿足於圈內的認可與讚美,或許會模糊創作者對藝術的敏銳觸覺。舞者應當適時走出習以為常的『舒適區』,嘗試以不可控『危機感』激發創新靈感。」《舞蹈風暴2》總冠軍謝欣認為,置身綜藝舞臺傾聽不同的觀眾反饋,經由過濾沉澱可以淬鍊出更純粹、更真實的自我。
擁抱嶄新的藝術觀賞模式,以平常心轉換爆發式「綜藝紅利」
黎星榮獲6項國際大獎和10餘項國內賽事金獎;謝欣曾獲中國舞蹈「荷花獎」金獎、德國漢諾瓦國際編舞比賽銀獎和最受歡迎作品獎;李豔超是2017年春晚舞蹈節目《清風》領舞……專業圈內頂尖舞者為什麼要加入《舞蹈風暴》,以普通選手的身份上臺競技?「我們是不是在『安全區』待得太久,以至於快要沒有危機感了?」黎星與謝欣曾為此激烈爭論,最終達成共識,「劇場觀眾為你買單、為你鼓掌,是因為他們熟悉並喜愛你的表演風格,但電視機前有著不可計量的觀眾,只有張開懷抱挑戰新事物,才能讓劇場外的人也體會到舞蹈的力量。」
百餘臺超高清攝像機、3D立體環繞鏡頭、360度環繞拍攝機位等電視制播新技術融合運用,打破傳統劇場「以靜觀動」的固定模式,創造出嶄新的藝術觀賞模式。《舞蹈風暴》不僅定格舞者最優美的姿態,更憑藉最新影音技術放大舞蹈的魅力。
「爆款綜藝顛覆了舞蹈傳播的傳統方式,可以讓我們的努力被更多觀眾發現。」黎星告訴記者,由他創作的舞劇《大飯店》被全國多家劇院相中,將在11座城市演出18場,上海站門票一個多月前就已售罄。在近日舉行的觀眾見面會上,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近八成舞劇觀眾先通過綜藝認識舞者,而後選擇購票觀演。「不可否認,綜藝帶來了流量『紅利』,吸引大量新觀眾走進劇場,近距離體驗舞蹈之美。」黎星認為,面對短期內爆發式的「綜藝紅利」,創作者應以平常心轉換流量,冷靜思考如何把觀眾留住,讓票房飄紅的狀態長期持續下去。
對於舞蹈圈內的「行動派」來說,流量成為了一股鞭策力量。錄製《舞蹈風暴2》的4個月裡,謝欣密集創作10支高難度舞蹈,右膝半月板、左腿韌帶先後受傷,但決賽後只休息了兩天就回歸了劇場。「創作、排練、演出……仿佛一切都沒發生過,但網上不時傳來觀眾熱烈的反響、溫暖的反饋,又讓人感受到不一樣的幸福感。」《舞蹈風暴》讓現代舞被越來越多觀眾熟悉並認可,中國現代舞發展駛入快車道。謝欣說:「舞者的根必須牢牢扎在劇場裡,用新作品與觀眾保持對話。」
在舞蹈創新「試驗場」裡,電視「智慧」與舞者審美碰撞出新火花
《舞蹈風暴》以視聽語言為載體,讓現代舞、古典舞、芭蕾舞等小眾藝術與大眾所缺失的身體美學認知建立了交流與互動。電視綜藝成為不同舞種、不同題材的「熔爐」,也化作舞蹈技術創新的「試驗場」。
「在『風暴』舞臺上,我嘗試在現代舞中融合其他舞種,拉丁舞『擠壓』背部肩胛骨的技巧,街舞『拆分』動作的能力都激發了新的創作靈感。」謝欣說,電視綜藝運用「快準狠」的後期剪輯,讓三分鐘左右的舞蹈短節目既能保持流暢節奏感,又提供了充分信息量,「我的求知慾被激活了,重新打開了舞蹈創作的空間。」接下來,謝欣與尹昉聯合創作的現代舞《熵》將進入最後打磨階段,計劃今年3月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首演。
「出圈」後的黎星有了更大「野心」,籌備中的民族音樂舞劇《紅樓夢》將引入更多「風暴舞者」。「12位國內頂尖青年舞者將化身『金陵十二釵』,與我扮演的寶玉同臺獻藝。」據黎星透露,舞劇已獲得「87版」電視劇的音樂授權,觀眾可以在熟悉的旋律中體悟截然不同的「太虛幻境」。「以前我創作的舞蹈偏愛選擇一些冷僻音樂,似乎那才是現代舞獨特調性。綜藝節目則要求選用傳唱度很高的流行歌曲,打通小眾舞蹈藝術與廣大電視觀眾之間的隔閡,產生更多共鳴感。」《舞蹈風暴》平衡「綜藝感」和藝術性的手法給予黎星許多啟發,「我將會在今後的創作中不斷嘗試,讓電視人的『智慧』與舞者的審美碰撞出新的火花。」
來源:文匯報
編輯:張果力
責編:付新
編審:莊立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