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很喜歡奇葩說這個節目,所以來說說奇葩說第三季的一個主題:在朋友圈秀(恩愛)曬(娃)炫(富)。朋友圈總有些人,讓我們覺得不屏蔽都對不起自己,除了代購和微商,大概就是秀曬炫狂人了。近十年來,社交媒體對此的研究猶如「洪水猛獸」,而大部分外國研究用的是 facebook 和 twitter 。做個簡單粗暴的類比, twitter 相當於微博, facebook 相當於朋友圈(其實前些年國內研究用人人網類比 facebook ,不過在什麼地方說什麼話,誰叫踩在微信的底盤上),以此來幫助理解。
為什麼使用社交網絡
傳統媒體的目的主要是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比如獲取知識、打發時間、娛樂等等。而社交網絡與傳統媒體相比,其獨特之處在於用戶可以自己製造、分享內容,發布者和接受者不再是單向的關係,而變成了互動的關係,每一個人都是信息的製造者。人們在製造、分享信息時,可能有以下原因:1、表示喜愛;2、發洩消極情緒;3、獲得認可;4、為了娛樂;5、滿足認知需求;6、建立社會聯繫;7、自我表現;8、打發時間;9、記錄生活等等。有人將這些原因歸類為四種滿足:過程滿足、內容滿足、社交滿足和技術滿足。對於微博用戶的調查發現,內容滿足和社交滿足是預測微博使用的最大因素,換句話說,微博滿足人們記錄、分享、互動的需求。各種社交媒體各有側重,相比微博的分享信息的目的更顯著,朋友圈更重視自我展示、記錄和社交功能。被分享者作為這些內容的觀看者,也會根據與發帖人的關係而有所側重。職業關係(同事、客戶、上下級)會更多看文字,而社交關係(朋友、親戚等)會更多看圖片。
分享內容與人格特質
那麼,社交網絡上所展現出的內容,能表明網絡下他/她是個怎麼樣的人麼?應該是可以的。心理語言學早有研究,通過一個人的文字或者說話等自然語言(包括內容,及人稱、代詞、助詞等具體語法),可以大致判斷人的性格、情緒、思考方式。
IBM 前幾年就發明了一項技術,通過對本人發送的 twitter 文字進行心理語言學分析,就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性格。使用這項技術,只需要分析200條微博,就能大致了解一個人的潛在特質(包括人格、個人需求、價值觀、社會行為幾個方面的52種特質),號稱準確度在90%以上。換句話說,計算機在心理理論和大數據的基礎上進行建模,推算出一個人的語言標記,再根據一個人所表現出來的言談舉止、生活點滴和情緒表達,以此推算我們想要掌握的特質。很多人看完這些,肯定就要去翻翻自己的朋友圈、微博,看好友們都發過哪些內容,分析一下他們的性格。不過我們通過社交網絡的信息對 Po 主進行性格判斷,跟本人的自我感覺相差得還有點遠,相比之下,我們根據網絡對開放性和責任感的判斷最為準確。
英國研究者曾經招募了555名志願者,讓他們完成的人格特徵問卷,並獲取 Facebook 的授權,分析了更新內容與人格特徵的關係。研究發現:
外向性高更喜歡秀社交/日常:比如趣事、囧事、寵物、社交活動、演出或賽事等。使用 FB 的目的主要是溝通和信息。
神經質高沒有特別的偏好,使用 FB 主要為了獲得他人的認可。
開放性高更喜歡秀智商:包括對事情的看法、社會現狀、研究與科學等,還喜歡秀自己的創作。使用 FB 更多為了獲取信息。
自戀者更喜歡秀成就:比如工作成果、鍛鍊成果等等。主要是為了獲得注意和認可。而獲得更多的贊和評論也進一步滿足了虛榮。
宜人性高則發帖沒有偏好,上 FB 也沒有特別的目的,有點隨大流。
低自尊者更喜歡秀恩愛。
自拍照與人格特質
自拍( selfie )入選了2013年牛津辭典年度熱詞,近幾年的研究也不少。研究中的自拍都包括單人照和合照,而大部分使用了發自拍的數量作為指標,結果也相當一致:女性發自拍多,男性和女性發自拍都與社會展示性和外向性格有關,但僅在男性中多發自拍與自戀相關。也有研究發現,修圖後再發,自戀較高。
去年一項研究中,南洋理工大學和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者請微博和 twitter 用戶完成了人格測試的問卷,並分析了他們貼出的自拍照,研究了自拍照的不同特點(比如表情、姿勢、地點信息、是否修圖等)與人格特徵的關係。研究結果發現:
自拍照特點與自我報告的性格特點的關係:
鴨嘴臉(嘟嘴):女性多、年齡低、神經質高
積極情緒:女性多、年齡大、宜人性高、開放性高
相機高:女性多、宜人性低
有趣的是,當別人根據自拍照,來判斷性格時,就有些不同了。自拍與自我報告的性格關聯性不高,但別人卻可能根據自拍來對人做判斷。
秀曬炫招人煩?
有研究發現,越年輕、越孤獨的人在社交網絡上自我暴露的越多,換句話說,「秀曬炫」的主要人群並不具備「秀曬炫」的資本。另一方面,最常使用 facebook 的人自尊較低但自戀較高,微博使用頻率高的人也更為自戀。所以可以想像的是,這樣的網民看到別人「秀曬炫」,自然會心生不滿。不過憑藉有些特點也可以找到網絡上的高帥富(思聰不在此類)。一項對英國 twitter 用戶的研究發現:
1、收入高的人粉絲更多、但好友不一定多,被@的次數更多;
2、發文數量跟收入幾乎成反比,收入高發文少;
3、高收入者總體表達的情緒都較少,尤其是消極和積極情緒,但他們表達恐懼和憤怒更多;
4、高收入者較少使用超連結,也較少配圖和視頻。發重複信息的,往往是低收入者。
最後聊聊觀感。在一項關於 instagram 發自拍的研究發現,雖然發自拍能提高自信,但卻對情侶或夫妻關係存在潛在的威脅,可能因此帶來矛盾。還有人比較了秀恩愛對於觀看者的影響,秀恩愛的照片雖然會讓人覺得關係美滿,但卻惹人煩。看來秀曬炫,也要且發且珍惜。
重點文獻(本文參考文獻太多,撿重點列出):
Mo R &Leung L (2015). Exploringthe roles of narcissism, uses of, and gratifications from microblogs onaffinity-seeking and social capital,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8, 152-162
Marshall T, Lefringhausen K,Ferenczi N.(2015). The Big Five, self-esteem, and narcissism as predictors ofthe topics people write about in Facebook status updates," Personality andIndividual Differences, Volume 85, October 2015, Pages 35-40,
Qiu L et al (2012), You arewhat you tweet: Personality expression and perception on Twitter. Journal of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6, 710-718
Preotiuc-Pietro, D. et al(2015). Studying User Income through Language, Behaviour and Affect in SocialMedia, Plos One, 10(9), e0138717
作者系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PsyCh Journal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