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戰爭背景
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中葉,一場擴日持久的義大利戰爭,成為歐洲歷史上一段揮之不去的陰影。有關義大利戰爭背景,可追溯到十五世紀歐洲的局勢和政治形態。
義大利戰爭圖片
十五世紀初,正處於文藝復興洗禮下的義大利是一個經濟與文化都達到空前繁榮的富庶國家,然而,與之不相匹配的是,這個國家的政治體系卻破敗不堪。由於其政權長期分裂,內部鬥爭不斷,導致國家軍事力量薄弱,民生更是無人問津。
一個富得流油,同時又缺乏強有力的國防力量的國家,自然引得周邊強鄰垂涎三尺。更要命的是,這個國度統治者們在政治眼界上顯得十分愚蠢和短視,當內部爭議產生時,他們總是習慣於尋求國外勢力的支持,如此一來,更有引狼入室之嫌,這也為1494年,義大利戰爭的全面爆發提前埋下了伏筆。
或許在現代史學家看來,義大利戰爭背景較為複雜。雖然,就史料考證,米蘭公國的內鬥和法國侵略者對這片國土的虎視眈眈都是導致這場大規模戰役爆發的內因,然而歸根到底,十五世紀歐洲各國政治體系的改變以及義大利本身的政治大環境,對這場戰爭的發生都有直接的推動作用。
此外,宗教勢力在當時的影響也不可小覷,因此,義大利戰爭背景的複雜性,非三言兩語可道破,必須要從十五世紀整個歐洲的社會大環境下去分析。
義大利戰爭導火索
義大利戰爭,是指1494年至1559年期間,發生於義大利全境的一系列戰爭的總稱。
義大利戰爭圖片
長期以來,米蘭公國內部的權力之爭,一直被認為是十五世紀末爆發義大利戰爭的導火索,那麼事實果真是如此嗎?
其實,據後世史學家分析,真正的義大利戰爭導火索並非單純的王國內部鬥爭,而是由義大利周邊的國際形勢所引起的。
早在十五世紀中葉,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就企圖通過幹涉義大利內政達到擴充軍事實力,轉移自身國內矛盾的目的。
查理八世上臺後,法國國力雖然強大,然而也存在著巨大的內部隱患,其中不乏王公大貴族的篡位陰謀,以及各個教派之間的紛爭不斷,都導致查理政權時時處在令其缺乏感覺感的狀態下。於是,崇尚冒險、好大喜功的查理八世就萌生出入侵義大利,通過對外戰爭的勝利鞏固自身統治地位的構想。所以,放眼當時的國際形勢來說,法國的入侵,才是這場持續六十五年之久的義大利戰爭導火索。
由於義大利在歐洲大陸的地理位置較為特殊,歷來是法國、西班牙和奧地利三國的必爭之地,所以查理八世在發動這場軍事行動之前也是做足了功課。他的如意算盤是,既要吞掉義大利北部的大片國土,又不至於引起周邊其他各國的注意和猜疑,於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他採用「小步慢進」的方式,逐步開展他的計劃,因此,直到亞平寧半島成為法軍的囊中之物後,奧地利、西班牙等國才如夢如醒,紛紛加入到瓜分義大利國土的行列。
義大利戰爭過程
在十五世紀後期到十六世紀中期的歐洲歷史上,曾發生過一場曠日持久的義大利戰爭。有關義大利戰爭過程的描述,最常見於《世界歷史》等文史資料,上面通過文字記載和圖片描述,生動地還原了整個義大利戰爭過程。
義大利戰爭圖
1494年,米蘭公國的內鬥成為義大利戰爭爆發的導火索,隨後,歐洲各國相繼參戰,戰爭規模逐步升級,到後來,竟演變成一場幾乎覆蓋義大利國土全境的歐洲列強爭霸戰。
據記載,義大利戰爭過程大致分為五個階段。
起初為1494年8月底,查理八世親率大軍越過阿爾卑斯山脈,名為平定米蘭公國內亂,助攝政王洛德維科·斯福爾扎驅逐那不勒斯軍隊,實則為查理本人暗懷鬼胎,打算藉此機會將侵略的魔爪伸入義大利國境。
趕走了那不勒斯人之後,查理八世終於如願以償。而此時,其餘歐洲列強看到法軍在義大利的所作所為後也心癢難耐,紛紛踏上這塊國土想要分一杯羹,由此便引發了之後「群雄逐鹿」的數場戰爭。
法國國王路易十二繼位後,義大利戰爭進入第二階段。此時,法國人幾乎控制了整個米蘭,並重新建立起一套新的政治體系,之後,瑞士、英國等鄰邦相繼組成反法同盟,數度襲擊法軍,由此而開始了義大利戰爭的第三階。,直到公元1515年,路易十二去世,第三階段才告終。
義大利戰爭的第四、第五階段,分別是法國國王查理五世和亨利二世引起的。通過曠日持久的戰爭,亨利二世和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最終於1559年籤訂《卡託—康布雷西和約》,雙方罷兵言和,各自瓜分戰爭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