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一說起非洲,大家想到的肯定就是「貧窮與饑荒」,但是說到「非洲貧民窟」那又是更慘的生活存在。
「泥濘中的芭蕾」:非洲貧民窟芭蕾男孩獲得美國頂尖舞團的錄取
在這樣一個視頻中,大家可以看到一個纖細的身影在周圍都是泥土的環境中翩翩起舞。
視頻裡的男孩是生活在非洲貧民窟裡十來歲的madu。在非洲貧民窟那個地方,其實對於madu一家來說,能不能吃得飽穿的暖還是一個待解決的問題,所以家人對madu的希望其實就是一個能當上讓家人都足以溫飽的職業工作者。
但是madu的夢想似乎「越界」了,他喜歡芭蕾,他想要成為一個芭蕾舞者。不少人覺得他很可笑,不僅僅因為原住民對芭蕾的不熟悉,更多的是在這樣一個貧困的地方,一個男生愛上芭蕾,想著都是非常不搭?
但是madu不理會別人的嘲笑,而父母也比較開明,送他去上教芭蕾的學校,即使條件簡陋,但是他也傾盡了自己所有的努力去學習,隨著時間的流逝,madu變得越來越專業,他成為芭蕾舞蹈家的夢想更加的強烈了。
他在尋夢的路上遇到了太多質疑和探究的眼光,但是madu從來就沒有想過放棄,那對芭蕾夢的強烈喜愛,讓他收穫了應有的回報,11歲的Madu收到了一份來自紐約芭蕾舞劇院附屬學校,2021年度的入學通知書和全額獎學金批准文件。
美國芭蕾舞劇院已經決定給他提供全額獎學金, 並且讓Madu明年去美國參加ABT青年舞者夏季學習班。
其實在學習芭蕾的一路上,madu最大的支持並不僅僅是源於他的夢想,還來自他的父母。Madu 的父母並沒有阻止他「異想天開」的想法,而是給機會讓他放手一搏,得到了父母的尊重和支持,madu才贏來了今天的成功。
之前在網絡上,有不少的人表示,其實阻礙夢想的並不是因為自己懶,更多的是來自於父母這個「絆腳石」。
曾經接觸過一個企業的老闆,在分享他個人經歷的時候他告訴我們,其實自己在小的時候夢想是去學醫的,因為行醫救人這對他來說真的是一件夢寐以求的事情。
所以他從小的特別認真的學習,什麼都想要和醫生更靠邊一點。到最後選擇大學的時候,他的父母以死相逼,讓他把志願給改了,強迫他從商,不得已,他放棄了自己的夢想。
到現在,他一直表示沒能學醫是他這輩子的遺憾,他每次只要去到醫院,都會和接觸的醫生握手,他說仿佛這樣才能讓他不至於忘記自己年少那份為學醫和日夜埋頭苦讀的激情和熱血。
孩子能夠產生熱愛其實是一件特別不容易的事情,在這個急速發展的時代,似乎慢下來都會讓人看不起,「三分鐘熱度」更是很多青少年的標籤。所以家長們,要是孩子有熱愛的話,千萬不要去阻斷他們的選擇。
父母要支持孩子的理想,同樣也要注意方法的使用。
其實孩子有理想對於他們來說是一件好事,有了理想才能夠有追求,生活才能活得更加的精彩。
首先要看孩子追求的理想切不切合實際。
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碌碌無為不想學習的樣子就會擔心孩子以後可怎麼辦,但是等到孩子有了理想之後又擔心太過於不切實際怎麼辦。
雖說理想是用來實現的,但是不切實際的話會給孩子造成很大的困擾。當家長發現孩子的理想過於不切實際的時候,先不要第一時間否定孩子,要先讓他們主動的去試試,最後受挫多了再提點孩子是時候應該改變點方向做出及時的調整。
但是萬一呢,萬一會出現那千分之一的奇蹟呢。
其次,夢想要積極向上的。
其實孩子在成長的每個階段所想的理想都不太一樣,而且跨度還會很大。這個沒關係,最主要的還是積極向上的夢想才好。
積極向上的理想是一種給孩子自發的「催動劑」讓孩子能夠認真的為追求而努力,如果家長們發現孩子的理想走歪了也要記得及時的掰扯回來。
什麼是不積極向上的呢?當孩子看來神偷的電影夢想以後成為一個小偷,這可就不太好了。
再者,支持好過質疑。
「你能行嗎?」「你做得到嗎?」「你堅持得了嗎?」從小到大我最討厭的就是這種語氣的質問,而我相信孩子們也會討厭這樣的質疑。
幫助孩子追求夢想,家長能做到的其實就是給孩子們足夠的支持,一句「加油」「堅持」其實換掉那些質疑更好聽。
唯有熱愛能讓人奔赴山海,當人有了夢想之後才能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