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郭靖黃蓉必須戰死襄陽?

2021-01-17 唐小西讀書筆記

若論金庸小說裡最動人、最讓人唏噓的留白,我認為不是郭襄為其弟子取名風陵師太,而是《倚天屠龍記》裡,一筆帶過的郭靖黃蓉之死:

「郭大俠夫婦鑄成一刀一劍之後,將寶刀授給兒子郭公破虜,寶劍傳給本派郭祖師。當然,郭祖師曾得父母傳授武功,郭公破虜也得傳授兵法。但襄陽城破之日,郭大俠夫婦與郭公破虜同時殉難。」

「風陵師太」的留白,背後是愛情的遺憾。

而「襄陽城破,郭大俠夫婦殉難」這一句留白,不僅僅是靖蓉之戀的結局,背後更是在整部中國歷史中悽慘程度數一數二、夾雜太多催淚事跡的南宋滅亡史。

讀金庸武俠的讀者,會基於射鵰、神鵰累積下來的對郭靖黃蓉的感情,而感到痛心。

而對於讀南宋史書的讀者,會輕易就從中感受到震撼。

襄陽市這些年來前後上十次提議要在襄陽建郭靖黃蓉的雕像,但每次都飽受爭議,至今未能實行。

其實我倒是不反對為虛擬人物建雕像。歷史這玩意兒,有些史書,除了名字是真的之外,事件全是假的。而郭靖黃蓉的襄陽保衛戰和以身殉國,除了名字是假的,事件其實都是真的。

由此再次感受到金庸老爺子的歷史功底之深厚,難怪人家80多歲還讀了個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金庸讓郭靖黃蓉後半生死守襄陽,因為他知道,襄陽保衛戰對於南宋存亡的決定作用。

金庸讓郭靖黃蓉最終為襄陽殉難,因為他知道,那是南宋末年俠之大者的必然宿命。

今天我想聊聊:

「襄陽城破,郭大俠夫婦殉難」這句簡單的留白,震撼在哪裡?

以及為什麼戰死襄陽是郭靖黃蓉的必然結局?

01

為什麼是襄陽?

經常看古代史書和小說的人,對襄陽這個城市都不會陌生,因為爭天下的大才們,似乎都特別喜歡打襄陽。

看過三國的朋友們應該都記得,諸葛亮每次北伐受挫都會反覆嘆息一句:要是當年荊州不失,何至於北伐如此困難。

荊州為什麼會失?

就是因為關羽跑去打襄樊(今湖北襄陽市)了。

關羽為什麼要跑去打襄陽?

關二爺的戰略並沒有錯,因為長遠來看,沒有襄陽在手,荊州和武漢這兩大重鎮永遠危在旦夕。

若能拿下襄陽,絕對能讓曹操瑟瑟發抖,也能讓孫權寢食難安。拿下襄陽,這是推進諸葛亮《隆中對》大戰略的關鍵一役。

要奪湖廣,需奪荊州;要奪東南,需奪武漢;要奪天下,需奪襄陽。

曹操和孫權都明白這一點,所以曹操舉國之力增援襄陽,孫權出黑招悄悄奪了隔壁的荊州、接著就遷都武昌。

這也不怪人家孫權在背後撕毀盟約下黑手,襄陽荊州都歸你蜀國了,下遊的孫吳就成了最危險的那隻待宰羔羊。

所以這一戰,就在魏吳名將齊聚荊襄之下,使得孤立無援而驕傲輕敵的關羽,最終撤出襄樊、痛失荊州,敗走麥城、全軍覆沒、被敵斬首。

諸葛亮的《隆中對》大戰略也就此宣告破產,蜀劉自此開始走下坡路,最終在三國爭雄中一敗塗地。

襄陽城破對於南宋意味著什麼?

如果說襄陽在三國鼎立或者天下亂局之時,是扭轉戰局的關鍵重鎮,那麼在南北兩國對峙的宋元時期,襄陽就是絕不可失去的存亡所在。

襄陽在,南宋存。襄陽失,南宋必亡。

南宋和蒙古(元)爭奪襄陽的戰爭,前後打了四十幾年(金庸小說和史書都差不多是這個年限)。其中最慘烈的,就是忽必烈發動的最後這6年襄陽圍困戰。

而這6年在金庸小說中,是發生在神鵰俠侶結束之後。這最悲壯血腥的一頁史書,金庸在倚天屠龍記裡面四字帶過:「襄陽城破」。

留白到恰到好處,因為會讓能看懂了的人痛心加倍。

襄陽之戰幾乎集中了當時世界上最精銳的騎兵和水軍,以及最先進的武器,雙方死傷人數超過40萬人。

積弱了幾百年的宋朝,靠死守襄陽,把所向披靡的蒙古軍攔截在了長江以北,硬是守住了半個世紀的南境太平。

而當年打遍地球無敵手的蒙古軍隊,不惜一切代價死磕襄陽,也打了整整6年,最後襄陽守將呂文煥在孤城無援、彈盡糧絕之下,開城投降。

而鎮守襄陽的呂文德、呂文煥兄弟也並非金庸小說中描繪的那般懦弱無能(雖然史書上的槽點也有,比如和劉整內鬥最後逼其降了元、沒看出敵方築堡壘的陰謀等等)。但功績不可否認,「周旋三邊,大小百戰」,呂氏兄弟與蒙軍對打了三十多年,戰績勝多而敗少。

最後呂文煥之所以開城投降,也有其無奈的原因,不能一桿子釘在恥辱柱上:

與襄陽一江之隔的雙子城樊城(也屬於今天的湖北襄陽市),在被圍困四年後,被元軍攻破。樊城守將範天順和牛富仰嘆"生為宋臣,死為宋鬼",皆自殺殉國。

樊城全城被屠。

自此襄陽徹底成為孤城。元軍一邊用回回炮炮轟襄陽城牆,一邊去跟呂文煥談判,最後蒙古丞相伯顏答應只要呂文煥投降,便保證不殺害其家族部下和全城百姓。

援軍無望,犄角已失,彈盡糧絕,呂文煥開城投降。

而在襄陽城破的那一刻,南方王朝再無長江天險可守,蒙古軍沿長江而下,一路摧枯拉朽,直接佔領了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襄陽城破後短短3年,南宋正式滅亡。

而後著名的「南宋三傑」(張世傑、陸秀夫、文天祥)等人仍在南方諸省組織抵抗,但大勢已去,無力回天。

最後文天祥被俘、從容就義,張世傑戰死。

而陸秀夫,在宋元最後一戰「崖山海戰」(今廣東江門)中戰敗,水盡糧絕、退無可退之下,陸秀夫背著7歲的小皇帝趙昺投海殉國,其餘十幾萬軍民在小皇帝投海之後,集體投海殉國。

戰後的第二天清晨,海面上漂起十萬餘具屍體,慘烈程度,世界罕見。

至此,南宋徹底滅亡。

金庸老爺子應該是有一些宋朝情節,不然他不會把重要的天龍八部/射鵰/神鵰都放到宋朝,就如同凡是歷史迷,多多少少都會為南宋扼腕一二。

甚至有偏門的歷史觀點認為:

崖山之後無中華。

當然現在大家都認同了元朝屬於中國古代史,56個民族一家親,但在南宋末年,那可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次全境被「外族」徹底侵滅,漢人被列為了末等人種,而恰好宋朝又是個最具士大夫風骨和氣節的朝代。

所以才有了那麼多可歌可泣、讓人唏噓的殉國事跡,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郭靖黃蓉算不得杜撰。

02

為什麼戰死襄陽是郭靖黃蓉的必然結局?

為什麼郭靖不會是第二個呂文煥?何況攻城的還是對他有養育之恩的蒙古安達。

是什麼決定了一個人的命運走向?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

1)社會大環境

2)性格和價值觀

第一點:社會大環境。我在上面已經闡述過了,源於襄陽之重要,源於元軍與南宋之軍力懸殊,也源於南宋出名將、卻又防名將的作死國策。

第二點:性格和價值觀。

郭靖何許人也?

他是金庸武俠世界裡,最後一個完美的理想主義英雄。

後面所寫的男主角,誰也不可能選擇戰死襄陽,無論是《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還是《鹿鼎記》。

令狐衝會嗎?拜託,你何曾見過一個自由主義者同時是民族主義者的。

韋小寶會嗎?沒人相信他會,而真正的理想主義英雄陳近南,在《鹿鼎記》中已經是被悲哀氣息籠罩的配角一個。

《天龍八部》的喬峰會嗎?他不會,他在兩難的痛苦之下選擇了自殺。而郭靖其實跟喬峰的身世一樣,都是被敵方養大,但郭靖卻無絲毫「兩難」。

在金庸小說裡,可以說是兩個女人塑造了郭靖。一個是他的母親李萍,一個是黃蓉。

郭靖和楊康的區別,正好是他們的母親李萍和包惜弱的區別 。

李萍孤身在大漠靠做農活養活郭靖、從小對郭靖「漢人」身份的教育絲毫不含糊、最後為了兒子南下保宋、犧牲自己成全兒子大義,李萍顯然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獨立女性」,她有見識、有堅忍、有原則、有骨氣,更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而包惜弱卻是一個完全沒有獨立意志和獨立能力的女人,是一個空心人,楊鐵心在世時依靠楊鐵心,楊鐵心死後依靠金國王爺,依靠上金國王爺後卻又幾十年鬱鬱寡歡,最後楊康的那些身份感的遊移不定和品質bug,與包惜弱的軟弱脫不了干係。

當然,說爛了的「家庭教育」並非100%的決定因素,畢竟也有那麼多兒時家庭不幸福的、單親的、甚至孤兒最後都成為了很好的人。

這就要說到郭靖後來的「老師們」帶來了「後天影響」了。

笨小孩郭靖之所以成才,武功上的老師最要感謝馬鈺、洪七公、還有老頑童的九陰真經。然而這些都屬於「體育老師」,還不至於讓郭靖成為「俠之大者」,因為武功高強者,不一定為國為民死而後已。

而真正「塑造」了「郭靖大俠」的正是黃蓉,黃蓉是郭靖的文化課老師、語文課老師、歷史課老師,兼政治課老師。若沒有黃蓉,郭靖到末尾可能也只是一個胸無點墨的善良傻小孩。

一路南下的旅程,可以說是黃蓉給郭靖「教導」中原文化、中華歷史的大課堂,正是在這個過程中,郭靖逐漸形成了自己堅定的價值觀。

黃蓉第一次以女裝出現給郭靖唱的曲子,就是辛棄疾的《瑞鶴仙》:

「寂寞。家山何在,雪後園林,水邊樓閣。瑤池舊約。」

然後她給郭靖講述了辛棄疾抗金的事跡:

黃蓉一曲既終,低聲道:「這是辛大人所作的《瑞鶴仙》,是形容雪後梅花的,你說做得好嗎?」郭靖道:「我一點兒也不懂,歌兒是很好聽的。辛大人是誰啊?」黃蓉道:「辛大人就是辛棄疾。我爹爹說他是位愛國愛民的好官。北方淪陷在金人手中,嶽爺爺他們都給奸臣害了,現下只辛大人還在力圖恢復失地。」

靖蓉太湖泛舟之時,討論範蠡西施的故事,黃蓉便給郭靖講述什麼是氣節和大丈夫:

「國家政局清明,你做了大官,但不變從前的操守;國家朝政腐敗,你寧可殺身成仁,也不肯虧了氣節,這才是響噹噹的好男兒大丈夫。」

後來黃蓉就一邊和郭靖談戀愛,一邊給郭靖上完了【中國歷史課】、【中國詩詞課】、【文化品位課】,韓世忠,範仲淹,嶽飛,全部講完,恰好這個傻郭靖最聽蓉兒的話,字字句句都聽了進去。

其實黃蓉原是江湖逍遙之人,她給郭靖講歷史、講藝術、講文化之時,初衷或許並非是讓他成為「俠之大者」 。

然而當黃蓉再想表明自己的自由主義、浪漫主義世界觀時,已經說不動郭靖了,因為他已經把黃蓉的課堂筆記升華成了一套自己的價值觀:

洞庭湖畔,嶽陽樓上,黃蓉與郭靖飲酒觀景,唱了兩首範仲淹的詞——(郭靖)說道:「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大英雄大豪傑固當如此胸懷!」黃蓉笑道:「這樣的人固然是好,可是天下憂患多安樂少,他不是一輩子樂不成了麼?我可不幹。」郭靖微微一笑,黃蓉又道:「靖哥哥,我不理天下憂不憂、樂不樂,若是你不在我身邊,我是永遠不會快樂的。」說到後來,聲音低沉下去,愀然蹙眉,郭靖知她想到了兩人終身之事,無可勸慰,垂首不語。

黃蓉忽然抬起頭來笑道:「算了罷,反正是這麼一回子事,範仲淹做過一首《剔銀燈》詞,你聽人唱過麼?」郭靖道:「我自然沒聽過,你說給我聽。」黃蓉道:「這首詩的下半段是這樣:人世都無百歲,少痴騃,老成憔悴,只有中間,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牽繫,一品與千金。問白髮,如何迴避?」

黃蓉引用的《剔銀燈》的上半段是: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孫權劉備。用盡機關,徒勞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細尋思,爭如共、劉伶一醉?

黃蓉此時是想與她的靖哥哥說,人生短短幾十年,學孫曹劉未免浪費和虛無、不如學劉伶今朝有酒今朝醉、就此逍遙一世。

然而此時,郭靖已經志向堅定的要做辛棄疾、嶽飛和文天祥了。

最終,他做到了。

楊過問郭靖「襄陽能守住嗎」,郭靖回道:

「襄陽古往今來最了不起的人物,自然是諸葛亮。此去以西二十裡的隆中,便是他當年耕田隱居的地方。諸葛亮治國安民的才略,我們粗人也懂不了。他曾說只知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己』,至於最後成功失敗,他也看不透了。我與你郭伯母談論襄陽守得住、守不住,談到後來,也總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己』這八個字。」

大勢已去的大環境下,價值觀決定了個人選擇。

就比如降元的襄陽守將呂文煥,後來見到被俘的老戰友文天祥,史書記載下來了他倆的一段對話:

文天祥指著呂文煥的鼻子罵道:「今合族為逆,萬世之賊臣也!」呂文煥反駁說:「襄守六年不救。」(意為:我苦守襄陽六年,孤城無援,怪我?)文天祥回了一句:「力窮援絕,死以報國可也。」

郭靖做了文天祥,也成為了他的精神偶像——嶽飛的真正繼承者。

這是命運使然,是價值觀使然,也是性格使然。

郭靖不棄襄陽,就如同如他小時候寧死也不說出哲別的藏身之處;

郭靖不棄襄陽,就如同華箏來催婚,他棄黃蓉、而選擇去履行與華箏的婚約一樣(如果是楊過,他才不會管什麼誓約和仁義,他會果斷選擇愛情)。

郭靖是儒俠,為了仁義可以捨棄愛情;

為了國家,可以捨棄小家;為了家庭,可以捨棄個人。

而到了韋小寶和現代人身上,順序似乎已經倒過來了,「我」字為大。

金庸讓郭靖黃蓉戰死襄陽,我相信這是金庸作為歷史愛好者的南宋情結和嶽飛情節,更是金庸對於郭靖和黃蓉的偏愛,

因為如若不是這個結局,郭靖成不了理想主義英雄的巔峰;

如若不是這個結局,黃蓉只會停留在《神鵰》裡面,定格為一個高智商不再、幹擾後輩談戀愛、溺愛女兒的的「庸俗母親」;而有了這個結局,黃蓉便永遠是讀者心中《射鵰》裡的絕世女俠。

(作者簡介:唐小西,一個常年在英文環境的傳統行業職場人,一個七五折的理想主義者,一個願讀書萬卷/行路萬裡/遊戲人生的中年野孩子。歡迎關注和交流。)

相關焦點

  • 郭靖和黃蓉戰死在襄陽,楊過和黃藥師等人,他們去了哪裡
    楊過和小龍女雖然過起了閒雲野鶴一般的隱居生活,相守相伴,遊歷天下,但是,郭靖對於楊過而言,其實是像父親一樣的存在,所以,楊過雖然身在江湖,可心有一半在襄陽,曾幾次暗中相助。甚至,在中間過程,楊過也曾現身襄陽,與郭靖夫婦商討對策。
  • 跟郭靖黃蓉一起戰死襄陽?滅絕師太一語道破
    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中以滅絕師太的口吻向讀者講述了一段武林的往事,那是在楊過、小龍女隱居十三年後,襄陽終於被忽必烈攻破,而郭靖、黃蓉夫婦也因此在襄陽雙雙喪生,從此人間再無郭大俠!那為什麼郭靖要死呢?我想問題的關鍵不在於蒙古軍,而在於他們的死亡!
  • 郭靖並非戰死襄陽 真正的結局更可憐 但一樣震撼人心
    郭靖是金庸先生筆下最著名的一個武俠形象,郭靖不僅成就了金庸武俠的江湖地位,更是在整個華人世界捲起一股武俠狂潮。為什麼郭靖這個人物形象的影響力如此巨大?《神鵰俠侶》時期的郭靖,相比射鵰時期的郭靖,肩上肩負著更為重要的使命——守護襄陽古城。
  • 難怪郭靖夫婦寧願戰死襄陽,也不要楊過前來相助,滅絕揭露真相!
    神鵰在第三次華山論劍之後結束,郭靖與黃蓉繼續戍守襄陽,楊過與小龍女攜手歸隱江湖,與襄陽城就徹底斷了聯絡。其中最讓人難以接受的,就是郭靖夫婦戰死一事。楊過明明知道,襄陽城會被攻破,為何沒來相助呢?很多人都以為是因為楊過對郭靖黃蓉夫婦懷恨在心,所以故意在守城的關鍵時刻離開他們。其實不是的。
  • 郭靖黃蓉戰死襄陽,是因為耶律齊郭芙叛變?金庸留了三條線索
    作為《神鵰俠侶》的續集,《倚天屠龍記》或直接,或間接的介紹了「神鵰」大部分主要角色的結局:郭靖黃蓉戰死襄陽,郭破虜隨之殉城,郭襄峨眉頓悟,開宗立派,楊過小龍女歸隱古墓,生兒育女。但有兩個重要角色,金庸先生卻沒點明他們的結局,那便是黃蓉的大女兒郭芙和大女婿耶律齊,因為耶律齊是蒙古舊臣之子,襄陽城又是被蒙古大軍打破,於是金迷之中,就有一批人猜測,襄陽城破是耶律齊帶郭芙叛變所致,甚至還有推斷稱,郭靖、黃蓉之所以在城破之際,不願意求生,就是為有這樣的女兒女婿感到愧疚,金庸不點破這一點,是為給郭家留顏面……
  • 襄陽城破,郭靖黃蓉戰死,郭襄出家峨眉,那郭芙最終去了哪裡
    從《射鵰英雄傳》到《神鵰俠侶》,郭靖的身影都在其中。襄陽城破,郭靖黃蓉夫婦戰死襄陽,郭襄出家峨眉,創立峨眉派,郭破虜跟隨父母一起殉國。然而很多讀者都奇怪,襄陽城破之後,郭芙去了哪裡?一說隨郭靖夫婦戰死襄陽,一說下落不明,還有的說可能歸順了蒙古。那有沒有可能呢?我們不妨都分析下她的去處。可能隱姓埋名,隱居桃花島。
  • 郭靖與黃蓉為何沒守住襄陽,是蒙古軍太強嗎?
    ——《倚天屠龍記》 在金庸武俠小說中,郭靖和黃蓉的最後結局是殉國而死,他們參考的原型就是歷史上真實的襄陽之戰中的義軍張貴、張順。雖然小說中的最後結局,是殉國而死,但卻未曾提及過程,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小說中,郭靖在鐵木真病逝的同一年,駐守襄陽,駐守到1273年,呂文煥向元軍投降,按小說的情節,蒙哥於1259年被楊過飛石殺死於襄陽(現實為合川釣魚城),14年後襄陽再度淪陷。那麼真實的情況是什麼呢?為什麼他們駐守不住襄陽?
  • 郭靖黃蓉沒能守住襄陽,並不是因為蒙古軍太強|文史宴
    文/蘇沉船郭靖、黃蓉可以視為歷史上襄陽之戰中出現過的「義軍」,張貴、張順的義軍曾經在襄陽之戰中做出很大成績。本文詳述襄陽失守經過,從義軍的視角來討論宋軍為什麼沒有守住襄陽,行文頗有《劍橋倚天屠龍史》的風範。
  • 郭靖戰死時,楊過沒去幫忙,但有兩位大俠去幫了忙,結局也是戰死
    郭靖戰死時,楊過沒去幫忙,但有兩位大俠去幫了忙,結局也是戰死在最後的襄陽之戰中郭靖之死並未也交代清楚,不過這也許是作者能給郭靖最好的結局了。郭靖最終還是死在了襄陽,那麼他死於誰之手呢?他為什麼沒有憑藉自己的本事走出襄陽呢?又會有哪些高手到場支持郭靖呢?對此,我們可以從書中的內容來猜測。在最後的襄陽之戰,楊過會去支援郭靖嗎?
  • 襄陽城破,郭靖和黃蓉戰死,當時的丐幫幫主耶律齊是不是投敵了?
    黃蓉初次見耶律齊時,稱讚「其彎弓射箭的臂力不輸於郭靖」。年紀輕輕就有如此成就,應該是僅次於楊過的後起之秀,所以,黃蓉才選他當女婿、丐幫幫主。然而,這樣一個武學奇才,怎麼會學不全降龍十八掌呢?很大的可能性是郭靖他們留了一手,壓根就沒有教全。耶律齊是契丹人,在外敵當前的情況下,使得黃蓉有了一些戒備之心。
  • 黃蓉一向聰明伶俐,為何非要拉著郭靖戰死襄陽?這次終於有答案了
    神鵰俠侶中,郭靖與黃蓉夫婦守衛襄陽已有三十餘年,最後寡不敵眾,襄陽城被元軍攻破,郭靖夫婦也戰死沙場。而襄陽的鎮守之果就是死路一條,黃蓉精明過人,怎能看不出來?可是她卻明知不能為之,最後夫婦二人雙雙殉城,這是什麼原因?
  • 歷史上真實的宋元襄陽大戰,有一對傳奇兄弟的忠烈俠義堪比郭靖黃蓉!
    第一次,成吉思汗率兵犯宋,在兵臨襄陽城下,郭靖黃蓉深夜潛入蒙古大營欲行刺成吉思汗,恰逢成吉思汗病重駕崩,蒙古軍隊撤軍。第二次,蒙古大汗蒙哥御駕親徵,數十萬大軍包圍襄陽。第二次襄陽大戰精彩絕倫,蒙古國師金輪法王綁架了郭靖二女兒郭襄,以其生命威脅郭靖投降,最後,在一眾英雄豪傑的奮力拼殺下,蒙古被打敗。尤其蒙古大汗蒙哥被神鵰大俠楊過擊斃,端的是大快人心。
  • 郭靖夫婦一身神功,為何不從襄陽突圍?原因與黃蓉當年一件事有關
    而另外一件事,則是《倚天屠龍記》中張三丰和張翠山的對話,說到當年襄陽城破,郭靖大俠夫婦二人郭公破虜力戰殉國。郭靖黃蓉在讀者心中,就像「從小看著他們長大」那樣的感覺,然而金庸用這種隱晦的方式告知大家他們兩口子義守襄陽最終城破殉國,很多讀者看到這裡還是忍不住覺得很難接受。尤其有一點不能理解的是,郭靖黃蓉一身神功,當年郭靖還曾夜間準備行刺成吉思汗。
  • 郭靖黃蓉有3個孩子,郭破虜戰死、郭襄開創峨眉,而郭芙去哪了?
    在金庸小說中,郭靖是一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為國為民,俠士。在襄陽城,他和妻子黃蓉堅守了幾十年,最終為國犧牲。襄城破後,兒子郭破虜一起逃到了襄陽。郭襄出門在外,創建了峨眉派。只有一個人漏了:大女兒郭芙,她的結局究竟是什麼?
  • 郭靖戰死襄陽,不怪楊過,要怪2位高手,他們本該戰死卻臨陣脫逃
    他既然戰死,只有一種可能,他壓根沒想過要走,不過郭靖戰死是否還存在其他的隱情,比如本該與他並肩作戰的人臨陣脫逃? 一、沒來救場的楊過 最後一次襄陽大戰,郭靖一家戰死在襄陽的時候,楊過有沒有來救場?基於原著中給出的暗示來看,筆者認為楊過是沒有來救場的。
  • 射鵰英雄傳|關於郭靖和黃蓉
    這兩天,終於刷完了《射鵰英雄傳》,談點個人對於郭靖和黃蓉的一點小感觸吧。1、黃蓉為什麼會看上郭靖?記得小時候看的時候,總是很不理解,黃蓉那麼聰明,為什麼會喜歡郭靖這個傻小子呢?長大以後,尤其現在重溫,才能明白黃蓉的心情。只有赤誠的心才可以打動她,繼而走到她心裡。
  • 郭靖黃蓉的「倚天屠龍」百年計劃,到底是怎麼實施下來的?
    眾所周知,《倚天屠龍記》的故事發生在宋亡國五十多年之後,也是襄陽城破、郭靖黃蓉夫婦殉難百年之後。郭靖黃蓉雖明知道襄陽城防守不住,卻選擇與城存亡,但為了將來能推翻元朝統治而留下"倚天屠龍"計劃。那麼這個計劃是如何長久實施下來的呢?首先我們知道所謂的"倚天屠龍"計劃,就是將楊過的玄鐵重劍熔了,再加以西方精金,分別打造出兩把神兵利器:倚天劍和屠龍刀(三聯版)。
  • 郭靖守了襄陽那麼多年,為何還是「城破人亡」?
    對於這件事情,看過《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之後,你有沒有一個疑惑,為什麼郭靖黃蓉守襄陽城這麼多年都固若金湯,後來就不行了呢?也許有人的回答是:不行就是不行了。難道還是違背歷史。就此推算,宋亡在張三丰三十幾時發生,襄陽城破還在之前,由此可以看出郭靖戰死怎麼也有70歲了。這樣的年齡就現在來看已經步入老年,因此說他因為上了年齡不能力敵也是有可能的。
  • 《射鵰三部曲》中郭靖黃蓉留下倚天劍屠龍刀的真正意圖
    那麼,郭靖黃蓉夫婦為什麼要留下屠龍刀和倚天劍呢?他們的真實意圖是什麼?以下,我們來聊一聊。屠龍刀和倚天劍是郭靖黃蓉夫婦最後的希望郭靖黃蓉義助襄陽,在此關係到南宋命運的城池堅持抗擊蒙元幾十年,最後一家人除郭襄外全部壯烈殉國,完成了自己「俠之大者」的畢生追求。從小說的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堅守襄陽的過程中,武林人士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 遇見郭靖,是黃蓉的幸運
    小說主題也正是這一基調。此外,本書名為「射鵰英雄傳」,是寫英雄人物傳記,金庸在這時還是以儒家英雄觀為主導,因此本書處處以儒家價值觀來塑造主角在所難免。於是,郭靖誕生了。不同於那麼多小說主角的聰慧、俊美,郭靖出生後頗為木訥,長相平平,按照書中人的話來說就是個「傻小子」,這個傻小子生長在大漠之中,始終沒有開竅,長相平平、資質平平,武功也是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