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洛陽城,記者聽到一個「河洛郎」——臺灣攝影師梁玄的尋根故事。
尋根的人很多,像梁玄這樣著迷的極少。他放棄了臺灣的工作,在洛陽逗留達半年之久,每天流連於各種歷史古蹟間。一度,他扎個帳篷住在周山王陵,甚至獨自在洛陽過春節,只為體會唐詩中關於過年的描述。
「我想尋找內心的故鄉。」這名80後攝影師說,他在洛陽找到了根。腳踩漢魏故城的那一刻,他強烈意識到,自己就是血脈裡流淌著鄉愁的河洛郎。
「河洛郎」,一個承載著沉重歷史和濃濃鄉愁的稱呼。歷史上,那些因戰亂、災荒等原因從中原地區南遷的漢人,以這種稱謂宣告自己「從何處來」。直到今天,生活在中國福建和臺灣等地,以及海外的客家人,仍自稱「河洛郎」。
「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不斷把中原腹地先進的河洛文化傳播到更廣闊的區域。這既是種群的擴散,也是文化的衍播過程,中華文明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由此大幅提升。」河洛文化研究者徐金星說。
在洛陽市伊濱區的萬安山中,一個面積約2平方公裡的客家小鎮正在規劃建設,目標是打造根親地標和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園。此處,是漢魏晉洛陽故城正南之門戶——大谷關遺址所在地。
「盟津達其後,大谷通其前。」東漢名篇《二京賦》如此描述。大谷關又名太谷關,自古為南出洛陽城的交通要道。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晉元帝率漢族臣民從京師洛陽南渡建康,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史稱「衣冠南渡」。對他們來說,出了大谷關就意味著離開了故鄉。歷史上,一批批客家先民從這裡出城,踏上漫漫遷徙之路。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祖籍福建、生長在臺灣的梁玄北上尋根,在洛陽不僅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心安,還產生了奇妙的故地神遊之感。
「來到洛陽有一種熟悉感,好像很久以前在這裡生活過。」梁玄興奮地說,「在漢魏洛陽故城、汝陽縣雲夢山及雲夢洞中,我找到了與內心的連結,感受到腦海中的意象。」
西晉末年中原漢人南遷,涉及人口近百萬,他們大多移居在長江中下遊,也有少部分人抵達閩、粵,成為當地第一批客家先民。唐朝安史之亂,北方居民再次南下避難。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大批中原人口又遷居江南……
原洛陽市隋唐城遺址管理處處長王麗娟介紹,南遷的漢人心懷故國之思,感嘆「客居」他鄉,於是催生了客家民系。
歷史上的中原人口大遷徙,產生了兩個有趣的現象:一是民間以北方故地之名命名新駐地,比如,來到閩南泉州的中原人把當地一條河起名「洛陽江」,江上所修之橋叫「洛陽橋」;二是官方用北方地名僑置州郡,比如豫州、襄陽郡等。
記者了解,在建的大谷關客家小鎮有個展廳叫「天下洛陽」,意在通過各地與洛陽有關的名字,喚起河洛郎的記憶,體驗穿越千年回到老家的感覺。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記者了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河洛郎」從天南海北、世界各地回到洛陽、回到中原尋根謁祖。
「因為失根而來洛陽,因為找到根而不願離開。」梁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