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河洛郎」的千年鄉愁

2021-02-08 今日許昌

來到洛陽城,記者聽到一個「河洛郎」——臺灣攝影師梁玄的尋根故事。


尋根的人很多,像梁玄這樣著迷的極少。他放棄了臺灣的工作,在洛陽逗留達半年之久,每天流連於各種歷史古蹟間。一度,他扎個帳篷住在周山王陵,甚至獨自在洛陽過春節,只為體會唐詩中關於過年的描述。


「我想尋找內心的故鄉。」這名80後攝影師說,他在洛陽找到了根。腳踩漢魏故城的那一刻,他強烈意識到,自己就是血脈裡流淌著鄉愁的河洛郎。


「河洛郎」,一個承載著沉重歷史和濃濃鄉愁的稱呼。歷史上,那些因戰亂、災荒等原因從中原地區南遷的漢人,以這種稱謂宣告自己「從何處來」。直到今天,生活在中國福建和臺灣等地,以及海外的客家人,仍自稱「河洛郎」。


「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不斷把中原腹地先進的河洛文化傳播到更廣闊的區域。這既是種群的擴散,也是文化的衍播過程,中華文明的輻射力和影響力由此大幅提升。」河洛文化研究者徐金星說。


在洛陽市伊濱區的萬安山中,一個面積約2平方公裡的客家小鎮正在規劃建設,目標是打造根親地標和世界客家人的精神家園。此處,是漢魏晉洛陽故城正南之門戶——大谷關遺址所在地。


「盟津達其後,大谷通其前。」東漢名篇《二京賦》如此描述。大谷關又名太谷關,自古為南出洛陽城的交通要道。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晉元帝率漢族臣民從京師洛陽南渡建康,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史稱「衣冠南渡」。對他們來說,出了大谷關就意味著離開了故鄉。歷史上,一批批客家先民從這裡出城,踏上漫漫遷徙之路。


「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祖籍福建、生長在臺灣的梁玄北上尋根,在洛陽不僅體會到前所未有的心安,還產生了奇妙的故地神遊之感。


「來到洛陽有一種熟悉感,好像很久以前在這裡生活過。」梁玄興奮地說,「在漢魏洛陽故城、汝陽縣雲夢山及雲夢洞中,我找到了與內心的連結,感受到腦海中的意象。」


西晉末年中原漢人南遷,涉及人口近百萬,他們大多移居在長江中下遊,也有少部分人抵達閩、粵,成為當地第一批客家先民。唐朝安史之亂,北方居民再次南下避難。北宋末年「靖康之變」,大批中原人口又遷居江南……


原洛陽市隋唐城遺址管理處處長王麗娟介紹,南遷的漢人心懷故國之思,感嘆「客居」他鄉,於是催生了客家民系。


歷史上的中原人口大遷徙,產生了兩個有趣的現象:一是民間以北方故地之名命名新駐地,比如,來到閩南泉州的中原人把當地一條河起名「洛陽江」,江上所修之橋叫「洛陽橋」;二是官方用北方地名僑置州郡,比如豫州、襄陽郡等。


記者了解,在建的大谷關客家小鎮有個展廳叫「天下洛陽」,意在通過各地與洛陽有關的名字,喚起河洛郎的記憶,體驗穿越千年回到老家的感覺。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記者了解,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河洛郎」從天南海北、世界各地回到洛陽、回到中原尋根謁祖。


「因為失根而來洛陽,因為找到根而不願離開。」梁玄說。

相關焦點

  • 央視秋晚裡,這些古詩詞和洛陽有關
    詩詞文章,既是河洛大地的文化積澱之一,又是中國傳統文化裡最鮮活的血液。在中秋這個極富意蘊的傳統節日裡,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用優美的詩詞來傳遞情感。在這場全球華人共同的中秋盛典中,有不少和洛陽有關的古詩詞,不僅飽含著濃濃的中國風,也讓這臺晚會增添了厚重與韻味。 洛報融媒記者為您盤點這些央視秋晚上出現的和洛陽有關的古詩詞,讓我們在這些古詩詞中,感受傳統文化之美。
  • 洛陽:千年揮毫潑墨 今朝落紙痕新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郭歌  10月13日,「黃河明珠——龍門石窟國際書法名家邀請展」暨「千年絕響——龍門書風學術討論會」在洛陽龍門石窟舉行。這是繼今年9月,2019「中國書法·年展」暨首屆千唐志齋唐楷高峰論壇在新安縣舉辦後,中國書法盛會再次「邂逅」洛陽。
  • 年關將至,十首鄉愁詩,解你思鄉之情
    農曆新年要到,時間一天天近了,鄉愁撲面而來!詩詞君送你十首鄉愁詩,解你思鄉之情!《靜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這一年冬末春初時,詩人由楚入吳,一路行來,當舟次北固山下的時候,潮平岸闊,殘夜歸雁,觸發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這一千古名篇。詩人在漂泊羈旅中,看到北固山的青山綠水、潮平岸闊的壯麗景色,觸發了他深深的思鄉之情。當一群北歸的大雁正掠過晴空。雁兒正要經過洛陽的啊!
  • 2020洛陽河洛文化旅遊節即將開幕,21項重大活動等你來!
    9月2日,洛陽市召開第三屆中原國際文化旅遊產業博覽會暨2020洛陽河洛文化旅遊節新聞發布會。2020洛陽河洛文化旅遊節將於9月12日至10月22日舉辦。  據了解,本屆河洛文化旅遊節按照「清新簡約、務本責實、實幹興洛」的要求,重點圍繞「大力弘揚黃河文化,深度推進文旅融合,全力促進消費提力,全面展示河洛新貌」等方面,策劃了開幕日活動、文化交流活動、古都夜八點·促消費活動、古都新生活·新品質活動等4大板塊系列21項重大活動,展現千年古都的魅力。
  • 河洛傳說與典故:方寸之間傳承燦爛文化
    洛陽作為十三朝古都,千百年來流傳著無數的傳說和典故。伏羲畫卦、倉頡造字、伯樂相馬、聞雞起舞等發生在河洛大地的一段段故事,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古老智慧,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近日,記者採訪我市多位資深集郵者,為您梳理那些郵票上的河洛傳說與典故。
  • 洛陽·老城黃河頌·河洛情國畫展,在洛陽老城區順利開幕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李曼 通訊員 王培12月23日,由中共老城區委宣傳部、洛陽市國畫家協會主辦,老城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老城區文化和旅遊局、東南隅街道辦事處承辦,洛陽市圖書館協辦的迎接建黨100周年《洛陽·老城黃河頌·河洛情國畫展》,在洛陽市圖書館新館隆重開幕
  • 【洛陽歷史】千年帝都美麗傳說—洛神
    千年帝都洛陽濃縮了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上古的許多傳說都和洛陽有關,其中最美麗的傳說,當屬洛神。洛神就像我們今天所說的女神一樣,神秘而美麗,被譽為東方維納斯。王獻之所書《洛神賦》(十三行)體勢秀逸,筆致灑脫,清楊賓《鐵函齋書號》認為「字之秀勁園潤,行世小楷無出其右」。這樣,洛神之美,又通過書法、繪畫得到進一步解讀。  牡丹之美與洛神之美是相通的。唐代詩人徐凝的《賞牡丹》詩云:「何人不愛牡丹花,佔斷城中好物華。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詩人懷疑千年帝都洛陽牡丹是宓妃親自設計和創造的偉大作品,因為牡丹的美麗香豔,很像是宓妃本人的化身。
  • 橫向對比洛陽和西安的中秋晚會
    9月19日晚,2020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秋晚會在河南洛陽完成錄製。2020年秋晚 今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秋晚會除了序《明月升》,尾聲《海上明月》之外,將設置上篇《月圓花好》、中篇《鄉關何處 今年中秋晚會舉辦地是洛陽,這裡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 ,隋唐大運河的中心 ,歷史上先後有十多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是唐詩裡的鄉書達處、鴻雁歸邊,是河洛文化的根源。 中秋晚會對集中展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基與血脈,彰顯民族文化的自信有重要的象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