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你,扔垃圾了嗎?
///
生活中垃圾無處不在
據說在武漢
一個成年人每日的垃圾產量
達1.2公斤左右
在進入指定垃圾桶後
垃圾將迎來怎樣的命運
它們的歸宿又如何?
今天,就為你揭曉
《垃圾們不為人知的秘密》
誰說垃圾只有被焚燒、填埋的命運?棄之不顧,它們是廢品;合理利用,它們就是寶藏,變廢為寶,從來不是說說而已!
東西湖城管全力出擊,有效破解了垃圾收集、運輸、處置、消納等難題,推進垃圾分類『閉環』,給垃圾一個好「歸宿」。
面對日益增長的廚餘垃圾,東西湖區採取了分散處理(就地處理)和集中處理(送往指定處理廠)相結合的方式,當前就地處理能力已達20噸/天。
在金銀湖、慈惠、東山等街道建立的13處小型溼垃圾處理站點裡,溼垃圾歷經48小時的脫水、脫油、粉碎、添加菌種、加熱發酵處理後,最終變成肥料回贈給居民,實現變廢為寶。
而對於超出就地處理之外的溼垃圾,東西湖也有專門的溼垃圾運輸隊,將溼垃圾們運到市級指定處理廠進行資源化處理,日均外運量達約50噸。
餐廚垃圾實行政府購買服務,委託專業公司統一清運。目前,全區共配備餐廚垃圾專業收運車輛35臺,籤約服務647家餐飲企業。全年餐廚垃圾收運總量為8463噸,月均769噸,統一運至指定處理廠進行無害化處理。
為實現垃圾分類後的減量化和資源化,東西湖區積極探索兩網融合方式,聯合區供銷聯社與國有企業武漢綠色文明回收公司合作。
在居民小區投放了139個織物回收箱,實現了定點投放、定點收運、合理資源化利用。截止到11月,收集廢舊織物已達64噸。
另外,東西湖區組織開展了一系列「可回收車進小區」活動,幫助居民將「可回收物」變現換錢。同時收集居民分類的「有害垃圾」,如「電池」「墨盒」等,不僅提高了可回收物的利用率,更提升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意識。
目前,吳家山、金銀湖、常青花園、徑河四個城市型街道已開展上門回收近80餘個小區,共計回收玻璃、金屬、塑料、廢紙等可回收物達200餘噸,生活垃圾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富麗堂皇的家裝背後是數不清的大件垃圾,針對日益增多的無主大件垃圾,東西湖區及時籌建了一處大件垃圾處理點,專用於對廢棄沙發、床墊等舊家具的集中拆解、分類、處理。
東西湖區常青花園等地還探索構建了清運「一體化」平臺,統一清運流程、清運時間、清運標準,規範定時定線的清運方式,既解決了老舊社區多年以來生活垃圾清運運力不足、噪音擾民、汙水滿溢的問題,還對裝修垃圾、大件雜物等進行了分類清運。2020年全區分類處理量達960餘噸。
東西湖城管將園林垃圾進行集中粉粹幹化,製成生物質燃料,每日處理能力80噸左右,實現了從園林垃圾轉變為節能環保資源的蛻變。
除此之外,東西湖區大力推進垃圾分類進企業。依託餐廚垃圾專項收運工作,通過上門宣講、籤訂收運協議、加強日常檢查等方式,將大型餐館酒店(歐亞、諾亞、大自然酒店等)、食品加工企業(周黑鴨、皇冠蛋糕、良品鋪子等)納入生活垃圾分類點位統一管理,開展專場垃圾分類宣講、布設分類容器,進一步擴大東西湖區垃圾分類覆蓋範圍,提高了企業參與垃圾分類的意識。
部分企業還將垃圾分類的理念帶進了生產、銷售環節,例如:華潤啤酒開展了啤酒瓶定點回收工作;良品鋪子通過垃圾分類,對外包裝盒、內層塑膠袋進行分類處理、回收利用。有效避免了工業垃圾進入生活垃圾處理體系,實現了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
廚餘垃圾化為肥料
可回收物變現變錢
園林垃圾變為生物質燃料
其他垃圾焚燒發電
2020年東西湖城管在垃圾的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上下狠功夫,全面探索採用「線上指揮」+「線下執法」的模式,進社區、進企業,加大垃圾分類宣傳力度的同時,更規範了垃圾收集、運輸、處置、消納的過程;全方面提升生活垃圾的資源化利用率。
「變廢為寶」時代已經到來,未來,東西湖城管將繼續保持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體系的管控及規範化,進一步加強治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完善工作措施、重點落實屬地管理責任,優化生活垃圾的處置監管工作,讓城市發展如虎添翼,打造江城的高品質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