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豐子愷誕辰120周年:他為何讓人如此懷戀

2021-01-09 新華網客戶端

  中國現代文藝史上,有許多名家,豐子愷(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是其中十分特別的一位,如果少了他,中國現代文化的生態,將因此而大大失衡。

  這不僅因為他是一個通才,在文學、繪畫、書法、音樂、翻譯等領域均有很深造詣,為中國現代的美育事業立下汗馬功勞,更因為,他是一個稟賦奇異、風骨高邁的傳奇性人物,用日本著名漢學家吉川幸次郎的話說,他是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

  「子愷漫畫」與「緣緣堂隨筆」,是豐子愷留給現代中國的兩件瑰寶,時過境遷,依然熠熠生輝,滋養了幾代中國人的靈魂。

  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曾有「為人生而藝術」的「社會派」(文學研究會發起)和「為藝術而藝術」的「唯美派」(創造社發起)。豐子愷是文學研究會特別推出的漫畫家,甚至連「子愷漫畫」的稱號,都是該會重要人物鄭振鐸發明的,由此足以證明豐子愷的藝術與「人生」的密切關係。然而,豐子愷並不屬於這一派,他的眼光,不經意間,便會穿透「人生」的表層,直抵人生的「根本」。準確地說,豐子愷對人生社會的關注,是出於佛家慈悲為懷的「護生」信仰。

  相比之下,豐子愷與自我表現,崇尚天才的「唯美派」距離更遠,儘管他最強調藝術「趣味」。細審之下,其「趣味」的核心,是超越藝術形式的「童心」「真心」和「本心」。因此,如果一定要對豐子愷的藝術創作下一個定義,只能是「為生靈而藝術」。它的存在,意味著現代文學史上除「社會派」「唯美派」「革命派」之外,還有一個隱性的「生靈派」(屬於這一派的,有許地山、葉聖陶、冰心、廢名等人),豐子愷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在風雷激蕩的20世紀中國,這一派不合時宜,難成氣候,卻不絕如縷。時過境遷,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價值。

  佛緣與藝緣

  豐子愷一生結二緣——佛緣與藝緣。於是派生出一個麻煩的問題:藝術與宗教,情狀雖相似,本質卻有差別,各有不同的價值體系與精神訴求。豐子愷因此難免經受複雜的內心矛盾與糾葛,正如《憶兒時》描寫的那樣:而立之年的豐子愷,津津有味地回憶童年時代養蠶、吃蟹、釣魚的趣事,最後總是上升到「殺生」的高度,一面使他「永遠神往」,一面使他「永遠懺悔」。這種矛盾糾葛,在《陋巷》(1933年)中有集中的表露。

  「陋巷」是聖人品格的象徵,取自《論語》中「居陋巷,一簞食,一瓢飲,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典故。而今,守在此地遙接衣缽的,是通儒馬一浮。文章記述「我」與馬一浮的三次見面,禪意深致。通過字裡行間,可以看出,馬一浮在豐子愷心目中是「教主」式的存在。第一次隨恩師李叔同拜見馬一浮,因聽不懂兩位長輩的北腔方言(馬以不地道的北方音回應李的天津白),愧恨無奈中變成了一個尷尬的傀儡,卻牢牢記住了馬一浮的奇秉異相:「頭圓而大,腦部特別豐隆,上眼帘彎成一條堅緻有力的弧線,切著一面的深黑的瞳子」。

  第二次見馬一浮,是16年之後,受弘一法師的委託而去。這次豐子愷能夠聽懂馬一浮的紹興土白,心境卻與之前大不一樣:他剛剛失去母親——從他孩提時代兼盡父職的母親,豐子愷感到自己未能對母親盡涓涘的報答之情,悔恨至極,心中充滿了對無常的悲憤與苦痛,於是便墮入頹唐的狀態。這無疑是接受開解,皈依上帝的最佳時刻。耐人尋味的是,豐子愷最終還是迴避了大師的開解。其中這樣寫道——

  M先生的嚴肅的人生,明顯地襯出了我的墮落。他和我談起我所作而他所序的《護生畫集》,勉勵我;知道我抱風木之悲,又為我解說無常,勸慰我。其實我不須聽他的話,只要望見的顏色,已覺羞愧得無地自容的。我心中似有一團「剪不斷,理還亂」的絲,因為解不清楚,用紙包好了藏著。M先生的態度和說話,著力地在那裡發開我這紙包來。我在他面前漸感局促不安,坐了約一小時就告辭。當他送我出門的時候,我感到與十餘年前在這裡做了幾個小時傀儡而解放出來時同樣愉快的心情。我走出那陋巷,看見街角上停著一輛黃包車,便不問價錢,跨了上去。仰看天色晴明,決定先到採芝齋買些糖果,帶了到六和塔去度送這清明日。但當我晚上拖了疲倦的肢體而回到旅館的時候,想起上午所訪問的主人,熱烈地感到畏敬的親愛。我準擬明天再去訪他,把心中的紙包打開來給他看。但到了明朝,我的心又全被西湖的春色所佔據了。

  這段文字,將豐子愷彷徨於宗教藝術之間的複雜情愫展露無遺。此時的豐子愷,一方面感到「無常」加給他的壓倒性痛苦和頹唐,另一方面又離不開藝術給予他的快感與慰藉,在雙方博弈、難解分難的時刻,豐子愷選擇了逃離,因為「西湖的春色」。

  第三次見面是兩年後,是豐子愷向馬一浮請教「無常漫畫」之事的自動訪問。此時的豐子愷,隨著喪母之痛的平復,心似已屈服於無常,準備對無常做長期的抵抗,並從詠嘆無常的古詩佳句中尋找漫畫創作的靈感。馬大師這樣開導豐子愷:「無常就是常。無常容易畫,常不容易畫。」似當頭棒喝,將他「從無常的火宅中救出」,使他「感到無限的清涼」。但一走出陋巷,面對歲末景象和雨雪充塞的道路,豐子愷依然感到彷徨,宛如置身夢中。

  其實,豐子愷寫《陋巷》時,已是一名居士。5年前,豐子愷三十誕辰之日,在恩師弘一法師主持下,在江灣義永裡緣緣堂樓下的鋼琴旁邊舉行儀式,皈依佛門,法名「嬰行」。更早的時候,在同樣的地方,豐子愷請弘一法師為自己寓所命名,法師囑他在方紙上寫與佛教有關、可以互相搭配的文字,團成小紙球,撒在釋迦牟尼畫像前的供桌上,豐子愷連拿兩次鬮,都是「緣」字,於是取名「緣緣堂」。

  由是觀之,豐子愷在《陋巷》中的表現似乎令人困惑,其實很好理解。作為一名聰慧而虔誠的居士,豐子愷不可能不懂那些「無常」的大道理,他之所以感到愧疚,有意無意迴避大師的開解,與其說是因佛緣不夠深,不如說是因藝緣之力太強。細審之下,豐子愷的佛緣,是建立在知性的基礎上,哲思的基礎上,絕無信男善女的狂熱和非理性。孩提時代起,豐子愷就被兩個永恆的問號糾纏:從鄰家孩子從壁縫裡塞進來的一根雞毛,可以追蹤到空間、宇宙的無限,從帳簿上取自《千字文》中每一個順序排列字的年頭編號,可以領悟到時間的神秘;從一個落水的泥阿福,一根丟棄的樹枝手杖,一張燒成灰燼的紙,悟到世上萬物,都有它的來龍去脈,都不會真正消失,都被記錄在造物主的「大帳簿」中。這是一個神童對「無常」與「有常」的先知先覺。

  與之相反,豐子愷的藝緣,是感性的,趣味的,不可理喻的,也是不可救藥的。關於這一點,豐子愷說得很徹底:「趣味,在我是生活一種重要的養料,其重要幾近於麵包。」豐子愷的趣味,體現為一種藝術化的生活方式。正如《塘栖》中描寫的那樣:從石門灣到杭州,坐火輪、換火車只需兩小時,非常方便,豐子愷卻不喜歡這種現代交通工具,經常僱一隻客船,順著運河,優哉遊哉地走上兩三天,沿途閒眺兩岸景色,或揮毫寫生,或上岸小酌,其間的種種樂趣,真是妙不可言。

  可以說,藝術與宗教的糾葛,伴隨豐子愷一生,隨著歲月推移,人生閱歷增長,兩者越來越趨於圓融。1948年11月,天命之年的豐子愷到廈門南普陀寺憑弔弘一法師講律遺址,其間應廈門佛教協會邀請,作《我與弘一法師》的講演。在解釋恩師為何「遁入空門」時,豐子愷給出深思熟慮的解釋:人生分三層:物質生活、精神生活、靈魂生活,相對於衣食、藝術、宗教;「人生欲」超強、腳力不凡的弘一法師李叔同,由藝術升華為宗教,是理所當然的。相比之下,豐子愷自愧一直彷徨於藝術與宗教的十字街頭,是個不肖弟子,並感嘆自己「腳力不夠」,只能住在二層,對三層心嚮往之。

  豐子愷的人生三層說比喻機智,且有中國文化特色。然在筆者看來,豐子愷儘管形式上沒有出家,一直停留在人生的二層,在精神實質上,豐子愷其實早已登上三層。與恩師李叔同的不同在於,登堂入室之後,豐子愷也沒有忘記二層。他在二三層之間,上上下下,自由進出。唯其如此,他的藝術創作迥出時輩,妙趣橫生而法相莊嚴,沒有那個時代常有的亢奮、偏激和粗鄙。以筆者私見,豐子愷對中國現代文化的貢獻,並不亞於弘一法師。

  「子愷漫畫」:功夫在畫外

  從中國現代漫畫史的角度看,「子愷漫畫」的誕生頗有橫空出世的意味。這並不是說此前中國沒有漫畫,事實上早在「子愷漫畫」之前,漫畫界已是人才輩出,只是沒有「漫畫」這個詞而已,「漫畫」一詞的流行,是「子愷漫畫」登場之後的事。更重要的是,「子愷漫畫」的藝術風格,與當時流行的漫畫不一樣。比如與漫畫大師張光宇造型嚴謹的作品相比,「子愷漫畫」顯得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具有傳統「文人畫」的味道。

  豐子愷走上漫畫創作道路,有陰差陽錯的偶然性。假如沒有1921年的日本之行,與竹久夢二的畫作邂逅,或許就沒有後來的「子愷漫畫」。

  豐子愷原本是為了學西洋油畫,實現畫家夢而去日本的。孰料一到東京,這個夢就破滅了。後來豐子愷在《子愷漫畫》卷首語這樣描述當時情形:「一九二一年春,我搭了『山城丸』赴日本的時候,自己滿望著做了畫家而歸國的。到了東京窺見了些西洋美術的面影,回顧自己的貧乏的才力與境遇,漸漸感到畫家的難做,不覺心灰意懶起來。每天上午在某洋畫學校裡當model(模特兒)休息的時候,總是無聊地燃起一支『敷島』,反覆思量生活的前程,有時竊疑model與canvas(畫布)究竟是否達到畫家的唯一的途徑。」

  這段話有兩個要點必須記住:其一,豐子愷東京學藝時,發現自己缺乏做洋畫家的才力和條件。其二,由此開始思考西洋油畫之外的繪畫藝術之路。那麼,豐子愷果真缺乏做洋畫家的才力嗎?

  平心而論,就一個職業畫家必備的造型天賦,對純視覺藝術形式的迷戀而言,豐子愷的自謙包含著可貴的自知之明。豐子愷的自述顯示,他的繪畫天賦不算傑出,學畫的經歷也不值得誇耀,從描印《三字經》《千家詩》的插圖,舊人物畫譜上的畫,放大相片,到臨《鉛筆畫臨本》,再到炭筆石膏像寫生,都是「依樣畫葫蘆」,缺少天才的表現。但是,如果就藝術家的綜合修養,對生命萬物的感悟能力而言,豐子愷不僅不是才力貧乏,簡直是才力過人,正如其恩師夏丏尊在《子愷漫畫》序中讚嘆的那樣:「子愷年少於我,對於生活,有這樣的咀嚼玩味的能力,和我相較,不能不羨子愷是幸福者!」

  作為後人,我們可以看得更清楚:天生詩人氣質、文人趣味的豐子愷,與西洋油畫這種技術苦重、完成度極高的藝術品種並不相宜,正如他日後表白的那樣:「我以為造型美術中的個性,生氣,靈感的表現,工筆不及速寫的明顯。工筆的美術品中,個性生氣靈感隱藏在裡面,一時不易看出。速寫的藝術品中,個性生氣靈感赤裸裸地顯出,一見就覺得生趣洋溢。所以我不歡喜油漆工作似的西洋畫,而喜歡潑墨揮毫的中國畫。」

  於是豐子愷調整了留學方式,專業的畫室訓練變成了廣聞博見的遊學採風。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竹久夢二進入他的視野。那是在東京的一家舊書店裡,一次隨意的翻閱,攪動了他的藝術慧根,使他欣喜若狂。十多年以後,他這樣回憶:「回想過去的所見的繪畫,給我印象最深而使我不能忘懷的,是一種小小的毛筆畫。記得二十餘歲時,我在東京的舊書攤上碰到一冊《夢二畫集·春之卷》。隨手拿起來,從尾至首倒翻過去,看見裡面都是寥寥數筆的毛筆sketch(速寫)。書頁的邊上沒有切齊,翻到題目《Classmate》的一頁上自然地停止了。」

  這幅題名《同學》的畫,描寫兩名成年婦女道上偶然相遇,一個坐在人力車上,衣著豪華,手裡拿著大包裝潢精美的物品;另一個讓在路邊,蓬頭垢面,背著一個光頭嬰兒,面色局促不安。當年平等親密的同學,如今一個變成貴婦人,另一個淪為貧家之妻。豐子愷被深深打動了,內心感到悲哀,感到痛楚,情不自禁對不平等的人類社會組織發出詛咒,最後讚嘆道:「這寥寥數筆的一幅畫,不僅以造型的美感動我的眼,又以詩的意味感動我的心。」

  乍一看,「子愷漫畫」脫胎於竹久夢二的漫畫,其實只是一個觸機。所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夢二的漫畫,好比一把強勁的東風。在此之前,豐子愷的中西繪畫修養(書法與素描)各行其道,一時找不到自己的藝術方向。與夢二漫畫邂逅,豐子愷如得神啟,其收穫有三:其一,以毛筆抒發的「寥寥數筆」;其二,令人咀嚼的「詩的意味」;其三,融化東西的「造型之美」,後來成為豐子愷漫畫創作的三大藝術要素。

  仔細考量,「寥寥數筆」與「詩的意味」,向來是中國傳統文人畫的拿手好戲。竹久夢二是日本南畫(南宗文人畫)的現代傳人,又是詩人作家。自幼磨墨吮筆、吟詩誦詞的豐子愷與他發生藝術共鳴,是很自然的事。但僅有這些,還不足以照亮豐子愷。因為在當時壓倒一切的「西化」歷史氛圍下,藝術能否「現代化」,才是最重要的,所謂現代化,就是西方化。從這個角度看,給豐子愷帶來決定性啟示的,是夢二繪畫融化東西的「造型之美」。正如豐子愷評價的那樣:竹久夢二的畫風「熔化東西洋畫法於一爐。其構圖是西洋的,畫趣是東洋的。其形體是西洋的,其筆法是東洋的。自來總合東西洋畫法,無如夢二先生之調和者。」有了這樣的「熔化東西」,「寥寥數筆」,「詩的意味」才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名正言順跨入「現代」的門檻。

  「子愷漫畫」的誕生,是中國現代藝術史上的一件妙事。它以不可複製的個人化的方式,實現了傳統「文人畫」的現代轉型,創化出一種雅俗共賞的「新文人畫」,妙趣橫生而法相莊嚴。自20世紀20年代誕生以來,風靡中國已將近一個世紀,滋養溫暖了無數人的心靈。那乘興落筆,俄頃成章,意在筆先,意到筆不到的「寥寥數筆」,是畫家深厚的書法功底、相當的素描基礎、文人的情思、哲人的胸懷、禪家的定力,加上不變的赤子之心,化合而成。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是不足為奇的。

  「緣緣堂隨筆」:更上一層樓

  作為一種通俗的新文人畫,「子愷漫畫」在中國幾乎家喻戶曉,相比之下,「緣緣堂隨筆」主要是在文化圈、知識界廣受關注。然而,與功夫在畫外的「子愷漫畫」相比,「緣緣堂隨筆」藝術上更高一籌,理由很簡單:豐子愷的文才高於畫才;而且,對於豐子愷那樣哲思深邃、妙想聯翩的人,隨筆散文的藝術載體,比起「寥寥數筆」的漫畫,無疑具有更大的表現力的發揮空間。鬱達夫當年就指出:豐子愷的散文有哲學味,「人家只曉得他的漫畫入神,殊不知他的散文,清幽玄妙,靈達處反遠出在他的畫筆之上」。

  平心而論,「緣緣堂隨筆」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傑構,妙趣橫生、法相莊嚴中,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深邃。然而,在民族矛盾、階級鬥爭縱橫交織,文化激進主義應運而生的大時代,它註定被誤讀,被詬病,被矮化。王瑤在《中國新文學史稿》中這樣評價豐子愷:「文筆輕鬆通俗,趣味很濃,常有使人發噱的地方。但他的觀察眾生相的態度於悲憫灑脫中夾有旁觀玩世的意思,不能算是健康的看法。」唐弢主編的《中國現代文學史》認為:豐子愷的早期散文「雖在一定程度上表達出了對虛偽驕矝的社會風氣的不滿,狀物寫神,娓娓動聽,但又往往只能引導讀者避開現實,在幻想的空中樓閣中暫時忘卻身邊的塵垢和荊棘。」時過境遷,隨著歷史文化語境的變更,這些觀點已顯得簡單、侷促和偏狹,為學界揚棄是自然的事。

  也許是旁觀者清。1940年「緣緣堂隨筆」被翻譯介紹到日本,譯者是著名漢學家吉川幸次郎。在譯者前言中,吉川這樣評價:「我覺得,著者豐子愷,是現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這並不是因為他多才多藝,會彈鋼琴,作漫畫,寫隨筆的緣故,我所喜歡的,乃是他的像藝術家的真率,對於萬物的豐富的愛,和他的氣品,氣骨。如果在現代要想找尋陶淵明、王維這樣的人物,那麼,就是他了吧。」

  日本著名作家谷崎潤一郎讀了「緣緣堂隨筆」,異常興奮,為此專門寫了評論,其中這樣寫道:「這本隨筆可以說是藝術家的著作。他所取的題材,原並不是什麼有實用或深奧的東西,任何瑣屑輕微的事物,一到他的筆端,就有一種風韻,殊不可思議。」

  兩位日本有識之士的眼光,令人佩服。前者高屋建瓴,準確地把握了豐子愷作為一個藝術家的人格與人品(赤子之心與風骨),並從中國文學史的精神脈絡中,對豐子愷作出恰當的定位(現代陶淵明、王維);後者心有靈犀,舉重若輕,拈出「緣緣堂隨筆」洞微燭幽、點石成金的藝術魔力。

  筆者以為,「緣緣堂隨筆」的真正價值,恰在「宗教」與「藝術」的圓融之中。表現在思想層面,是「出世」與「入世」、「無常」與「有常」的對立統一;表面在技術層面,是「大」與「小」、「藏」與「露」的對立統一,用豐子愷自己的話說,就是「最喜小中能見大,還求弦外有餘音」。「緣緣堂隨筆」的藝術奧妙,包含在這些貌似老生常談的範疇中。

  《敬禮》是「緣緣堂隨筆」中令人拍案叫絕的一篇,其中寫道:「我」伏案工作時不小心弄傷了一隻螞蟻,內疚地將它移到一邊。間歇中,驚異的發現,另一隻螞蟻拖著受傷的螞蟻,竭盡全力,往蟻巢撤離,途中兩隻螞蟻互相幫助,配合十分默契。此景令「我」深深感動,情不自禁站起身來,舉手向兩隻螞蟻立正敬禮。文中這樣寫道:「魯迅先生曾經看見一個黃包車夫的身體高大起來,我現在也如此,忽然看見桌子角上這兩隻螞蟻大起來,大得同山一樣,終於充塞於天地之間,高不可仰了。」

  凡夫俗子看了這篇隨筆,定會覺得豐子愷迂腐可笑。迂腐是肯定的,然而,豐子愷的迂腐中含有深邃的大道理。時過境遷,隨著歷史的發展、科學的進步、生態美學和地球生命共同體意識的覺醒,豐子愷的「護生」理念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價值。尤其對曾飽受戰亂之苦、政治鬥爭之苦,人性異化嚴重的中國人,「緣緣堂隨筆」不啻是一副對症良藥。

  「緣緣堂隨筆」有宗教的情懷而無宗教的說教,有藝術的空靈而無「為藝術而藝術」的玄虛。這一切,最終歸結於作者的童心。這種赤子之心,豐子愷終其一生,也沒有絲毫的改變。

相關焦點

  • 張聞天誕辰120周年,家鄉、母校多種方式紀念
    今年8月30日,是張聞天同志誕辰120周年。8月30日出版的《人民日報》刊發了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撰寫的文章《竭忠盡智 執著探索——紀念張聞天同志誕辰120周年》。據上海媒體《新民晚報》8月28日消息:為紀念這位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今天,浦東新區區委、區委宣傳部(文體旅遊局)、區委黨校、新區教育局等多家單位在張聞天同志的故鄉——浦東祝橋,舉行了紀念座談會。浦東新區舉行紀念張聞天誕辰120周年座談會。
  • 老照片|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
    11月24日上午,作為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系列活動之一, 「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大會」在清華大學主樓後廳舉行,「完整的人格——紀念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展覽」同期在主樓前廳開幕。2018年是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清華大學為此舉辦系列紀念活動。
  • 陳毅元帥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懇談會在濃園舉行
    120周年。為了深切緬懷陳毅元帥光輝戰鬥的一生,學習陳毅元帥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質,傳承陳毅元帥一身正氣、剛直不阿的高潔品格,陳毅元帥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組於2020年11月28日下午,在四川省成都市天藝濃園藝術博覽園B區藝術村論道堂舉行陳毅元帥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懇談會。
  • 浦東新區舉行紀念張聞天誕辰120周年座談會
    2020年8月30日,是張聞天同志誕辰120周年。為紀念這位忠誠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今天,浦東新區區委、區委宣傳部(文體旅遊局)、區委黨校、新區教育局等多家單位在張聞天同志的故鄉——浦東祝橋,舉行了紀念座談會。圖說:浦東新區舉行紀念張聞天誕辰120周年座談會。
  • 紀念陶博吾誕辰120周年書畫特展在南昌舉行
    央廣網南昌12月1日消息(記者王一凡)為紀念陶博吾誕辰120周年,12月1日,由江西省文聯主辦,江西省美協、省書協承辦的「惟樸惟真——紀念陶博吾誕辰120周年書畫特展曁學術研討會」在南昌舉行。紀念陶博吾誕辰120周年書畫特展開幕式現場(央廣網記者 王一凡 攝)專家學者齊聚進行陶博吾作品研討會(央廣網記者 王一凡 攝)江西省文聯主席葉青表示,舉辦「惟真惟樸——紀念陶博吾誕辰120周年書畫特展暨研討會」,是江西省文聯加大對本土優秀文藝名家推介、宣傳力度的重要舉措。
  • 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舉辦「先生歸來」——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活動
    值此李叔同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特別舉辦「先生歸來」——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活動,以此弘揚叔同先生的人格精神以及傳承先生的藝術精神。10.24 「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紀念李叔同先生誕辰140周年弘體書法全國巡展2020年10月24日上午,在平湖李叔同紀念館隆重舉行「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紀念李叔同先生誕辰140周年弘體書法全國巡展﹒平湖站」開幕儀式。
  • 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舉辦「先生歸來」活動,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通訊員 李燕值此李叔同先生誕辰140周年之際,平湖市李叔同紀念館特別舉辦「先生歸來」——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活動,以此弘揚叔同先生的人格精神以及傳承先生的藝術精神。10.24 「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紀念李叔同先生誕辰140周年弘體書法全國巡展2020年10月24日上午,在平湖李叔同紀念館隆重舉行「華枝春滿 天心月圓——紀念李叔同先生誕辰140周年弘體書法全國巡展﹒平湖站」開幕儀式。
  • 京劇藝術家馬連良誕辰120周年紀念展亮相首都博物館
    「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 (攝影 陳毓娟)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陳毓娟):12月22日,「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館開幕。
  • 紀念冰心誕辰120周年詩歌朗誦會舉行
    福州新聞網12月23日訊(福州日報見習記者 馮雪珠)22日下午,由市文聯、冰心文學館主辦,長樂區文聯等聯合承辦的紀念冰心誕辰120周年詩歌朗誦會在長樂冰心文學館舉行。冰心之子吳平參加紀念活動。
  • 廣東梅州紀念林風眠誕辰120周年
    22日,文化藝術界的專家學者和部分高等美術院校師生聚集廣東梅州,紀念林風眠誕辰120周年。  林風眠,原名林鳳鳴,廣東梅州人。他從法國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院畢業後,出任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後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籌辦國立藝術學院(現中國美術學院),並任院長。林風眠是中國近現代著名畫家、藝術教育家,培養出趙無極、艾青、吳冠中等一批藝術名家,代表作有《春晴》《江畔》《仕女》等。
  • 朱自清誕辰120周年紀念日 「朱自清公園」揚州開園
    圖為11月22日,朱自清誕辰120周年紀念日,「朱自清公園」揚州開園。 薛雨露 攝中新網揚州11月22日電 (記者 崔佳明)11月22日,是朱自清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日。朱自清出生於1898年11月22日,原籍浙江紹興,他在揚州生活、求學、任教長達16年,對於揚州的情結,先生在《我是揚州人》中寫道:「我家跟揚州的關係,大概夠得上古人說的『生於斯,死於斯,歌哭於斯』了。」字裡行間表達了先生對揚州的眷念之情。
  • 宣宣說吧丨「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
    今天上午,由首都博物館、北京馬連良藝術研究會主辦,北京京劇院、梅蘭芳紀念館、上海京劇院協辦的「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紀念展」在首都博物館開幕。2021年是馬連良先生誕辰120周年,展覽以馬連良先生的生平經歷和舞臺藝術為主線,通過一百餘組件珍貴文獻、京劇文物,以及圖片、影像資料展現他的舞臺生涯和「馬派」藝術精華。展覽共分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鬚生泰鬥」,主要講述在歷史背景下,馬連良的人生軌跡。第二部分「溫如劇藝」,通過馬連良經典的代表劇目和精緻的戲曲服飾,表現他在藝術上達到的巔峰成就。
  • 銘記「無雙國士」 紀念湯飛凡誕辰120周年座談會舉行
    今年9月13日,是湯飛凡120周年誕辰。由醴陵市委、市政府主辦的紀念湯飛凡誕辰120周年座談會,在湯飛凡先生的故鄉——湖南醴陵市舉行。攝影 屈政亮 張嘉順中南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朱學紅講話。攝影 屈政亮 張嘉順湖南省衛計委黨組成員、省計生協會常務副會長康代四講話。攝影 屈政亮 張嘉順醴陵市委書記胡湘之講話。
  • 生活的理想,是為了理想的生活——紀念校友張聞天同志誕辰120周年
    生活的理想,是為了理想的生活——紀念校友張聞天同志誕辰120周年 2020-08-30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今日民革上海市委會舉行紀念趙祖康誕辰120周年座談會 《趙祖康傳...
    今日民革上海市委會舉行紀念趙祖康誕辰120周年座談會 《趙祖康傳》新書同日首發 2020-12-18 17: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紀念冰心誕辰120周年詩歌朗誦會」在長樂冰心文學館成功舉辦
    12月22日下午,為紀念冰心先生誕辰120周年,緬懷冰心先生的愛國情懷和文學人生,由福州市文聯、冰心文學館主辦,長樂區文聯、長樂區教育局、福州市作協、長樂區作協等單位聯合承辦的「紀念冰心誕辰120周年詩歌朗誦會」在冰心文學館成功舉辦。
  • 大英雄薛嶽將軍誕辰120周年紀念之旅啟動
    大英雄薛嶽將軍誕辰120周年紀念之旅啟動
  • 溫向芳參加林風眠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會議:加強協調配合辦好...
    本報訊 (記者林德培)昨日上午,市政府召開林風眠誕辰12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工作會議,聽取各工作組相關情況匯報,對下一階段工作進行再研究、再細化、再部署。副市長溫向芳參加會議並講話。
  • 漫畫大師豐子愷的「斜杠人生」
    提起豐子愷,最先想到的便是一幅幅質樸親切、生動幽默的「子愷漫畫」:一壺熱茶,一彎新月,一片山色……豐子愷似乎總能發現生活中最靈動也是最深遠的一幕,讓觀者覺得,能把這場景畫出來的人,一定極可愛。事實上,他確實很可愛,還是一個性情中人,常常讀著讀著詩,便起意要帶家人去詩裡說的這個地方看看,於是孩子跟老師請假,長輩放下手中的活,一家人開開心心去旅行了。
  • 紀念夏衍誕辰120周年 | 話劇《上海屋簷下》演員陣容公布!
    原創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在夏衍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他的經典代表作——話劇《上海屋簷下》即將於10月23日至10月31日再度回歸上海話劇藝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