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胡偉:中國現代化大格局與教育的未來

2020-12-24 中國青年報

【編者按】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建設教育強國,必須加快教育現代化。在中共上海市委黨校胡偉教授看來,加快教育現代化,不能單就教育談教育,而是要從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高度上來思考,應立足於我國現代化的大格局來審視中國教育的未來。以下是他在第17屆上海教育博覽會開幕式上的演講。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上的講話進一步要求「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新徵程中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那麼,如何加快教育現代化?如何建設教育強國?如何培養時代新人?我想不能單就教育談教育,而是要從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高度上來思考,應立足於我國現代化的大格局來審視中國教育的未來。今天的演講,我主要圍繞「中國現代化大格局與教育的未來」,與大家分享一下個人的一些思考。

中國現代化建設從「一維」到「五維」

首先,我想談談現代化。談到現代化,或許很多人腦海裡第一時間閃現出的是 「四個現代化」。新中國成立後至改革開放初,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成果,集中體現為「四個現代化」——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的現代化。這「四個現代化」本質上屬於物質文明的現代化,或者說是「器物現代化」。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為全黨的工作重點,在理論和實踐上獲得重大發展,先後形成了四個核心概念,也構成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四個階段——小康社會、全面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全面實現現代化,時間節點分別是2000年、2020年、2035年、2050年。四個階段的演進,不是單純經濟體量(GDP或人均GDP)上的擴張,而是從物質文明向社會全面進步的轉變。這一變化,最初就體現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提出上。

2002年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上述「六個更加」意味著在現代化建設的理念上,不再只關注經濟增長或人民生活的單一目標,而是現代化的全面進步。縱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現代化是包括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文化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等方面深刻變化的綜合性運動,涉及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和各個方面。以往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基本上是物質文明建設的一維視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六個更加」的提出,標誌著中國現代化全面發展基本格局的初步形成。

在此基礎上,江澤民同志發展了鄧小平理論關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的思想,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設的新概念,胡錦濤同志進而又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命題。2012年黨的十八大基於上述理論,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這一總體布局的重大意義在於,它不僅是中國現代化建設從「一維」到「五維」量的增加,而且是對中國現代化道路進行了質的規定。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正式提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範疇。這五個方面,體現了中國發展與進步的現代化方向和性質。因此,我們講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不能忽視其中的質的規定性,因為市場經濟、民主政治等正是現代性的核心內容,是引領當代中國發展唯一正確的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具有現代化的方向。不同時空條件下都可以進行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但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是具有特定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方向和性質的。如果脫離了這一點,也就背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從小康社會、全面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到全面實現現代化,這四個階段的現代化概念的演進,加上「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共同形成了中國的現代化框架,這是對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社會現代化、文化現代化的現代化理論以及作為後現代化理論的「生態現代化」理念的繼承和發揚光大。這一中國現代化的大格局,具有全面性、綜合性和系統性,蘊含著世界現代化理論的主流,體現了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邏輯、現實邏輯與理論邏輯的統一,也構成了中國教育發展的大前提。

治理現代化不是「第五個現代化」

在明確了中國教育發展的大前提後,我們需要了解的一個問題是:前面所說的四個階段的現代化演進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思想精髓是什麼呢?我認為集中體現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的重大戰略思想。這一戰略思想不僅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確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而且構成了新時代我國現代化建設「兩個15年」戰略安排的重要目標。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2035年基本實現現代化的標誌之一是「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2050年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的重要標誌則是「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那麼,如何理解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顯然這是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其精神實質是實現制度的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對中國現代化的戰略格局進行了提綱挈領式的濃縮和升華,具有「九九歸一」的綱領性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四中全會上指出,制度優勢是一個國家的最大優勢,制度競爭是國家間最根本的競爭。這個論斷很有張力。縱觀世界歷史,國家間競爭從表層上看是經濟的競爭、科技的競爭、軍事的競爭,而從深層上看則是制度的競爭。

對於這個問題,中國近代史就是一個生動的例證。中國最初的現代化探索始於鴉片戰爭後,第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認識到了大清帝國「船不堅,炮不利」,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由此產生了洋務運動,致力於中國的器物現代化。甲午戰爭的慘敗客觀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又一批「睜眼看世界」的中國人痛定思痛,看到中國的落後不僅在器物,更在於制度: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迅速成為新的強國,而清王朝依然是腐朽的專制統治。他們從中切身感受到制度競爭的關鍵意義,由此引發了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這是近代中國從器物現代化走向制度現代化、提升制度競爭力的努力。但是,辛亥革命雖然推翻了中國2000多年的君主制統治,但並沒有解決中國的制度問題,帝制復闢、軍閥混戰、政治腐敗、獨裁專制接踵而至。

我們常說「落後就要挨打」,問題在於究竟是什麼導致了落後。近代中國史充分說明,是腐朽的制度造成了中國的落後,制度落後是最大的落後。理論和現實都表明,制度現代化是一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提出,針對的就是制度現代化和制度競爭力。一些人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個現代化」,實際上這樣的認識高度還不夠。這是因為,以往提出「四個現代化」,說到底就是一個現代化——工業、農業、國防、科技的現代化都屬於「器物」層面的現代化,而國家治理現代化則是把我國的現代化從「器物」層面提升到「制度」層面,是中國現代化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量變到質變的大飛躍。

梁啓超先生總結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的中國現代化歷程,作出了「器物—制度—文化」的理論概括。在我看來,應當從「器物—制度—文化」這一近代中國的歷史邏輯和「經濟基礎—上層建築」之間辯證關係的理論邏輯中,進一步審視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新目標定位的重大意義。如果說以「四個現代化」範式為代表的「器物現代化」理論和實踐是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1.0版,那麼以國家治理現代化為標誌的「制度現代化」理論和實踐則是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2.0版。我國現代化從1.0版升級到2.0版,就是要在「器物現代化」的基礎上把「制度現代化」置於關鍵地位,把以增強硬實力為主的現代化取向轉變為著力補齊軟實力短板、形成軟實力和硬實力良性互動的現代化新格局。

一個國家的硬實力固然重要,但軟實力則更為深刻,與硬實力相比提升起來也更為艱難。目前人們往往把軟實力理解為文化的力量,並且經常將「文化軟實力」等同於「軟實力」。實際上,最早提出軟實力概念的約瑟夫·奈把制度也作為軟實力的重要內容,提出軟實力包括「有吸引力的文化、意識形態和制度」。中國要提升國家軟實力,一方面要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國民的牢固信念;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視與這些核心價值相適應的一套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我國如果要在21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軟實力建設將越來越成為關鍵,其中特別需要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並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綜上所述,國家治理現代化不是中國的「第五個現代化」,而是我國現代化從1.0版向2.0版跨越、把制度現代化和制度軟實力提上重要議事日程的重大戰略決策。而在中國現代化這一新的大格局下,我國的教育向何處去,就成為一個重大的時代課題。

教育現代化事關「人的現代化」

在了解了關於現代化、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深刻內涵和背景後,再來看中國的教育現代化,我想大家應該已有了不同以往的感受。

提到教育現代化,不少人可能會聯想到「三個面向」。1983年,鄧小平給景山學校作了「三個面向」的題詞:「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基礎是「面向現代化」。中國教育面向未來的關鍵是要面向現代化,而要面向現代化就必須面向世界,在封閉狀態下是不可能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改革開放後我國的教育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三個面向」和教育現代化起了歷史性、戰略性和導向性的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的教育依然面臨不少問題。其中一個嚴峻的問題即「錢學森之問」。所謂「錢學森之問」,就是錢老生前在各種場合不止一次提出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針對「錢學森之問」,不少人都在探索答案。但是我想,最根本的還是在於國家治理現代化。

為什麼這樣說?這是因為,教育現代化不是單純教育的問題,而是一個系統工程,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綜合國力的體現,也是整個現代化的前提和結果。一方面,離開教育的現代化,就無法培養具有現代人格、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我國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就難以實現;另一方面,離開國家治理現代化,缺乏良好的制度環境,教育現代化就失去了基本的支撐,甚至會誤入歧途。因此,教育現代化與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息息相關的。

梅貽琦在就任清華大學校長時演講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大學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反映了一個國家高等教育制度的水平及競爭力。毋庸諱言,目前我國各類學校的大樓越來越漂亮,不少大學的硬體條件總體上已經達到國際一流,但軟環境還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大師匱乏。而要造就大師,就需要以國家治理現代化為基礎,通過不斷優化相關體制機制,提升教育的制度軟實力和制度競爭力。必須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要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增強教育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

從本質上說,教育現代化事關「人的現代化」,這是最為根本的現代化。教育關注的本身就是「人」,教育現代化首先也必須是關注人,只有外部條件的教育現代化,這是不可能成功的。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時代越是向前,知識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發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發凸顯。「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結底靠人才、靠教育。

教育強則國家強,教育興則民族興。從某種意義上說,教育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未來。在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今天,必須不忘初心,牢記關於全面小康的「六個更加」,在使經濟更加發展和人民生活更加殷實的同時,要花更大的氣力使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中國教育的未來,需要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大背景、大格局下,以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心和力道來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在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的新徵程中,培養一批又一批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來源:上觀新聞

相關焦點

  • 解放訪談|胡偉:打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浦東要啃下這塊最硬...
    30年後的今天,世界變局加速演變,國際格局深刻調整。而立之年的浦東如何勇擔使命,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實現新作為?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就此採訪了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工程首席專家、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胡偉。
  •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教育強國
    大願景目標和「十四五」規劃的12項任務的美好藍圖,明確提出「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並強調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麵塑造發展新優勢。
  • 中國鄉村教育百年:歷史與未來
    2020年12月27日,第一屆全國優秀青年學人年度論壇「中國鄉村教育百年:歷史與未來」舉辦。本次論壇聚焦「中國鄉村教育百年:歷史與未來」主題,共包括3場主旨報告、13場主題報告以及點評、研討和會議總結環節。
  • 知與行|思想者: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新發展格局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不折不扣把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到實處,對於我國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對於推進新時代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 .| 農村教育治理現代化推進農村教育現代化的多重邏輯及實現機制
    農村教育治理現代化是實現農村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所在。教育治理現代化肩負著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建設現代化強國兩個階段性任務,建設現代化強國必先建設現代化教育,這符合中國幾千年以來的教育理想,也符合農村廣大人民對現代化教育的利益需求。教育治理現代化既是推動教育現代化的關鍵,也是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推力。
  • 【陝西社科】以新發展格局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描繪出中國未來的宏闊藍圖。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和「十四五」主要目標的建議,與黨的十九大指導思想和戰略部署一脈相承。
  • 新發展格局下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的重要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重視職業技術教育,作出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建設邁上了新的臺階。2019年,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89.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1.6%,再創歷史新高。
  • 第十七屆上海教育博覽會暨長三角校長高峰論壇開幕
    第十七屆上海教育博覽會將主題確定為「更好的教育,更好的未來」——面向未來的教育現代化展。這也是上海教育博覽會五年一次的綜合大展。本屆教博會首次探索線上教育展方式,發揮教育博覽與網際網路+的優勢,打造永不落幕的上海教博會。通過小程序「上海教育博覽會」和上海教育新聞網專題可隨時隨地參觀瀏覽。
  • 深刻認識和把握新發展格局 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關係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新發展格局與現代化經濟體系作為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的兩大重要戰略安排,都源於「全黨要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現實需要和由「新常態」「新時代」「新階段」統一構成的「
  • 自我的尋求:中國教育哲學的自我認同
    中國的這種在世界文明體系中的角色轉變對現代學人的塑造力是怎麼誇大也不為過的,中國崛起以及與其相應的學術制度和學科格局,塑造了現代中國學人的理性與情感、心智結構、價值觀念、話語系統乃至行為方式。  中西文化關係是審視中國教育哲學現代性發展的大格局,只有把中國教育哲學的發展放置在這一思想框架中去考察,中國教育哲學的發展對於中國的意義、對於世界的意義才有可能被揭示出來,中國教育哲學的話語史才有可能被勾畫出來。
  • ...大格局謀劃 大手筆描繪 為定西基本實現現代化打造關鍵支撐和...
    &nbsp&nbsp&nbsp&nbsp戴超在定西生態科技創新城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強調 大格局謀劃大手筆描繪為定西基本實現現代化打造關鍵支撐和重要引領&nbsp&nbsp&nbsp&nbsp20-04-24 09:47來源:定西日報編輯
  • 辱罵河南人的胡偉 你媽喊你回家收法院傳票!
    據了解,這一事件並不複雜,胡偉辱罵河南人的動機是企圖用網絡暴力博人眼球,吸引粉絲,來求得一份月薪5K的工作。  14日,大河客戶端記者從原告代理律師處了解到,近日,金水法院已前往胡偉老家直接送達吉林省東遼縣,但未見到胡偉本人,僅見到胡偉父母,且其父母拒絕籤字。  由於其屢次在微博上發出針對河南人的不當言論,掀起汙濁的網絡罵戰。
  • 高等教育現代化——中國經驗
    新中國成立70年,我們的教育事業走的是一條世界先進經驗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建設—實踐」之路。作為一個後髮型國家,教育現代化是一個有著目標指向的發展過程,外部目標體現在支撐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滿足人民教育需求上;內部目標,即發展教育事業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建設」代表著對目標、方案、藍圖設計的主觀追求,「實踐」體現了達成目標、創造未來、實現藍圖的客觀探索,二者共同構成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實現特徵。
  • 高林:推進職業教育現代化是學校和企業的共同責任
    新華網北京12月17日電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也是通往成功成才大門的重要途徑。在近日舉辦的第十一屆新華網教育論壇活動中,職業教育領域相關專家學者、職業教育院校負責人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職業教育進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在人才培養、辦學模式、未來發展等方面面臨的新契機和新考驗。「職業教育現代化是學校和企業的共同責任。」國家職業教育指導諮詢委員會委員高林在致辭中圍繞「職業教育現代化」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 現代化教育——全面小康的根本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為了響應學校「全面小康,青春有我」的社會實踐主題號召,十一位來自中國計量大學光學與電子科技學院的同學組成了「循光篤行」社會實踐隊伍,希望能通過這次實踐活動更深刻理解全面小康的建成對人民和國家的意義。
  • 《你的格局決定你的結局》:一個人的格局大,未來的路才能寬!
    在《你的格局決定你的結局》一書的扉頁上寫著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曾經講過的一句話:格局就是指一個人的眼光、胸懷、膽識等心理要素的內在布局,一個人的格局大了,未來的路才能寬!我們今天就從馬雲講起。如果把人的成長比作是建房子,那麼一個人的格局就是這個房子的框架,有什麼樣的框架就有什麼樣的建築。
  • 健康中國格局下,醫務社工展未來
    健康中國格局下,醫務社工展未來 2020-12-20 17: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五中全會釋放未來中國發展重要信號
    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這次全會釋放未來中國發展重要信號。  信號1——戰略布局新表述  「協調推進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提出的戰略布局中,人們看到,面向未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 習近平: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大安全格局 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原標題: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大安全格局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保障做好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要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把國家安全貫穿到黨和國家工作各方面全過程,同經濟社會發展一起謀劃、一起部署,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大安全格局,促進國際安全和世界和平,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堅強保障。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袁鵬就這個問題進行講解,提出了工作建議。
  • 中國盛唐國賓酒莊:做中國酒莊的思想者和破局者
    很多人第一眼記住中國盛唐國賓酒莊是因為它的建築風格,與眾多中國酒莊國外建築風格不同的是,它是唯一的唐風建築中式酒莊。「這樣的誤區帶給中國酒莊的不僅是重複性的酒莊無序建設,規模化下的負債纍纍,經營困難。而這種情況卻未見得成功,中國葡萄酒發展這麼多年,有偉大的品牌出現嗎?模仿秀怎麼可能有未來?因此整體行業應該反思一下這種情況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國賓酒莊總經理劉建成指出,盛唐要做中國酒莊的思想者和破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