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國土安全》
《國土安全》是一部根據以色列劇集改編,以反恐、懸疑為主題的美國電視劇,該劇通過對後911時代人們觀影狀態的刺激,很容易的就引起了收視潮流。還受到美國總統歐巴馬追捧,引發了新一輪收視高峰,因情節對中東國家有醜化嫌疑,引多國稱不滿。
16、《慕尼黑慘案》
講述的是1972年德國慕尼黑奧運會的真實事件。影片直接了當,力度則堪稱「一針見血」。為恐怖主義提出的解決之道最終還是落到了人身上,希望人性能夠解決這一切血腥的場面。
15、《真實的謊言》
這部影片是90年代動作片經典之中的經典。高投入與高科技的結合使影片特技鏡頭含量極高,驚險的動作不時衝擊著觀眾的視覺,詼諧的喜劇性又不斷引起觀眾的會心之笑。然而影片最本質是對於人質的關懷,也成為電影中一個主要的表達內容。
14、《世貿中心》
《世貿中心》是911事件發生五年之後,正面描寫此次恐怖襲擊事件的電影。以911事件為背景,重點以被壓在廢墟中的兩個警員的求生,來突出美國人旺盛的生存意志,從而傳達出一種積極的、樂觀的情緒。當鏡頭掃過片片廢墟,傷者躺在地上呻吟時,人們很難不動情,也很難不去譴責恐怖主義。
13、《93號航班》
這是911事件五年之後,好萊塢誕生的另一部有關此恐怖事件的電影。電影從另外的角度給人們展現一種積極的奮鬥,無論如何總是好的。
12、《生死時速》
影片對於恐怖主義的展示與前述影片並不相同,影片的結尾乾淨且瘋狂,速度成為這部電影最好的噱頭,並且影片把「速度」這一主題發揮得淋漓盡致。
11、《原始碼》
《原始碼》是一部涉及了恐怖主義的科幻電影。影片中柯特通過穿越最終獲得了足夠多的信息,找出了元兇,而他本人也在穿越的過程中,經歷了恐怖襲擊的真實場景。影片正是利用這種代入感,為觀眾真實的展現了恐怖分子對每個人生命安全的威脅。
10、《空軍一號》
拍攝於1997年的《空軍一號》也是一部描寫恐怖主義的影片。而整個的故事便在飛機上展開。只是電影中的故事場景,對於恐怖主義的展示僅僅流於表面。也許是9.11那時還沒降臨,恐怖主義並未真正讓美國人感同身受。
9、《反恐特警組》
該片火爆場面相當惹眼,看到部片就想起競技遊戲CS,就跟這部電影一樣,充滿死亡刺激。
8、美國狙擊手 American Sniper (2014)
伊斯特伍德又一次用牛仔精神詮釋了美國,從生活的日常到戰場的日常,沒有銳化戲劇衝突,沒想講戰爭英雄,也沒有刻意詩化戰爭創傷,似乎只是兒時單純的牛仔精神支撐著克裡斯一路走下去,而那就是伊斯特伍德心中的美國。妻子那句話是對的,「如果你覺得這場戰爭沒有改變你,那你錯了。」
7、孤獨的倖存者 Lone Survivor (2013)
戰爭片作為電影中重要的一支,其中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的往往更能打動人心。本片就是根據美國海豹突擊隊歷史上最黑暗一頁為題材拍攝而成,震懾全美人心。
阿富汗戰爭是美國發動的一次反恐戰爭,目的是為911事件復仇,抓捕賓拉登等塔利班戰犯。這個看似不對稱的局部戰爭一打就是十年,美軍付出了超乎想像的慘烈代價:死亡近2000名戰士,花費了3232億美元,每天開銷超過一億美元。本片就是整場戰爭中的一個縮影。
6、獵殺賓·拉登 Zero Dark Thirty (2012)
由影史唯一一位奧斯卡女性導演凱薩琳·畢格羅執導的《獵殺賓·拉登》匯集前作《拆彈部隊》的原班底,聚焦美國反恐十年,講述世界上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追捕和獵殺行動。
5、海豹六隊:突襲奧薩馬賓拉登 Code Name Geronimo (2012)
《海豹六隊:突襲奧薩馬賓拉登》很有紀錄片的味道,從片名就看得出電影所要講述的事件。好的題材不免引來各種爭議,其中有一句臺詞:「你要明白,人們需要證據,他們要看到屍體和DNA鑑定結果,否則,陰謀論就會多如牛毛」,然而,對於正義而言,即便是證據確鑿,陰謀論也會遍地而生;正義,貌似不公平,給予了不一定為善,但不給,就一定是作惡。
4、漢密爾頓:國家利益 Hamilton: I nationens interesse (2012)
本片線條流暢簡潔明了,故事發展的合情合理,在第一個任務失敗後牽扯出了第二個任務,並且以特工的專業發現了其中的關連,最終保護了國家安全。
3、勇者行動 Act of Valor (2012)
在解救人質的過程中,這群海豹突擊隊隊員發現了一個恐怖組織布下的天羅地網,如果不加阻止,整個美國本土都會陷入到危機之中。於是,在美國國防部的參與和領頭下,一場在全世界範圍內的大搜捕和大圍剿便拉開了序幕。行動過程中,每個突擊隊隊員都恪守著自己入伍時的宣言,時刻為祖國效命。最後一舉搗毀了不惜一切代價襲擊美國的恐怖分子的複雜網絡。
2、華氏911 Fahrenheit 9/11 (2004)
一部記述伊拉克戰爭前後美國情勢的紀錄片。美國因何成為恐怖分子的襲擊目標?為何樂於捲入戰爭?喬治布希的政策與9?11事件的爆發有何聯繫?而他和本?拉登之間關係怎樣演變至宿敵?片中用真實的歷史場景,從某個側面提供了一種解讀方式。
除了關注美國國內,鏡頭也對準了伊拉克戰場。厭倦了戰爭的美國士兵、被恥笑的伊拉克俘虜、飽受戰亂之苦的當地人民,人人都在這場戰爭遭受著不同的痛苦和煎熬。美軍家中的善良母親,準備去前線服役的熱血青年,都對布希的政策、對伊拉克戰爭,開始沉重的思考。
1、《拆彈部隊》
該片曾榮獲第8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6項大獎,其成功之處不僅在於紀實性的風格,還在於對戰爭的反思。影片所展示的恐怖主義方式,基本上是通過拆除各種炸彈的形式出現。作為一部真實反映拆彈部隊現場工作的電影,對中國觀眾來講,確實沉悶了點。不過對於了解真實的反恐工作,是很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