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郭淑珍,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在中國聲樂界她的名字可謂是聲振屋瓦,一曲《黃河怨》唱出了抗日救亡中整個民族的悲憤和怒吼,如今已是耄耋之年的她,依舊奔波在舞臺與講臺的第一線。
1927年,郭淑珍出生於天津市,從小就熱愛唱歌的她,因為聲音亮、嗓門兒大,還被大家送了一個幽默的綽號「大喇叭」。郭淑珍回憶道:「小學時,音樂老師就教我們識五線譜,練二部重唱,當時我就對這些很感興趣。」敢唱,也唱得好的她,時常受到老師的表揚。「我母親喜歡民間藝術,從小我就看過很多戲曲名家的表演」。正是這些耳濡目染的藝術薰陶,讓郭淑珍與音樂結緣。
1946年,19歲的郭淑珍順利考取了北平藝專,卻遭到了父親的反對。「當時,我父親認為學音樂就是『下九流』,說什麼都不讓我去。直到第二年,事情才出現了轉機。「當時我是去北平報考助產士學校的,剛好趕上藝專在北平招生,就隨同學一起去報考了。在考場上,趙梅伯老師一眼就認出了我,我還沒上臺唱歌,就被直接錄取了。」郭淑珍激動地回憶道。
最終,父親成全了郭淑珍的音樂夢想,她如願以償的邁進藝術大門。在校期間,她表現優異,收穫了諸多榮譽與獎項,並以優等生被國家選派赴蘇聯留學,進入前蘇聯國立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深造。留學期間,郭淑珍接受了高水平的專業教育和嚴格的正規訓練。她說:「許多時候,一個作品一練就是幾十次,甚至上百次。」
提起《黃河大合唱》,就不得不提《黃河怨》。那段如泣如訴、撕心裂肺的歌聲就出自於郭淑珍,而《黃河大合唱》也成為了人們對郭淑珍的一個經典記憶。
談及關於《黃河大合唱》的選拔時,郭淑珍十分激動,她說:「當時的競爭非常激烈,國內許多聲樂界高水平的歌唱家都參與了選拔。我在準備階段,遇到了糾結不知道如何把曲中的情感表達到最好。後來,我反覆地觀看電影,了解作品創作的環境,不斷揣摩作者的情感,思索著如何將這些情感表達出來,整整三天三夜沒有睡覺。」
1977年,郭淑珍在一次演出時的照片
正是對於作品的深刻了解,郭淑珍在演唱《黃河怨》時,作品的表達與情感的處理感人至深。郭淑珍說:「我借鑑了現代京劇《智取威虎山》中李勇奇哭訴時的情感表達,來增添整體音樂的慘烈氣氛。」在她的演唱中,臺下聽眾仿佛被拉回到了慘遭日寇鐵蹄蹂躪的悲慘歲月,側耳聽著一位普通中國婦女心碎的嗚咽。選拔結束後,指揮家李德倫對我說:「郭淑珍,你把我唱哭了,我們都哭了」。後來,郭淑珍便正式成為了《黃河怨》的主唱。
之後《黃河大合唱》在全國範圍內接連開演,讓郭淑珍走入了大眾的視野,她的名字也與《黃河怨》一起被每一位聽眾所熟知。
除去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郭淑珍還有一個重要身份:聲樂教育家。幾十年來她相繼培養出許多優秀的人才,孟玲、吳霜、王秀芬、吳碧霞等都是她的學生。如果郭淑珍的前半生用「歌聲飄四海」來形容,那她的後半生則是「桃李滿天下」。
在中央音樂學院的課堂上,這個聲樂歌劇系的老教授有著和她年紀極其不相符的旺盛精力。有時,她站在琴房的中央,讓伴奏停下,抬起雙手,右腳掌「拍打」著地板,一遍一遍,一句一句地指導著學生。
「以前一個學生給我唱了首《花非花》,我一聽就知道她「花」字的發聲不對,就這一個字,她練了不下五十遍,唱到後面都哭了。我認為,如果一個學生唱的不對,一直到下課了還是沒唱對,我卻讓他走了,這會對他的自信心造成很大的打擊,他會以為自己的問題沒辦法解決,慢慢的就會沒有信心。所以我讓他的問題在課堂上就能解決,給他一個信心,讓他知道無論多大的問題最後都能克服,他可以做到。只要我不放棄,他們也就不會放棄。」郭淑珍用嚴謹的態度保護學生的音樂夢想。
作為著名歌唱家、聲樂教育家,郭淑珍早已功成名就,桃李滿天下。今年是《黃河大合唱》首演80周年,也是郭淑珍進入人生的第92個年頭,然而她似乎並沒有「退休」的意思,仍在不知疲倦地奔走於琴房與劇場之間,傳承著黃河精神。
年齡對她來說似乎只是一個數字而已,音樂才是根植於內心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