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上帝把最誇張、最濃墨重彩的手筆,全都留給了南美這片迷之大陸。南美洲斑駁陸離,迷幻又熱情,生長過最為複雜的文明,也失落過最為迷幻的文化,各種各樣的神秘建築物和遠古文明遺蹟在這裡隨處可見,總能帶給人類強烈的視覺與心靈震撼。在這裡,沒有人知道哪兒是事實的開始,哪兒是神話的結束。
南美洲西南部的秘魯絕對是當之無愧的謎中之謎,時間在這裡迷失、徘徊,為它帶來了永恆的韻味。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依然存在著許多尚待揭開的謎團。比如說,馬丘比丘,一座神奇的高山空城,讓人慨嘆於印加歷史文化和建築的敬仰,但它被建造的初衷一直不為人們所知。而延續了幾千年時光仍在使用的馬拉斯鹽田,它真正的起源,至今仍然無人知道答案。
秘魯最難解的謎題,恐怕就是納斯卡平原的巨幅地畫了。荒涼而又遼闊的納斯卡荒原上,用綿延幾公裡的線條,構成各種生動的圖案,有長達幾百米的人和動物的畫像以及各種線條、螺紋和幾何圖形,鑲刻在在方圓50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
作為世界十大謎團之一的納斯卡地畫,2000多年前是怎樣被畫上去的呢?當時的人們為什麼要「繪製」這些巨畫?他們又是怎樣「繪畫」的呢?考古學家、人類學家以及所有對美洲古文明著迷的人們對此百思不得其解。歷史上曾把它們解釋為印加古道、灌溉工程、乘坐原始熱氣球欣賞的圖形,還有一種極富戲劇性的說法,稱其為外星飛行器的著陸跑道。
從秘魯首都利馬向南320公裡,有一處位於印加納斯卡河谷之間的平原地帶。這裡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地方之一,每年降雨不到一英寸,生存條件極端艱苦,人跡罕至。加之地理環境惡劣,貧瘠而又荒涼,因此有了納斯卡荒原之稱。
如果乘飛機從這片荒原經過,並從高空向下俯瞰,就會驚異地發現,在這片貧瘠之地上鑲刻著一幅幅奇異的巨大的圖畫,這些就是「納斯卡地畫」。在總長59公裡,寬1.6公裡的範圍之內,遍布著150多個完全由直線構成的圖形,以及70多個描繪兀鷲、蜘蛛、猴子、蜥蜴、鯨魚、蜂鳥、樹木、向天空招手的人、怪圈、齒輪、梯形、方形、螺旋形等形象的圖形。
對地畫上發掘的陶瓷碎片的研究表明,納斯卡地畫已經存在了2000多年。這些地畫有的平行延伸數千米,有的則呈波浪形、縱橫交錯,形成了約300多種不同的圖案,其中70種為植物和動物圖案。從地面上看,納斯卡地畫似乎只是一些曲折的小徑。但從高空俯瞰時,各種栩栩如生的圖案全貌便清晰地展現在眼前。
這些圖案線條精確,互不交叉,圖案堪稱精美,畫面栩栩如生,如同眾神在荒原上大筆一揮的塗鴉,令人嘆為觀止。人們普遍認為,這些圖案屬於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後600年在這一地區興起的納斯卡文化。1994年,納斯卡地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文化遺址。
納斯卡地畫最初被考古隊發現時,還只是荒原上的「許多溝槽」,它們深度為0.9米,寬度有的只有15釐米,有的達20米。因為這些地畫卻無法直接從地面上被識別出來,所以當時考古隊弄不清楚這「溝槽」是怎麼回事,稱這是「一個不知為何建造的巨大而玄妙的工程」。
20世紀30年代商用飛機出現之後,一位秘魯飛行員飛經安第斯山脈上空發現了荒原上的一幅幅巨大的圖案。這位飛行員將其所見公布於世後,在當時並未引起多大的反響。
1939年,紐約長島大學的保羅·柯索博士乘飛機沿著古代引水系統的路線,飛過納斯卡平原,看到荒原上有好像是平行的跑道似的直線圖案,而這些線條又似乎構成了許多巨大的圖案。保羅博士駕機折返,再次對這些巨大的圖形作了仔細觀察,激動不已的博士驚嘆地說:「我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書籍」。
很快,這個驚人的發現就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的反響。隨後,世界各地的考古學家、天文學家、地質學家、化學家以及人類學家紛紛進入南美大陸,奔赴此前還鮮為人知的納斯卡荒原。1952年,國際考古學界和天文學界決定聯手對納斯卡荒原巨畫進行一次大規模的考察。
德國天文學家瑪麗亞·雷奇也是這次大規模考察活動的成員。她被這些神秘的圖案深深吸引,終其一生都在潛心研究和保護納斯卡地畫。後來在她出版的著作當中,她曾這樣描繪其中的一幅巨型圖畫:「在方圓50平方公裡內,各種各樣大得驚人、長的可怕的線條縱橫其間,而且勾畫出的巨大鳥獸和各種準確的幾何圖形,從高空看,那些巨畫就好像是巨人用巨型的尺子量畫出來的。」
她在研究的基礎上還提出了一個天文曆法假說,認為一幅幅圖案就是「天文日曆」,不同的圖形標誌著不同的太陽周期:線條代表了星球的運動,而動物圖形則代表了星座。「古納斯卡人畫下這些圖是為了讓上天的諸神能夠看到,從天上指引人們的耕種,也讓諸神們知道大地都已被烤乾了。」據瑪麗亞·雷奇的研究,猴子圖案在古納斯卡是大熊星座的象徵,這個星座代表雨水。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寫成一本書,叫《沙漠中的秘密》,書中給出了很多地畫的精確方位,試圖證明這些圖案中都能找到一條線指向某個重要的天體。
一直以來,關於納斯卡地畫究竟被誰創造、為何被創作一直無人能解,且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這是是古納斯卡人繪製的供水系統圖,但迄今並沒有在當地找到人工暗渠存在的證據。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天文圖和宗教信仰畫。還有人認為,這些地畫是一種祭祀儀式,在古納斯卡人看來,線條代表了神聖的通道,通向可供奉眾神的地方,動物和物體的符號旨在援助神靈供水,這些畫是獻給眾神的。此類型的崇拜在整個地區的印加前文化中也被觀察到。
瑞士作家馮·達尼肯1968年出版了一本名為《眾神之車》的暢銷書,他認為,納斯卡沙漠是外星人乘坐宇宙飛船的降落場,地畫就是降落時的標記物。地畫中有一個著名的人像,丹尼斯還稱之為「太空人」。不過,這不過是一種天馬行空的解釋,如果真的拿這千奇百怪的圖案和線條當作地標的話,外星人非轉暈了不可。
研究發現,地畫之所以能保存兩千年不受損壞,是因為高原上的碎石吸收並保留了陽光的熱能,從而形成一層具有保護作用的乾燥暖空氣,致使本地幾乎全年無風,大大降低了地畫被風蝕的危險。
儘管目前關於納斯卡地畫的一切幾乎都還是假說,真相有待進一步研究。在此之前,人們能做的就是儘量不去破壞它,保護好這些人類祖先留下的謎一樣的寶貴遺產。
為了使納斯卡地畫能一直被保存下去,秘魯已經採取了一些相關的保護措施,禁止遊客步行或乘車前往。如果想觀賞地畫,可以搭乘從納斯卡機場起飛的輕型飛機進行參觀。無法搭乘飛機的遊客也可以前往北部的瞭望塔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