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出品的劇,一直都是質量保證。
日前播出的古裝大劇《清平樂》,待播時期就承載了不少人的期待:大IP原著基礎、《知否》製作班底、王凱等一眾實力派演員的出演,賣相怎麼看怎麼香。
從開播前放出的官方海報:王凱正襟危坐圖中, 身穿紅色朝服頭戴展角幞頭,身後的國畫也頗有宋代畫的風韻。一張圖即可見滿滿的氛圍與歷史的厚重感。
正片也延續了這樣的氛圍感,無論是從細節的考究,還是服化道的還原,足以看出劇組的匠心精神。劇中所有人物的服裝和首飾,完全復刻歷史的宋代畫像。
如宋仁宗這組龍椅照,頭戴幞頭,黑鬢髮,身著赭袍,腰間束朱帶,王凱全部get;
還有皇后曹丹姝的形象,尤以大婚造型最為驚豔,這也是參考了史實:當時流行珍珠花鈿的妝容;
就連太后垂簾聽政的造型,也都一比一還原,鳳冠,耳環和項鍊,全都拿下;
不止在服化道上的還原,光帝後大婚典禮,劇組還特地參考了《宋史》,還原了幾個主要儀式,如問名禮,這是婚禮前的工序,鮮少電視劇會有拍到。
畫面審美也一直在線:對稱構圖、精緻布局和氛圍感的營造,非常優秀了。
劇組的用心還體現在細節裡。帝後大婚,桌布畫著《百子千孫圖》,桌上擺著流行於唐宋時期專供皇室的秘色瓷,以及那天雪夜裡,曹皇后等宋仁宗,上一秒飯菜冒熱氣,下一秒鏡頭回來時熱氣已不見,時間流逝不言而喻。
通過細枝末節的驚喜,劇組用縝密的針腳,復刻出宋朝群像畫卷。這般用心,卻在劇集開播時,因為劇情勸退了部分觀眾,「節奏慢」成了目前趕客主因。
如果熟悉這部劇的導演張開宙,就知道他拍戲一向以慢著稱。有別於時下速食爽劇特徵,他的慢絕不是由注水臺詞或冗餘劇情拼湊而成,反而需要細品。
清平樂主要圍繞宋仁宗趙禎的一生,通過兩個脈絡展示:前朝與後宮。二者交叉呼應,逐步構建了宋仁宗的形象:仁與忍,腹黑與善良,講述了他在時代下的責任與宿命。
劇中,得知宋仁宗深夜出宮尋母,呂相跑去找晏殊前去相勸。面對正值青春期的仁宗,晏殊帶來「帝王第一課」,將其成功勸回。
寥寥幾筆,不僅帶出當權太后和年輕皇帝的嫌隙,也引出了幾個重要人物和伏筆情節:老謀深算的呂相、審時度勢的晏殊,和鴻鵠之志的韓琦,以及梁家鋪子的事。
因宋仁宗無心之舉導致梁家鋪子家破人亡,導演也沒有耗費過多筆墨,幾句對話,緊鎖的大門和地上的紙錢就道明梁家慘狀。
被人所詬病的朝堂戲,或是因為文言臺詞的緣故,導致觀眾看得雲裡霧裡。如果多加琢磨,就能看懂朝堂上群臣唇槍舌劍地過招,實在太有勁了。
舉個範仲淹和呂夷簡的battle,呂夷簡以臣子各司其職,不可越權違背禮制,彈劾範仲淹;範仲淹以言路需開百姓心安,彈劾呂相沒守基本法度。
雙方劍拔弩張地等待宋仁宗站隊,而宋仁宗話鋒一轉,要召回心腹晏殊,再讓晏殊去罷黜範仲淹,既保全了呂夷簡一派,雖暫貶範仲淹又帶回晏殊,宋仁宗的平衡之術,絕妙!
再來看劇中一些高能情節:晏殊殿外毆打隨從、太后越禮要穿袞服、皇后吃醋誤打仁宗,更別提屢次被貶範仲淹,以上種種均有史書記載,一部本是傳奇劇被導演拍成了正劇,大型北宋安利科普劇作。
除了還原史實外,劇中臺詞的衍伸閱讀也很有趣。宋仁宗曾和皇后說要多做刊印如建築、醫藥等方面的書,他全做到了。建築方面,宋代有個李誡留下了一本時代巨著《營造法式》,梁思成和林徽因的兒子取名梁從誡,就是為了紀念他。
剛才提到帝後大婚,桌布上的《百子千孫圖》寓意帝後子嗣綿延,再聯繫到他們後來的命運:宋仁宗最後無子嗣傳承皇位,曹皇后則被仁宗猜忌提防了一輩子,想來也是悵惋。
導演在尊重史實的基礎上,通過情節鋪墊和細節填充,為我們展現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他們不再是課本上的名詞,而是有溫度的人物。帝王將相、升鬥小民,他們都曾鮮活過,個人命運被時代成就,被時代裹挾,也被時代桎梏,誰也逃不出宿命。
好劇需細品,至少《清平樂》值得。正午出品,果然還是良心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