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家衛監製並導演,胡歌主演的新劇《繁花》在下半年就將開機啦~
當初《一代宗師》用七年的時間才塵埃落定,墨鏡王拍電影的速度是有目共睹的。
但慢工出細活,王家衛對待電影力求完美的態度以及鮮明的風格在速食化的當下成為質量的保證。
這部劇在5年前就說要翻拍,粉絲們足足等了五年才終於迎來官宣的消息,真是太不容易了!
《繁花》是金宇澄創作的長篇小說,兩條時間線索貫穿其中。
一條時間線從60年代至文革尾聲,另一條時間線則從80年代至新世紀。
三位主人公分別是資本家後代阿寶、工人階級小毛和紅二代出身的滬生。
通過三位主人公在時代大背景下不同的際遇,作者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幅有關於老上海的市井煙火、地理變遷以及個人在一系列變故中風雨飄搖的人生圖景。
作者在《繁花》中描述了大量有關老上海的生活場景和地理位置,許多地點現已消逝或即將面臨拆遷,也有些被認為是優秀歷史建築而被幸運保留了下來。
趕快和我一起隨著主人公們生活的腳步來領略老上海風情,欣賞建築們的前世今生吧!
原文:滬生已隨父母,搬到石門路拉德公寓,雙方互留地址,告別。
在石門路上沒有找到拉德公寓,倒有卡德大樓。卡德大樓原是公共租界的巡捕公寓。
書中滬生的新家,也是給好友小毛過驚喜生日的地方,底樓便是凱司令。
不知道這個摜奶油蛋糕是不是就在那裡買的。
紅色清水磚的立面材質搭配水泥粉刷牆面,大樓特色是西面凹洞口的曬臺。
沿大樓扶梯轉入樓道,透過窗口向外望,近處的綠植和遠方的大樓似乎給沉悶的大樓增添了些許復甦的活力。
原文:梅瑞讀夜校,三個月就放棄了,經常來校門口,等滬生下課,兩人去吃點心,蕩馬路,有時蕩到新閘路底蘇州河旁邊,滬生再送梅瑞進弄堂,獨自回武定路。
從卡德大樓沿北京西路一路騎行,便來到了滬生和梅瑞軋朋友時經常去的新閘橋。
橋邊居民樓正在拆遷。
南蘇州路上是兩棟優秀歷史建築,現在成為了由倉庫改建而成的辦公樓。
綠意盎然的花草與近100年的老房子在陽光的照射下煥發新的生機,相映成趣。
鑽進倉庫一側羊腸小道,曲徑通幽竟誤打誤撞進入一間民宿。
這裡算是市區少有鬧中取靜的地方了吧!
原文:滬生想了想,寫了地址,上海大自鳴鐘西康路某弄5號三樓,旁邊一欄裡寫,小毛,最近好嗎,好久不聯繫了,我幾次想來大自鳴鐘,也想去蘇州河。
大自鳴鐘的原址在長壽路和西康路的交界處。建於1926年的大自鳴鐘,正式名字是川村紀念計時塔,是日本侵華剝削的產物,1958年便被拆除了。
如今,在舊址附近新造的189弄購物中心,僅有一面牆保留了大自鳴鐘曾經存在的痕跡。
原文:滬生說,我曉得,這叫江寧橋,前面滬杭線,鐵路與蘇州河貼近,洋鈿廠,就是造幣廠,蘇州河到此彎向南面,鐵路一直朝東,當中是洋鈿廠,一幢西洋大房子,像柏林國會大廈。
從189弄購物中心騎行至江寧橋便是書中所說像柏林國會大廈的造幣廠。
房子外觀依然巍巍壯觀,如今成為了上海造幣博物館。
光復西路向西不遠處便是現在的上海造幣有限公司。
正值下班高峰,夕陽西下的江寧橋兩岸,風光旖旎車水馬龍。
原文:阿寶十歲,鄰居蓓蒂六歲。兩個人從假三層爬上屋頂,瓦片溫熱,眼裡是半個盧灣區,前面香山路,東面復興公園,東面偏北,看見祖父獨幢洋房一角,西面後方,皋蘭路尼古拉斯東正教堂。
坐落於上海市中心的復興公園,雛形是19世紀80年代私人建造的「顧家宅花園」。
復興公園大草坪
英法聯軍侵華後被法國公董局買下並改建為公園。抗戰勝利後,取名為「復興公園」。
復興公園毛氈花壇
沿復興公園皋蘭路出口出發,一百米左右便是書中所說的聖尼古拉斯東正教堂。
該教堂大約建造於20世紀20年代,十月革命後由大批信東正教的舊官僚和資產階級所造。
如今的大教堂已經改建為思南書局詩歌店,外部正在整修。
大教堂向東轉入思南路,不遠處就是孫中山故居。三三兩兩的遊客正在排隊購票。
故居正前方即阿寶居住的香山路,有不少的優秀歷史建築。
香山路9號優秀歷史建築
沿南昌路出發到茂名南路交叉口就是書中姝華所住的南昌大樓,離阿寶所在的香山路不過六百米的距離。
建於1933年的南昌大樓原叫阿斯特屈來特公寓,頂部尖塔的浮雕圖案透漏出30年代流行的裝飾藝術派風格。
大樓外部被鬱鬱蔥蔥的樹木覆蓋難見真容,進入內部才逐漸揭開它的神秘面紗。
大樓內部結構呈V字型,保姆樓和公寓樓各自分開,等級森嚴。
走出南昌大樓,沿茂名南路向北走200米,便是三人時常排隊購票的國泰電影院。
原文:有天早上,滬生去買票,國泰電影院預售新片《摩雅傣》,隊伍延伸到錦江飯店一側過街走廊。
書中所說從國泰電影院排隊到錦江飯店,隊伍近200米。對過就是花園飯店,法國俱樂部舊址。
《繁花》中作者所描寫的地方,只有實地去過,方可體會書中所記錄的那些生活片段。
每座有年頭的大樓在當時都是最新的弄潮兒,每個消逝的地標都有它過去的故事。
關於上海,這樣的建築還有很多,《繁花》可以說是上海的濃縮史,這篇文章也只是管中窺豹。
如果有興趣的話,下次和你們講講更多有趣的地標建築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