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八輪試鏡,九歲的姑娘憨嬌可人,走入螢屏深處流連忘返,心中唯有雀躍歡喜。
那一對勞燕分飛的父母,讀的是劍橋法學,以律政安身立命,夭折了一段愛情,卻不曾怠慢愛女神形。
老天爺手把刻刀,天賜容顏是上帝的禮物。
富裕家庭出身,連口音都帶著抑揚頓挫。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
艾瑪·沃特森只恨出名太早。
八部電影,一個角色,艾瑪·沃特森給了「赫敏·格蘭傑」絕世的容貌,「赫敏·格蘭傑」給了艾瑪·沃特森一生的榮耀。
她太漂亮了,漂亮的不像原著,漂亮的讓好萊塢不管她像不像原著。
那年HP電影完結,她哭成淚人,從懵懂孩童到婀娜少女,十年前走入片場的鄰家少女,十年後走出片場已是超級巨星,披頭四、貝克漢姆之後,垂垂老矣的英帝國誕生了綻放夜空的星光。
那年HP電影完結,全世界粉絲哭成淚人,從孩提年少到醫生、律師或者殺人犯,完結的不是電影,而是一代人的回憶。每一個孩子都曾堅信,11歲那年霍格沃茲寄丟了給他的信。
她是電影明星,17歲拿好萊塢頂薪片酬。
她是女巫赫敏,手印和魔杖一起印在星光大道。
她是學霸淑媛,全A成績讀常春藤名校。
她是時尚大咖,「老佛爺」卡爾·拉格斐的忘年至交。
她是文藝才女,每到一處都看展買畫、在布朗大學拿文學學位。
她唯獨不是她自己。
她徵服傲慢的英國人,卻唯獨徵服不了傲慢的自己。
剪短了頭髮,想做鎂光燈後的自己。
年少實現財務自由,每一部新戲都希望找到自己。
「我不是赫敏。」——她不能永遠是赫敏。
十六年白駒過隙,乖巧的蘿莉長成美豔的女星,傾倒眾生。
六年尋覓本我,風情才女站在聯合國的講臺,揮斥方遒。
這些年,她可以日進鬥金做最昂貴的花瓶,卻選擇接越來越深刻晦澀的作品。
這些年,她可以天經地義金迷紙醉,卻偏要皈依藝術,英法混血的骨子裡是莎士比亞和畢卡索的餘脈猶存。
這些年,她遇見愛情又告別愛情,去談戀愛,而不是僅僅去做愛。
她澄清和王子的緋聞,說女孩不需要王子也可以做公主。
全球最美容顏,她從未跌出前列。
一不留神,她已風華正茂
然而,即便她已經站在聯合國裡,對著全球政要演講。
人們依然稱呼她為那個「赫敏」。
就像伊莉莎白·泰勒說的,連初吻都不屬於自己,而是發生在戲裡。
她最喜歡的電影是《諾丁山》,講女星渴望愛情的故事。
安東尼·霍普金斯演完《沉默的羔羊》裡食人的狂魔,坐在飯店用餐嚇得鄰桌老太報警。人角合一,這本是演員的最高榮耀。
但懼怕厭惡都可以交織,偏偏是喜愛經不住混淆。
躺在床上輾轉反側,身邊的男人要的是自己,還是赫敏?
真實的她賦予了虛構的她一張臉,共享一面容顏,靈魂能否分割?
看來,尋求本我的蜿蜒曲徑上,艾瑪·沃特森還有路要走,但她畢竟內心清晰——本我不能為外界所模糊。
迷霧猶在,但燈塔已燃。
可惜,身處整形圈,方覺這樣能看見燈塔的姑娘亦是少數。
多少女孩拿著某A某冰某冪的照片,語氣中滿是狂熱:就把我整成這個樣子。
擁有了她們的臉,就能撫慰丟失自我的悵然?
飲鴆止渴,縱然活下去,也是一路淪為怪物。
整形是讓人變成更好的自己,而不是變得不是自己。
人,生而獨特,世間不該有相同的容貌。
即便整形技術足矣亂真,整得了你眉眼鼻唇,又如何整得出你本我的靈魂。
有女炫耀: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眼同鼻同醫生。
做出同眼同鼻的醫生,與流水線上的螺絲機器何異?
醫生若是流水線,美人也就成了工業品,貨物而已。
走在尋求美的道路上,卻不知不覺將自己物化,整形角度看不過,審美角度亦看不過。
整形醫生不是器械材料商,個性化原因分析和方案定製才是本職工作。
做整形的手去做了雕塑,又由做雕塑的手去做整形,於是醫學和人文打通,雕刻肉身之餘兼顧靈魂,一刀一刻的不是工作,而是對藝術審美的信諾。
呆板的工業文明已經圈養了我們的肉身,別再收割我們的靈魂。
我不擔憂業界的大牛,作為早已實現財務自由的他們,自有堅持及傲骨。
我擔心的是更多年輕醫生,面對畸形的消費市場,是否會像庸俗審美低頭。
如果這是美好的時代,就請多些手藝人,多些本我覺醒,多些自然審美的求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