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朋友圈社交禮儀?請禮貌回復

2021-01-12 騰訊網

符號和疊字≈送命題

1.如果跟你說話,你回復「嗯」或者「哦」,那基本就要關掉對話框了,但如果是「嗯嗯」或「哦哦」,就感覺還會想跟你聊天。

2.嗷嗷=噢噢>哦哦>哦。

嗯嗯>恩恩>嗯。

行嘛>行>行吧。

3.反駁別人的時候加個笑哭的表情,會顯得你比較客氣。

4.如果是比較輕鬆的時候,一句話的末尾可以不加「。」 ,句號顯得很生硬,可以選擇用~、表情或者什麼都不加來代替。

5.「我去吃飯了/我去洗澡了」的意思是:

emmmm,就聊到這兒吧!

6.「不聊了我去睡啦」的意思是:

現在要開始我的睡前儀式:玩手機了。

7.去做客,別人用一種特別不鹹不淡不痛不癢的語氣問你要不要留下來吃晚餐,就暗示:我們要吃飯啦,你是不是該走了?

因為對方如果真的想留你吃晚餐,是絕不會用這個語氣邀請的。

8.表情包三連擊:

尷尬/不知道說什麼的時候,發表情包就可以了。

9.別一見面就要求加微信,更不要眼睜睜看著對方通過自己的好友請求,多尷尬啊。

10.誰先加的微信,誰要先說第一句話,打招呼最好先自報家門。

你加的我你還問我是誰,朋友,刪除按鈕下一秒就要按下去了啊!

11.好久以前QQ上有個抖了你一下這個功能,我覺得剛認識的人用這個就非常不禮貌。

12.工作之後感覺微信比較常用來工作,微博可能相對私人一些,所以如果不熟的話,不要追著互關互關互關啊,給人留一片淨土好嗎!

13.想發照片或者是心情狀態,不要全平臺同步更新!!!

回復——新世紀的美德

1.朋友圈有共同好友的情況下,有多條評論,只要回復了一條,其他都應該要回復喔。

2.有些人的手機就是單向用來找別人的。別人給他電話、微信、簡訊,一律找不到他。不知道這些不回復的人是真忙還是假忙……

3.別人在微信上跟我提非常過分的請求,就晾著不回。幾個小時之後再回,問他什麼事兒,你就會發現,大部分的事兒已經解決了。

所以如果沒有爽快地、及時地答應的話,就代表已經拒絕了。

4.不回別人微信最好不要發朋友圈。

5.打電話兩次沒接就不要打第三次,看到自然會回復。

6.及時回復別人的消息,很容易拉升好感度。

這裡的及時,是說你看到消息並且有時間回復,就發個消息告訴對方。 如果消息來的時候你正在忙,回復個「稍等,在忙」或者「稍等,一會兒跟你說」,對方心就安了。

如果看到消息已經是半小時或者兩三個小時之後,可以回復個「不好意思,一直在忙」或者「不好意思,剛看到」,然後再根據有無時間/是否方便,決定是聊個兩句還是再約時間細聊。

停止尬聊,從我做起

1.在嗎?有空嗎?忙嗎?睡了嗎?……

麻煩親親有事兒直接說。

2.微信對話框一直顯示「對方正在輸入」,請發出來不要讓對方等了很久卻什麼也看不到。

3.微信有語音聊天功能,這和打電話是一樣,不要突然發過來邀請,要提前問一下別人方不方便,還有是不是有WiFi。

對方按了拒絕那就代表不方便,不要再打啦!

4.發語音時,儘量先問一句對方,方便發語音嗎?

5.不要直接發小視頻過來,還不做任何內容介紹。

6.不要在別人的朋友圈底下和另一個人聊天聊好幾屏!

7.遇到別人轉發或者迷戀的東西,除非涉及道德底線,否則再不喜歡也不要隨意評判。

8.辦公室和別人說話時不要盯著人家電腦屏幕看,最好側身交談。

9.單身狗,考研狗,加班狗…都是自嘲,只能用於自己,不宜用於別人,望周知。

點擊播放 GIF 0.0M

其他小細節:

1.不要浪費別人的時間,即使是朋友的。

2.給你看相冊,不要左右翻。

3.脫下耳機是新世紀的脫帽禮,表達對別人的尊重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摘下耳機,兩邊的那種。

4.沒有其他示意或提醒下就直接摘下別人耳機的行為不亞於脫人衣服。

5.把自己的微信語音、視頻聲音不停地用外放播放出來是對別人聽覺的嚴重汙染。

6.排隊的時候,就算人再多,但能不能不要用身體緊貼著前面的人!請保持最起碼的安全距離!

這時,你就需要這個神器了:

我是阿光,期待你的關注哦~~~

相關焦點

  • 《新世紀社交禮儀》
    你至少要笑到6、7個哈字才能表示是真的好笑,這變成了我們約定俗成的一種社交禮儀。而好像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社交中,類似這樣的「潛規則」還有很多。我們整理了大家發來的留言,總結成了《新世紀社交禮儀》,望周知~01符號和疊字,可能是送命題1.
  • 「呵呵」不能隨便說,這些新世紀社交禮儀你必須知道
    你至少要笑到6、7個哈字才能表示是真的好笑,這變成了我們約定俗成的一種社交禮儀。而好像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社交中,類似這樣的「潛規則」還有很多。所以如果你發現我下午三點跟你說我要去吃飯了的時候,請你就放我一馬不要繼續追問:「吃這麼早呀?」可以嗎……@布魯Blue6.「不聊了我去睡啦」的意思是:我現在要開始我的睡前儀式:玩手機了,還有很多朋友圈和微博等著我去刷,我要藉此了解一下家國大事,直到5分鐘內連刷三次都不再有新的朋友圈和微博出現的時候,我就真的要去睡了。
  • 回復個「嗯」就是不禮貌?我們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微信禮儀?
    文/張豐(作者張豐,荔枝新聞特約評論員,資深媒體人,專欄作家;本文系荔枝新聞客戶端、荔枝網獨家約稿,轉載請註明出處。)有一個微信聊天截圖上了熱搜。一名「小員工」在回復老闆問題的時候,回了一個「嗯」字,遭來一頓訓斥。「小員工」表示不解,甚至要辭職。
  • 王一博黃軒高情商社交禮儀,還有什麼社交禮儀值得注意?
    看夏日衝浪店王一博和黃軒碰杯,王一博的杯子一次比一次低,最後還是黃軒強制把杯子放到了一個水平線,高情商的社交禮儀值得借鑑,還有哪些社交禮儀值得大家借鑑呢?禮儀1. 把「謝謝」改為「謝謝你。2.是別人的東西就不要亂動。3.
  • 「夜讀」收到請回復,不僅僅是一種禮貌
    你在群裡通知工作,他遲遲不回復,導致你不知道任務是否傳達成功;你找對方諮詢一個事情,他仿佛沒看見你的信息,但下次有求於你,還假裝什麼事情都沒發生過;你找對方聊天,他很久不回復,轉身卻看見他發了一條朋友圈,與他人聊得正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最靠譜?其中一個高贊回答是,收到會回復的人。深以為然。
  • 什麼時候秒回成了一種社交禮儀?
    是不是越來越接受不了有的人半天才回復微信?小閔因為遲回復了朋友消息一秒,朋友生氣得再也不理他的消息,連續好幾天看著他就氣衝衝的,小閔覺得莫名其妙,什麼時候秒回消息變成了一種社交禮儀。筱筱最近也陷入了同樣的困擾,覺得無聊想找個朋友聊天,結果君君三個小時以後才回復她的消息,她感覺自己不被重視,也難免氣呼呼的。你因為別人沒有及時回復,浪費了多少精力,不妨算一算,也許這是一個驚人的數據。我很少及時回復人,因為忙起來看微信的時間太少了,一旦把自己拉入沒有時間限制的網絡對話當中,本就碎片化的工作時間只會更加支離破碎。
  • 朋友圈點讚,你是統一回復還是一一回復
    一般來說,除了結婚生子這種一望即知會收到很多點讚、評論的大事,我很少對評論統一回復。那感覺就好像過年時,朋友專程發來信息親切問候,我卻回以模板式群發簡訊敷衍,多少顯得有幾分輕慢。而且朋友圈的規則是在同一條動態信息下,發布者在這端覺得評論太多,以統一回復回應簡便省事;評論者在那端看到的卻可能只是一個人在自說自話,搞不好還會產生「戲精本精」的誤解。
  • 快要失傳遺落的中華禮儀用語與禮儀著裝
    男士只能佩戴戒指、領飾、項鍊等,注重少而精,以顯陽剛之氣。女性飾物種類繁多,選擇範圍比較廣,飾物的佩帶要與體形、髮型、臉型、膚色、服裝和工作性質相協調。弔唁時只能戴結婚戒指、珍珠項鍊和素色飾物。   文明禮儀常識之二--社交禮儀   社交禮儀是社會交往中使用頻率較高的日常禮節。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上,要想讓別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學會尊重別人。
  • 哥倫比亞人的禮儀
    哥倫比亞的主體民族是西班牙人同印第安人以及黑人在幾個世紀裡互相通婚、世代混血而逐漸形成的現代的哥倫比亞人,風俗禮儀既保持著當地土著居民的鮮明特徵,又帶有西班牙人的明顯影響。     哥倫比亞人注重禮儀,講究禮貌,待人誠懇,熱情好客。他們見到外來客人十分友善,總是主動打招呼,熱情問候。男性之間一般是握手致意;女性之間除握手外,還要相互擁抱並親吻對方的臉頰;關係親密的異性朋友之間也時常擁抱和親吻面額,初次交往的.異性之間多是鞠躬點頭致意。
  • 形象與禮儀 | 西餐餐桌禮儀篇
    西餐禮儀是西餐禮節、儀式的統稱,它是由一系列具有西方民族特色的具體禮節構成,是一個表現禮貌的系統而完整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人內在修養和素質的外在表現。課後把我們的合照發到朋友圈裡,所以人都表示超級羨慕。陳婧秋(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這次課程收穫良多,課前有生以來第一次自己學著修眉、描眉,課上也在實踐中學到了餐布的擺放、刀叉的擺放、酒杯的拿法等禮儀,更學到了對別人的服務致謝、大方地與人交談,經歷過這堂課我也第一次發現耐心地搭配衣服、化妝能夠給我帶來自信。我真的很喜歡這種寓教於樂的上課方式。
  • 網絡社交新技能:已讀即回復
    看到消息會下意識用「意念」回復對方,並誤以為自己已經打字回復了,直到對方來質問:「你為什麼不回復我?!」打開對話框一看發現:原來真的沒有回啊!而發消息的人也會因此忐忑不安或急躁憤怒:為什麼不回消息呢?別擔心,這不是什麼靈異事件,更不是什麼絕交信號,這只是當代最常見的社交行為之一:意念式回復。
  • 【樂•趣】《禮貌歌》
    透過良好禮儀表達自己,孩子會獲得一個更為廣闊和美好的世界,建立深層次的人際關係。讓孩子們哼著《禮儀歌》,快樂成長吧!歌詞When I wake up in the morning 說早安刷牙洗臉吃早餐背書包綁鞋帶給爸媽一個 kiss goodbye請,謝謝,對不起有禮貌的小孩笑嘻嘻Please, Thank you, Excuse me有禮貌的小孩讓人歡喜
  • 21條手機使用禮儀,你能做到幾條?第一條就中招了......
    這不僅關乎禮儀,更直指生死。未經許可,請勿擅自翻看別人的手機,哪怕對方與你關係再親密。 為對方(尤其不熟的情況下)拍照前,請先徵得對方同意。如果要在社交平臺發布對方的照片或合照,也應該徵得同意後再上傳。
  • 「截屏社交」也該有禮儀和規則
    不過,還有一類情況是,兩人或者一個小微信群的私下聊天記錄被截屏後轉發至朋友圈或者其他群組。這種操作早已十分普遍,可以說已經融入我們的社交環境。截屏已經成為新媒體時代的一種社交風潮。有人甚至將其列為網際網路時代的「米蘭達警告」:你有權在網上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一切都可能被截屏。
  • 【晚安故事】《瑪德琳講禮貌》
    丸子媽媽講故事《瑪德琳講禮貌》【美】約翰·貝梅爾曼斯·馬西亞諾·著 / 繪楊玲玲 彭懿 /譯小小 /製作巴黎有一座老房子,藤蔓爬滿了牆,裡面住著十二個小女孩這一次,在朋友們的幫助下,瑪德琳向大家介紹了一些關於講禮貌的基本概念:你好,請,謝謝你,善良,替他人著想,對不起等等。這些講禮貌的行為與日常生活中的場景很好地結合在了一起,快來讓我們跟著瑪德琳一起學習如何講禮貌吧!約翰·貝梅爾曼斯·馬西亞諾研究了外祖父路德維格·貝梅爾曼斯的繪畫材料和技巧,忠實再現「瑪德琳」系列中的風格和精神的同時,又加入了自己獨特的印記。
  • 應採兒帶娃獲眾網友好評,這些基本禮儀你的孩子都學會了嗎?
    應採兒回復也很乾脆:「這不是規矩多,這是基本禮儀。」其實生活中很多的細節都藏著一個孩子潛移默化的家庭教育,這些禮儀細節從小培養不僅可以讓孩子受益終生,也能讓孩子在未來的人生旅途當中收穫很多無形的認可。那麼家長該如何培養一個講禮儀的孩子呢?
  • 最冷漠的是已讀不回復,回復別人信息,是做人最起碼的禮貌與素養
    也許最冷漠的回應方式,就是已讀不回復了吧。這是對他人的不尊重,也是最傷人的。對於發信息的那個人來說,就算是一個最簡單的回覆,即使受到的是拒絕,也不願意等不到回應。網上有一句話不是說得好嗎:「沒有收不到的信息,只有那些不想回復的人」 。
  • 心理學:為什麼微笑是最好的社交禮儀?
    微笑是向對方表示禮貌和尊重。但是如果不注意程度,笑得放肆、過分,沒有節制,就會讓人有不舒服的感覺,而對於性格孤僻的人,如果你能立即給予微笑,他也會學著微笑;如果你能在微笑中與他促膝談心,一定可以了解他們內心學會微笑,因為一次交流從微笑開始,可以營造和諧的氛圍。所以微笑是你社交最好的禮儀風範,更會讓對方感覺到生活美好與幸福。
  • 青聽|已讀即回復?網絡社交新技能
    這只是當代常見的社交行為之一:意念式回復(釋義:現代人回復新技能,已讀即回復)。1已讀不回的人有苦難言造成「意念回復」的原因有很多,但往往都和人的存在困境有關,那就是:太忙了。一般來說,社交可以分為兩種:「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前者注重的是興趣,後者注重的是效益。研究認為,當一個人進入社會,便會減少共情社交,而更注重社交關係帶來的效益,即帶有一定目的性的功利社交。
  • 好禮貌,怎麼教?培養禮貌小孩推薦書單
    ↑↑↑點擊  寶寶閱讀 關注我喲你曾為孩子的禮貌問題煩惱嗎一句話帶十根刺、親友聚會總是不打招呼;家長放任小孩,在公共場所大聲嚷嚷、橫衝直撞……禮貌,已成為師長心目中棘手的「災難」……如何引導孩子以禮待人?孩子讀書識禮!家長以身作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