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錦生第一份工是在鞋舖做雜工,自12歲開始,在店裡傳遞、收拾鞋履。直至三年後,鞋舖因大廈拆卸而結業,麥錦生才轉工。他表示,鞋舖工作常要跪著替客人穿鞋,家人不喜歡,勸他轉行、學門手藝。他7、8歲時同屋主曾在膠招牌行業打滾,曾到工場玩耍、知道製作膠招牌原理,因此入行,一做40年。
初入行的麥錦生當然不敢、也未有機會親手寫廣告招牌,而是當跑腿,「當時冇電腦,所有字都係寫出嚟。嗰時要去搵寫字先生寫,而寫字先生好忙,唔係淨係幫我哋寫,油漆師父、做外牆、做字都要寫,所以要等好耐,好似睇醫生咁。有時會阻住啲工程」。
由於小時候在學校學寫毛筆字,一直深感興趣,入行後他自發練字,既要上班、又要上夜校,放學回家則拿出毛筆勤寫,「初頭寫梗係唔得,寫到鬼五馬六,寫到17、18歲,覺得可以做啲唔重要嘅嘢,例如門牌,因為門牌唔會要求好高。後來再大膽啲就寫公司水條」。
他表示,當時其中一個老闆專幫公司寫字,間中會幫地產公司寫賣樓廣告,需要寫一個如一層樓高的大字,麥錦生就在老闆畫字框後負責為字填色,從中亦偷師學寫字。寫了數十年,麥師傅字體為人熟悉,成為香港的標記,但他謙稱:「見得嚇人,靚就講唔上。」
經營招牌生意四十多年,麥錦生對招牌上的字體相當熟悉,隨手一指店舖對面街,他竟也能一一細數哪個招牌用上了電腦字,更可以認出非電腦字是出自哪個寫字師傅手筆。
問到最深刻的工作,麥錦生未有提及小巴牌,反而指為電影《半斤八兩》所做小舞廳招牌。他憶述,當時有人到店裡自稱「我係嘉禾製作廠嘅,想做個燈箱」,當時17歲的他少不更事,有見是著名電影廠便「獅子開大口」,成本只是200元,開價1,200元成交,他笑指老闆事後亦驚訝稱「嘩!乜你收咁貴」。
麥師傅手上的「九龍仔」膠牌已有30多年歷史。不過,到自己開店,他便明碼實價,即使是藝人吳業坤為演唱會宣傳海報找麥師傅製作小巴膠牌,他亦只收「平民價」。麥錦生指對方帶了兩個助手來訂牌,並沒有講明是為了演唱會之用,他笑言「我(最初)唔知佢係邊個嚟㗎,(訂牌)『友情價』百幾蚊、幾百蚊係咪玩㗎,咁貴嘅?原來係演唱會嚟嘅,佢出咗張海報我先知係佢」。其後吳業坤寄回海報,並在海報上手寫:「Dear 麥生 Thank you 手字好靚」,麥師傳亦將海報掛在店舖當眼位置,客人甫進店便會看到「坤哥」手寫字跡。
現在多人買小巴膠牌是為了紀念,憶起以往滿街小巴均掛著這樣的一塊水牌,為下一代留住老香港的印記。麥錦生回想最風光的時期,是在1984至1986這兩年間,當時政府規定小巴由「熱狗」全改為冷氣小巴,4,000多架小巴要轉車款。新車出廠後,小巴需要麥師傅幫忙下設管、燈箱等才能營業,所以「出咗車第一站就係嚟呢度」。麥師傅說最墟冚的一次是舖外整條街停滿了等待加設備的小巴。
紅Van風光不再,麥錦生直指政府不公平。1969年政府曾承諾白牌車只要補錢便有車牌可合法經營,而當年只有少量禁區,紅色小巴的自由度很高。不過現在禁區愈來愈多,加上政府開放紅色小巴可換牌做綠色專線小巴,紅色小巴數量不斷減少。麥錦生亦講及以前舖位為地下連一樓,店內有7、8個夥計。不過行業萎縮,現只剩下麥錦生夫婦兩人。
對於紅Van,麥師傅指「係我嘅全部」,「幫我創業,守到而家亦都有個價值。由1982年參與紅Van嘅工作,到而家淨返我一個,我覺得有個使命感,我唔做就冇」。因此他近年密密接受慈善機構各種文化活動的邀請,例如去年應邀為長春社辦「紅van膠牌口述歷史工作坊」,本月底也透過救世軍跟中學生分享寫毛筆字心得,「希望教完年輕人,啟發到一百個有一個對呢啲(毛筆)有興趣,都可以傳承到少少,因為而家唔好話毛筆字,就算係用原子筆寫字都少」。
微信:qinyuxinHkboss
淘寶官方網店:發記士多(https://shop127659282.taobao.com/search.htm?spm=a1z10.3-c.w4002-13911561880.38.kPmq3N&_ksTS=1465980180396_120&callback=jsonp121&mid=w-13911561880-0&wid=13911561880&path=%2Fsearch.htm&orderType=newOn_desc)
新浪微博:發記士多主理人-香港仔
希望更多的朋友們能夠知道我們,了解發記士多品牌文化,共同見證我們的成長,歡迎訂閱發記士多微信公眾號,喜歡的朋友別忘了向身邊的人推薦哦,長按二維碼,識別圖中QR Code即可添加關注,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