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計算機網絡概論的第2篇,主要學習以下幾個知識小節:
計算機網絡的發展計算機網絡的分類計算機網絡的發展
在第1篇(計算機網絡概論1)中提到,ARPAnet,在1983年,它分裂為兩個部分,用於軍事的MILNET和民用的阿帕網版本。如此同時,區域網,廣域網的產生對網際網路的進一步發展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任務事物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樣計算機與網絡的發展可以歸納為7個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今天的21世紀,計算機以及網絡在使用模式上發生諸多的變化。
批處理(50年代)分時系統(60年代)計算機間通信時代(70年代)計算機網絡時代(80年代)網際網路普通時代(90年代)以網際網路為中心的時代(2000年)以TCP/IP協議族的網絡時代(2010年)
批處理(Batch Processing)是為了更多的人使用計算機,它將用戶程序和數據事先裝入卡帶或者磁帶,由計算機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讀取和處理。之所以以批量的方式進行,是因為當時計算機是非常昂貴和巨大的,它們安裝到特定的計算機中心,由專人進行管理和維護。普通用戶只能在家裡事先將程序和數據寫入到卡帶,然後再去計算機中心把程序交給管理員,再統一進行處理和等待結果。
分時系統(time-sharing system)是指多個用戶同時共用一臺計算機,這樣就充分利用了計算資源,提高了利用率,計算機的可用性也得到了非常大的改善。分時系統包括多種特性,其中獨佔性是最主要的一種,它體現在用戶好像獨立擁有整臺計算機一樣。其它特性還包括多路性、交互性和及時性。正是因為分時系統更加的人性化,貼近生活所需,因此它還促進了計算機程式語言從低級語言向高級語言發展,像BASIC語言的發明,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學習如何編程。
計算機間通信時代,這是網絡發展的快速時期,各國家和部門、研究機構爭先恐後的生產網絡產品,也紛紛制定自己的網絡技術標準。
1974年,IBM推出了SNA(System Network Architecture)1975年,DEC推出了DNA(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1976年,UNIVAC的分布式通信體系結構(Distributed Communication Architecture)這些網絡技術標準都只是在一個公司範圍有效,本著「互聯」的精神,急需一套標準來解決大家「各自為政」的現狀。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1977年就開始研究這個不能互聯的問題,到1979年提出了一個標準框架,即著名的開放系統互連參考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OSI/RM),簡稱OSI模型。簡單來說,遵從OSI協議的網絡通信產品都是所謂的「開放系統 」。這個理論模型非常的重要,後面會單獨學習。
計算機網絡的分類
計算機網絡這個術語是指由通信線路互相連接的許多自主工作的計算機構成的集合體。由此可見,它的組成元素可以分為兩大類,即網絡節點(計算機)和通信鏈路。網絡節點又分為端節點和轉發節點。端節點指信源和信宿節點,如用戶主機;轉發節點指網絡通信過程中控制和轉發信息的節點,如交換機、集線器。通信鏈路指傳輸信息的信道,如電話線、同軸電纜、無線電線路、衛星線路、微波中繼線路和光纖纜線等。
轉發節點的互聯模式叫作子網的拓撲結構,常見如星型、環形、樹型、總線型等。
按照互連規模和通信方式,可以把網絡分為區域網(LAN)、城域網(MAN)和廣域網(WAN),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對比這3種網絡。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