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我國第一位女指揮家,誰說指揮家都是男性?

2021-02-22 音樂愛好者Musiclover

為你打造優雅精緻的音樂生活方式| Musiclover

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第一位女指揮家,是第一位登上外國歌劇院舞臺的中國指揮家。
她曾榮獲首屆中國歌劇藝術成就大典「表演藝術家終身成就榮譽獎」和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成就獎」。她三次戰勝癌症的入侵,她說:「如果有一天能夠倒在指揮臺上,那才是最浪漫的事……」

★ 史青嶽    ☆ 鄭小瑛

★ 你的家庭對你學習音樂有著怎樣的影響?

☆ 我的母親出生在四川重慶一個穆斯林的書香門第大家庭,是一位追求經濟與人格獨立的進步新女性。

她在四川省第二女子師範學校接受了學堂教育,後來到全國基督教女青年會開辦的第一個上海女子體育高等師範班學習新式女子體育,這在那個女子笑不露齒、著裝封閉的年代是很新潮的。我的母親畢業後回到重慶的母校任教,成為中國第一代女子體育教師。

她應當是受「五四」思潮影響很深的一位時尚女性,她與我父親相愛後,義無反顧地回到上海,與我父親在基督教堂舉辦了婚禮。

我的父親當時在上海基督教青年會工作,這裡聚集著美國的傳教士和從國外留學回來的高級知識分子。在這個環境的影響下,我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有淑女的風範,能夠像西方人一樣接受全面的教育,所以我六歲就開始學習鋼琴。

他們培養我學鋼琴並不是為了讓我將來走藝術專業的道路,而是希望我成為一個有一定藝術修養的淑女,給父母爭得面子。可以說,這是那個年代所追求的「虛榮」,而我的音樂才能和潛質也是從那個時候被發掘出來的。

★ 你上大學並沒有考音樂學院,而是考入了北京協和醫學院?

☆ 是的。我的功課一直很好,雖然從小音樂老師都誇我很有音樂天賦,但父母並不想讓我成為職業音樂家。1947年我中學畢業時,父母讓我考北京協和醫學院。當時的規定是讀協和本科前,必須先在一所教會大學裡讀三年生物系作為醫預科,於是我就來到離上海的家比較近的南京金陵女子大學,那兒校風嚴、學風正。

★ 能否講一下你在解放區文工團的經歷,這段經歷對你日後從事音樂專業有著怎樣的影響呢?

☆ 1948年,我們黨已面臨全國解放的大好形勢,所以黨組織有意識地引導一些年輕知識分子到解放區,我是在那個潮流的激勵下決定投奔解放區的。

我被分配到開封中原大學(延安抗大性質的革命大學,在原河南大學舊址)的文工團。在一個完全沒有專業資質的音樂隊伍中,我顯得很出挑。

我帶領大家學新歌,在中原大學「百萬雄師下江南」的渡江動員大會上帶領著全體文工團員一起高唱「同志們,我們打起背包……」,這就是我指揮生涯的開端。

南下到武漢後,我天天在街上敲鑼打鼓扭秧歌,宣傳黨的政策、三項紀律和八項注意。我還吹大號、打大鼓、拉手風琴,指揮上千人的遊行隊伍唱歌,指揮中西管弦樂隊伴奏的秧歌劇……

文工團裡的大鼓手

文工團的生活是普通的、辛苦的,但它奠定了我的人生觀和文藝觀。它讓我接近群眾、深入生活,對百姓有種親切感,願意與他們交流。我很了解老百姓需要什麼,認為文藝應當是為人民服務的,這些理念對我日後從事音樂工作都有著很大的影響。

★ 你是什麼時候去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讀書的?又是什麼機緣讓你能夠向蘇聯專家杜馬舍夫(Tumashev)學習合唱指揮?跟隨杜馬舍夫學習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

☆ 1952年國家要培養一批青年幹部上大學,於是文工團要我到剛建校不久的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學習。

杜馬舍夫是文化部1954年請來的第一位蘇聯合唱指揮專家,他的任務是來北京指導當時準備參加在華沙舉行的第五屆世界青年聯歡節的中央歌舞團合唱隊。當他發現中國的音樂學院還沒有指揮專業時,就主動建議文化部辦一個合唱指揮班,由他來幫助我們培養合唱指揮人才。

我很幸運地被杜馬舍夫選中,成為班上唯一的女生,也因此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培養的第一位受過專業訓練的女性合唱指揮。

學習合唱指揮為我日後學習樂隊指揮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杜馬舍夫向我們灌輸了這樣一個理念,就是合唱是群眾性藝術,音樂應為大眾服務。

他成立這個指揮班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讓班上的每一位學生親自去組織一個合唱團,讓我們到基層去實踐指揮。當時班裡有二十多位學生,於是在1955年的夏天,北京一下湧現出二十多個合唱團,有工人合唱團、農民合唱團、大學生合唱團等等,我指揮的是北京女大學生合唱團和北京少年之家友誼合唱團。

1956年夏,鄭小瑛代表合唱指揮班向杜馬舍夫專家獻花

杜馬舍夫對我們要求很嚴格,他的指揮課程十分全面、系統,教學方法也很嚴謹、規範。他是一位非常好的音樂教育家,他指揮專業的理念對我國發展合唱事業有著根本性的指導意義。後來我們創辦中央音樂學院指揮系,基本上是按他的這個思路,所以他應該說是我們國家合唱指揮教育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 1960年,你去蘇聯莫斯科國立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留學,學習交響樂和歌劇指揮,能講講你的這段經歷嗎?

☆ 我在莫斯科國立柴科夫斯基音樂學院的指揮主課老師是俄羅斯功勳藝術家安諾索夫(Anosov)教授。

安諾索夫喜歡中國,對中國人民非常友好。在中蘇關係日益惡化的當年,指揮專業的中國留學生本來是沒有機會獲得藝術實踐的,但是1961年10月,安諾索夫竟然用他的個人影響力,給我組織了一個樂隊,讓我在莫斯科克裡姆林宮劇院舉行了我的第一場交響音樂會,這也是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二周年而舉辦的。

安諾索夫去世後,他的兒子——指揮家羅日傑斯特文斯基接任了父親的教學工作。他對中國留學生也非常友好,讓我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大廳指揮他的全蘇廣播交響樂團,演奏了應屆畢業生的作品音樂會。

鄭小瑛與俄羅斯功勳藝術家安諾索夫教授

杜馬舍夫得知我去蘇聯留學後,希望我在中國的歌劇指揮方面能夠發揮更多的作用,於是介紹了一位莫斯科國立音樂劇院的老指揮、在羅馬尼亞歌劇院執棒了三十多年的巴因(Bain)給我。

巴因對我非常好,他用自己的休息時間給我上課,而且不要任何報酬,我的歌劇指揮得益於他的教導。

那個時候中蘇關係很緊張,但他希望能為我創造一個機會,讓我回國後可以向國家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於是幫助我在莫斯科國立音樂劇院指揮一部義大利歌劇《託斯卡》的公演。巴因專門為我做了一份海報,並對我說:「你的祖國應該需要你這份優秀的成績單。」

鄭小瑛在莫斯科國立音樂劇院第一次指揮了義大利歌劇《託斯卡》

於是,1962年10月3日,我在莫斯科成功指揮了歌劇《託斯卡》的公演,也因此成為第一位登上外國歌劇院舞臺的中國指揮。

★ 如今你已年近九十歲,依然活躍在舞臺上舉辦音樂會和各類講座。你怎麼看待指揮這個職業?你認為一名女性指揮要面臨的挑戰是什麼?

對指揮的職業要求是不會有性別差異的。

我在哈佛大學講課時,美國人曾很尖銳地問我是如何戰勝那些男性站在指揮臺上的。我向他們解釋道,我們兩個國家的體制不一樣,在我成長的那個時代,我的前途是領導安排的,音樂學院的院長看到我有一定的音樂才能,也刻苦努力,能夠很好地完成工作,於是便送我去蘇聯學習。

所以,並不是我自己選擇了這個職業,而是我的領導選擇了我。

我的成長沒有任何戲劇性的個人奮鬥史,最重要的是,那個年代的中國,至少在知識分子間是沒有性別歧視的。當然,我也沒有受到性別優待,因為交響樂隊是不會天天忍受一位無能的指揮的。

人們稱「指揮是樂團的靈魂,如果靈魂完美,那麼樂團就會完美」,這句話是很有道理的,因為指揮是這個音樂集體表演的統帥。

從業務方面來說,指揮者要帶領幾十人甚至上百人進行音樂藝術的再創造,他要熟悉各個時期的文學、歷史、美學、音樂和舞蹈等知識,了解作品的藝術風格和時代特點。他要具備健康的體魄、敏銳的思維,要對音樂的節奏、音高、音色和音樂形象非常敏感,有敏銳的聽覺和一雙富於表情的眼睛,有領導集體音樂表演的心理素質,這樣才能與演奏員進行內心交流,使這支隊伍心悅誠服地跟著他來共同創造和詮釋他所理解的美好音樂,這是一個稱職的指揮一生都要追求的一個課題。

我很高興地看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青年女性投入到合唱和歌劇、交響樂指揮事業中,作為女指揮,更要培養性格魄力,克服家庭責任和生理方面的特殊困難,不能只具備超群的業務才能,還應該擁有全面的修養和足夠的領導組織能力,要對這個職業有足夠的愛,有足夠的自信和熱情,面對個別異性不信任的眼光和一些固有的社會成見時,要扛得住偏見,不要讓性別成為阻止你事業夢想的障礙。

(本篇原文刊登於《音樂愛好者》雜誌2019年12月號)

更多音樂相關

請掃描二維碼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指揮家》首曝預告 聚焦史上第一位女指揮家故事
    《指揮家》首曝預告 聚焦史上第一位女指揮家故事 ,因為熱愛音樂,在一個「只有男人才有資格當指揮家」的年代,她受盡冷眼,被歧視、被嘲笑、被拋棄、被拒絕、被侮辱,卻從不喪失夢想,憑著自己的努力和堅持,最終成為史上第一位女指揮家的故事。
  • 電影《指揮家》定檔 講述女指揮家安東尼婭‧布裡克傳奇人生
    同時情感之路卻歷盡艱辛,男主人公從質疑並阻撓逐步轉變為一路相扶,默默助其成長為全球第一位女指揮家的故事。 平民女孩打破世俗勇敢追夢 終成夢想為首位女指揮 電影《指揮家》是一部真實的女性職場奮鬥史,該片由真實人物經歷改編,講述了史上首位女指揮家安東尼婭‧布裡克的傳奇一生。
  • 勵志愛情電影《指揮家》
    影片是根據史上最偉大女指揮家安東尼婭·布⾥克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講述了在上世紀20年代男女地位不平等的背景下,熱愛音樂的女主角勇敢逐夢,邂逅愛情,最終成為女指揮家的故事。夢想與愛情狹路相逢 女指揮家面臨兩難抉擇《指揮家》講述了安東尼婭·布⾥克,一個來自底層的女性,在男性主導的音樂界歷盡坎坷,在追逐音樂夢想的道路上遇到了真愛,兩人因音樂結緣,卻也因音樂而漸行漸遠,最終安東尼婭在夢想與愛情中做出艱難抉擇
  • 女指揮家鄭小瑛 87歲登颱風採依舊
    鄭小瑛,1929年出生,6歲開始學鋼琴,20歲就讀中央音樂學院時被蘇聯合唱指揮專家杜馬舍夫選中,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女性合唱指揮家,隨後又被選派到蘇聯國立莫斯科柴科夫音樂學院進修交響樂、歌劇指揮,期間在莫斯科音樂劇院成功指揮了義大利歌劇《託斯卡》,成為第一位登上外國歌劇院指揮臺的中國指揮家。
  • 反抗性別歧視,荷蘭電影《指揮家》曝預告
    反抗性別歧視,荷蘭電影《指揮家》曝預告 時間:2021.01.08 來源:人民日報客戶端 作者:時光網Mtime 分享到:
  • 鄭小瑛:91歲仍堅持工作的中國第一位女指揮家,她用一生詮釋了什麼...
    人生如戲,每天登場一位「主角」 微信公眾號:登場 NO.21-鄭小瑛:91歲仍堅持工作的中國第一位女指揮家 中國第一位女指揮家鄭小瑛現身「一平方米」朗讀亭,91歲高齡的她依然堅持工作,當董卿問她,「這個年齡還需要工作嗎?」這位硬核奶奶霸氣回「懟」,「不工作幹什麼呢?工作就是我的生活。
  • 今日上映 | 2021年首部勵志電影《指揮家》
    《指揮家》上映時間:2021.1.22導演: 瑪利亞·彼特斯國家/地區:荷蘭主演: 克裡斯蒂亞娜 ‧德‧布奧恩 / 班傑明·溫賴特 / 斯科特·特納·菲爾德 / 塞馬斯·F·薩金特 / 安妮特·馬爾赫畢類型: 劇情 / 愛情 / 傳記預告片 由荷蘭導演瑪利亞·彼特斯執導,克裡斯蒂亞娜
  • 勵志愛情電影《指揮家》第二支預告曝光
    影片是根據史上最偉大女指揮家安東尼婭·布?克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講述了在上世紀20年代男女地位不平等的背景下,熱愛音樂的女主角勇敢逐夢,邂逅愛情,最終成為女指揮家的故事。夢想與愛情狹路相逢女指揮家面臨兩難抉擇從發布的第二支預告片可以看出,《指揮家》講述了安東尼婭·布?
  • 2021年首部勵志電影《指揮家》
    : 克裡斯蒂亞娜 ‧德‧布奧恩 / 班傑明·溫賴特 / 斯科特·特納·菲爾德 / 塞馬斯·F·薩金特 / 安妮特·馬爾赫畢類型: 劇情 / 愛情 / 傳記預告片 由荷蘭導演瑪利亞·彼特斯執導,克裡斯蒂亞娜‧德‧布奧恩、班傑明·溫賴特、斯科特·特納·菲爾德主演的勵志愛情電影《指揮家》影片國內已經定檔1月22日。
  • 電影「指揮家」定檔1月22日全國上映
    同時情感之路卻歷盡艱辛,男主人公從質疑並阻撓逐步轉變為一路相扶,默默助其成長為全球第一位女指揮家的故事。平民女孩打破世俗勇敢追夢 終成夢想為首位女指揮電影《指揮家》是一部真實的女性職場奮鬥史,該片由真實人物經歷改編,講述了史上首位女指揮家安東尼婭‧布裡克的傳奇一生。
  • 2021年首部勵志電影《指揮家》明日上映!
    》今日宣布定檔明年1月22日,該片由真實人物經歷改編,講述了史上首位女指揮家安東尼婭‧布裡克的傳奇一生。 平民女孩打破世俗勇敢追夢  終成夢想為首位女指揮  電影《指揮家》是一部真實的女性職場奮鬥史,該片由真實人物經歷改編,講述了史上首位女指揮家安東尼婭‧布裡克的傳奇一生。
  • 電影《指揮家》定檔1月22日全國上映
    同時情感之路卻歷盡艱辛,男主人公從質疑並阻撓逐步轉變為一路相扶,默默助其成長為全球第一位女指揮家的故事。音樂、夢想、愛情等多種元素交織,電影《指揮家》也被不少影迷力贊為交響樂版「愛樂之城」,該影片定於2021年1月22日在全國上映。平民女孩打破世俗勇敢追夢  終成夢想為首位女指揮  電影《指揮家》是一部真實的女性職場奮鬥史,該片由真實人物經歷改編,講述了史上首位女指揮家安東尼婭‧布裡克的傳奇一生。
  • 《指揮家》定檔1.22 見證女性愛情與夢想雙重抉擇
    同時情感之路卻歷盡艱辛,男主人公從質疑並阻撓逐步轉變為一路相扶,默默助其成長為全球第一位女指揮家的故事。而貫穿全片的古典交響樂,更為觀眾奉獻了一次大師級的視聽盛宴。音樂、夢想、愛情等多種元素交織,電影《指揮家》也被不少影迷力贊為交響樂版「愛樂之城」,目前該影片定於2021年1月22日在全國上映。
  • 強勢進擊 | 盤點20位暫露頭角的女指揮家
    好在以下20位活躍在當今古典音樂舞臺的女指揮家,用她們手中的指揮棒表明她們的藝術成就絲毫不遜色於男性。為此,我們必須向她們脫帽致敬!馬琳·阿爾索普Marin Alsop 1956-美國阿爾索普在《衛報》上那句出了名的話是:她是「榮幸地成為第一」,但「令人震驚的是在今年、在本世紀,女性依然可以收穫無數個『第一』」。▲ 蕭士塔高維奇第七交響曲(法蘭克福廣播交響樂團)美國指揮家、小提琴家馬琳·阿爾索普出生於紐約,父母都是職業音樂家,曾就讀於邁斯特中學。她一度入學耶魯大學,後來又轉入朱莉亞音樂學院,在那裡獲得小提琴學士和碩士學位。
  • 口碑電影《指揮家》預告首發 敢愛敢做燃情一生
    由史上最偉大女指揮家安東尼婭·布⾥克的真實經歷改編,看在女性地位極度受限的上世紀20年代,底層女性如何憑藉自己的努力,突破職場「天花板」……打破世俗性別偏見 2021首部口碑佳作重磅來襲從發布的第一版預告可以看出,《指揮家》這部電影講述了安東尼婭·布⾥克,一個出身微寒的女性,因為熱愛音樂,在一個「只有男人才有資格當指揮家」的年代,她受盡冷眼,被歧視、被嘲笑
  • 夢想與愛情狹路相逢 勵志愛情電影《指揮家》第二支預告曝光
    《指揮家》抉擇版海報由荷蘭名導瑪利亞·彼特斯執導,克裡斯蒂亞娜‧德‧布奧恩、班傑明·溫賴特、斯科特·特納·菲爾德主演的勵志愛情電影《指揮家》1月14日發布第二支預告片,展現了女主角的情感世界。影片是根據史上最偉大女指揮家安東尼婭·布⾥克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講述了在上世紀20年代男女地位不平等的背景下,熱愛音樂的女主角勇敢逐夢,邂逅愛情,最終成為女指揮家的故事。
  • 夢想與愛情狹路相逢勵志愛情電影《指揮家》第二支預告曝光
    由荷蘭名導瑪利亞·彼特斯執導,克裡斯蒂亞娜‧德‧布奧恩、班傑明·溫賴特、斯科特·特納·菲爾德主演的勵志愛情電影《指揮家》今日發布第二支預告片,展現了女主角的情感世界。影片是根據史上最偉大女指揮家安東尼婭·布⾥克的真實經歷改編而成,講述了在上世紀20年代男女地位不平等的背景下,熱愛音樂的女主角勇敢逐夢,邂逅愛情,最終成為女指揮家的故事。
  • 勵志愛情電影《指揮家》定檔1月22日全國上映
    電影《指揮家》是一部真實的女性職場奮鬥史,該片由真實人物經歷改編,講述了史上首位女指揮家安東尼婭‧布裡克的傳奇一生。影片中出生於貧寒家庭的女孩安東尼婭‧布裡克是一位普通的音樂廳服務員,但她卻有著不普通的夢想,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可以成為交響樂團的指揮家,但在女性社會地位極度受限的上世紀20年代這無異於「天方夜譚」。 追夢途中,在上世紀以男性為主導的音樂世界中歷盡荊棘和冷眼,她卻永不言棄。雖然最終因為社會大環境阻力,與同時期男指揮家的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
  • 從清潔工養女到全球第一個女指揮家,她曾為了夢想放棄嫁入豪門
    這對於很多人來說一點都不稀奇,因為直到1930年代,世界上才出現了第一位女指揮家安東尼婭·布裡克。然而有一次她在跟隨戈德史密德參加的一個音樂家聚會上,又碰到了指揮家門格爾堡,並在他的詢問下說出了自己的夢想是成為一個指揮家,在座的人全都哈哈大笑,因為在他們的眼裡女人是不可能成為指揮家的。就連門格爾堡都說自己從沒見過女指揮家。
  • 交響樂版「愛樂之城」 電影《指揮家》定檔1月22日全國上映
    同時情感之路卻歷盡艱辛,男主人公從質疑並阻撓逐步轉變為一路相扶,默默助其成長為全球第一位女指揮家的故事。而貫穿全片的古典交響樂,更為觀眾奉獻了一次大師級的視聽盛宴。音樂、夢想、愛情等多種元素交織,電影《指揮家》也被不少影迷力贊為交響樂版「愛樂之城」,目前該影片定於2021年1月22日在全國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