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今天晚上22時30分左右,象限儀流星雨將上演一場天空秀!屆時,每小時天頂流量將會達到100顆以上。
象限儀流星雨與英仙座流星雨、雙子座流星雨被稱為北半球三大流星雨。每年1月3日至4日,象限儀流星雨都會如期而至。據天文預報顯示,今年的流星雨將在1月3日22時30分左右達到高峰,ZHR(極大時假設輻射點位於天頂的每小時流量)約為110顆。
據天文學家介紹,象限儀流星雨的輻射點位於牧夫座、天龍座和武仙座的交界處,天亮前才會升得足夠高,比較適於後半夜觀測。而且,流星雨極大期持續的時間很短,最長不超過幾個小時,之前和之後流量都較小;有時候甚至其極大期還會出現在白天。因此,北方不太容易觀察到。
1月3日為農曆二十,我國東部大部分地區,月亮會在流星雨極大期時、也就是22點後升起,這對人們觀看會帶來一定影響。
象限儀座由法國天文學家拉郎德於1795年創立,不過,未被現代天文學承認。1922年,國際天文聯合會在規範星座時,把象限儀座和其他一些星座從星空中拿下,從而確定了今天國際上通行的88個星座。然而,象限儀座這個名字卻通過其著名的流星雨保留了下來。
其實。中國古人早就觀察到了流星雨這一天象,而且訴諸於文字。《左傳》:「魯莊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夜中星隕如雨。」魯莊公七年是公元前687年,這是世界上天琴座流星雨的最早記錄。
據悉,中國古代關於流星雨的記錄,大約有180次之多。國人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其中就有多處提及。諸葛亮在荊州夜觀天象,見有將星隕落,心裡不僅大驚:龐統去矣!果不其然,龐統隕命落鳳坡。《諸葛亮集.上先帝書》有云:「亮夜算太乙數,今年歲次癸(亥)(巳),罡星在西方;又觀乾象,太白臨於雒城之分,主於將帥,多兇少吉。」而通曉易經的司馬懿見有星星自東北方流於西南方墜於蜀營內,一樣嘆曰:「孔明死矣!」
古人認為,天上星星與地上的人互相對應。如果與其相對應的星星墜落,那麼代表某人陽壽將至。
無獨有偶,西方民間亦有此說。一顆星星墜落了,就必須有一份靈魂補上去。人死了,靈魂就升天。佔星術至今經久不衰。
2001年澳大利亞烏魯魯上空獅子座流星暴(圖片源自網絡)
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公元1442年)的北京古觀象臺,至今保存完好。而在洛陽、鹹陽等地,考古發現有古人觀察天象的遺址。起源於夏朝時的農曆,就是古人觀察天象的偉大結晶。一部易經,更是通曉天地、了透古今。
而歐洲直到1803年以後,人們才認識到隕石是流星體墜落到地面的殘留部分。
所謂流星,就是宇宙中被稱為流星體的碎片,在平行的軌道上運行時以極高速度投射進入地球大氣層的流束。而流星雨,就是在夜空中有許多的流星從天空中一個所謂的輻射點發射出來的天文現象。
大部分的流星體都比沙礫還要小,因此幾乎所有的流星體還未到達地球之前都會在大氣層銷毀;而撞擊到地球表面的碎片,則稱之為隕石。
根據天文學知識,我們今天肉眼所看到的星星,都是幾十甚至幾萬光年前發出的光。因此,當你抬頭仰望星空時,並非你所「看見」的那樣,「星星剛剛升起」。
1993年仲春的某一天深夜,當我和衣躺在塔克拉瑪幹大沙漠腹地的羽絨睡袋裡時,才猛然發現,天空中竟然有那麼多的星星!而且那些星星離我那麼近、那麼清晰,仿佛觸手可及!布滿繁星的天空,如同一口巨大的倒扣著的鍋蓋,深邃無邊!「天似穹廬,籠蓋四野」。一千多年前的草原遊牧民族,面對著浩瀚而又神秘的宇宙,只能發出一聲聲由衷的讚嘆和吟唱。黑暗中的沙漠,死一般沉寂、肅穆,只有風的嗚咽在耳邊迴蕩......
今夜,我能在能見度並不良好的首都,看見這場流星雨嗎?
罷筆,趕快跑出去,仰望星空!
歡迎轉載,謝謝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