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常所說的「命運」,到底指什麼?
拆字來看,「命運」由「命」和「運」組成。所謂「命」,指的是一個人出生時間導致的先天格局,是一項基礎設施。所謂「運」,則是這個人在後天發展中,所遇到的大運、流年、流月、流日、流時,與他先天格局之間所產生的「物理化學反應」。
從八字的視角,「命」由年、月、日、時組成,即「四柱」。東方命學以天幹地支為周期,四柱皆以「甲子」至「癸亥」來標註和計算。「運」的部分也是類似。
但經常有人拿八字命理與西洋佔星術比較,提出:後者排星盤都是精確到分鐘,而前者一個時辰跨度為 2 小時,是否西洋佔星術更加精確呢?
這裡要注意:東方的計時法,並非只到「時辰」。如果願意,事實上可以在「時辰」之下,繼續細分為「刻」、「分」、「秒」(此處分、秒之計算法與常規不同),也就是說理論上,四柱是可以擴展到五柱、六柱、七柱,八字也可以擴展到十字、十二字、十四字……達到不輸給西洋星盤的精確度。但為什麼歷代先賢們,只願意計算到「時辰」為止?這就引出了下面的話題:東、西方對命學的解析技術,在方法論上有根本性的區別!
東、西方的命學,都並非當地原產,而是都根源於蘇美爾或巴比倫時期的上古佔星術。郭沫若曾寫過《釋幹支》的論文,從甲骨文研究角度考證「十二地支」是源自古巴比倫文明。這一種上古的佔星術,西傳至希臘等地,演變成今天的西洋「星盤法」;東傳至印度、中國,再演變成今天的東方「命理學」。
對於西方來說,他們深受邏輯學影響,率先開發出機械文明,天文觀測等工具走在前列,也因此他們的重點會放在力求精確的「星盤法」。中國則是深受陰陽五行等古典哲學薰陶,更側重寫意、抽象,且儒家社會有自己的一套倫理法則,提倡「命理學」,並最終超越了所謂星盤的概念,僅用天幹地支這一套計量時間的抽象符號,就可以用「數學公式」推演出一個人的運程。
從「文明」的角度,這也是「拉丁語系」文明與「象形漢字」文明之間思考方式的區別。
西方的「星盤法」,是基於天體運動測量的歸納法,強調精確的「數據」;東方的「命理學」,則是基於理化公式般的計算演繹,側重優雅的「數學」。這就像「實驗物理學」與「理論物理學」的區別:前者是基於大量的觀測、實驗,後者則是如霍金教授一般進行抽象的思考、論證。兩種方法都可以研究宇宙黑洞,最後殊途同歸。
這也是為什麼,東方的「八字命理學」即便只精確到時辰,也可以斷出非常精微的層次,在實踐中絲毫不輸給西洋的星盤法。這也是為什麼,東方的命理往往是「算」出來的,而不是「觀」出來的。「算命」,其實真的是一個東方獨有的概念。
當然,東方的玄學也並非僅有「八字」一個流派。其餘較常見的有:紫微鬥數、奇門遁甲、七政四餘……都多少帶有一點「星盤」的痕跡,尤其「七政四餘」更是高度接近西洋的星盤法。但因為東方的天文觀測技術後來沒有跟上,導致「星盤法」漸漸被邊緣化。只有「八字」(子平術)是徹底拋棄了星盤,完全是陰陽五行的抽象推理,以至於熟練者直接心算就可以快速得出結果——而一切「星盤法」是離不開圖紙的。這一種簡便性,受到唐宋以降的士大夫階級之推崇,並最終在以儒家為根基的民俗文化中佔據了主流,得到最廣泛的傳播——就跟武術界,以簡單入門著稱的「詠春拳」(葉問)之發揚光大類似。
八字命理、星盤法,雖然方法論有所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研究人與事物的「時間周期」。地球有晝夜四季、人類有生老病死,萬事萬物都有其特定的周期變化。佛家講「成住壞空」也是一種周期式的觀點。但事物的發展極其複雜,並非靠任何的直觀工具能夠觀測。那麼古人在上千年的積累中,就以「星辰」作為刻度尺,來標定各種事物、特徵的時間周期,甚至——如果天上找不到對應的星辰,也會發明一些「虛星」來對應。這些工具和技術,在西方與天文觀測結合,就變成今天細緻到三百六十度的「星盤法」,在東方與儒家社會及陰陽五行哲學相結合,就變成大道至簡、甚至無招勝有招的八字「命理學」。
兩種方法論,各有千秋。也許在可見的未來,東、西方的理論與實踐能達到世紀性的「握手」,並在人工智慧等現代科技的支持下,最終形成合流。
期待那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