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當達斯汀·霍夫曼正在拍攝那部後來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影片並且幫助霍夫曼拿到了人生第一個奧斯卡影帝的《克萊默夫婦》時,在這部電影裡又當爹又當媽的霍夫曼有了自己在一部電影裡既扮演男人又扮演女人的念頭。3年後,這個荒唐的念頭卻成為了現實,於是有了日後被奉為喜劇經典的《窈窕淑男》。
麥可(達斯汀·霍夫曼飾)是個演技不俗但無甚名氣的演員,只能混跡在一些肥皂劇中。他的經紀人甚至給他下了定論——無論在紐約還是好萊塢,都沒有人會想要僱傭他。
一氣之下,麥可將自己打扮成了一個女人,化名多蘿西,不料卻意外地得到了之前苦苦追求而不得的一個電視劇角色。結果,這個角色大獲成功,引起如潮好評,多蘿西甚至收到源源不斷的男人的求愛。
但他自己卻暗自愛上了劇中的女主演朱莉,又不能告訴對方自己的真實性別(那樣一來成功的女演員多蘿西可能一瞬間就變回失敗的男演員麥可了)。電視劇的熱播讓多蘿西越來越受歡迎,但與之相伴的困擾也隨之而來。不但有好色的男演員想要非禮自己,更令他尷尬的是朱莉的父親竟然也對她示愛。
為了讓自己從這種種誤會和尷尬中解脫出來,麥可終於下定決心重新做回男人。在一次直播中,他將自己的男人身份大白於天下。但他等來的,卻不是朱莉的愛情,而是意料之中的失業。
《窈窕淑男》的大多數喜劇效果都是由性別上的錯認所引發。藉助這一輕鬆的形式,影片其實嚴肅地探討了性別歧視的主題。在人們的印象中,女性往往是在職場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被歧視者(直到現在,這一問題依然在全世界的企業和機構裡或多或少存在),她們被認為敏感、脆弱、抗壓能力低下,因此難以勝任關鍵性質的崗位和領導崗位。
《窈窕淑男》首先在這一點上予以了徹底的顛覆,麥可作為一個男人得不到任何工作機會,但轉身變作一個女人後卻成為了不斷登上雜誌封面的成功人物。這一尷尬的事實多少證明,女性在社會當中依然有著不可替代的一面。
但是,影片更多細節所表現出的,依然是女性在職場遭受歧視的一面:她們在電視劇中總是被塑造得柔弱、溫順,而且諷刺的是這部電視劇的主題正是「權力使女性男性化」;在工作中,女性也極易遭到男同事的騷擾甚至猥褻,部分像導演這樣手中握有權力的,還可以利用自己的職務之便約會甚至調戲她們。
男性的形象與女性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佔據著優越的職位,有著更高的社會地位和更加強勢的心態,總是習慣性地將女性看作他們的附屬。朱莉的父親就是其中之典型,他秉持著傳統的男女等級觀念,認為女人根本就不能做男人的事情。
本片通過麥可的男扮女裝這一行為,嘲諷了社會中的男權主義。與此同時,還拿肥皂劇和紐約電視綜藝節目肆意地開涮了一把。
達斯汀·霍夫曼在片中展現的演技令人拍案叫絕:多蘿西叫計程車時先女後男的嗓音,第一次試鏡時最初無意識的一聲低音(如何模仿女性發音是霍夫曼在拍片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為此他還特意向演技精湛的梅麗爾·斯特裡普尋求了指導和幫助),工作時想方設法避開好色男同事的親吻,以及幫助朱莉帶孩子時的手忙腳亂等等細節,生動地展現了一個男扮女裝者的尷尬與滑稽。
而那段「珊蒂以為我是男同性戀,朱莉以為我是女同性戀,朱莉她老爸向我求婚,男同事還試圖強暴我....」的對白,猶如連珠炮般發出的繞口令,更是讓人忍不住捧腹大笑。霍夫曼再度拿到了奧斯卡影帝的提名,但有人戲稱他更應該去競爭影后。
《窈窕淑男》是在《熱情似火》之後以男扮女裝為噱頭最優秀的喜劇片,毫無疑問本片導演西德尼·波拉克從比利·懷爾德那裡偷師不少。從某種角度看,《窈窕淑男》有點像是《熱情似火》和《桃色公寓》的結合體。
巧合的是,在2000年AFI選出的百大喜劇電影中,《窈窕淑男》也緊隨《熱情似火》之後,高居第二。正如《熱情似火》的最後一句臺詞「沒有人是完美的」一樣,不完美的麥可最終坦誠地做回了真實的自己。他或許難免「傷害」了那些愛慕自己的男人,但最終卻贏得了朱莉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