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上市5個月後,《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得到了首批獎項認可。系列中的《鄉村教師》在9月27日於廣州舉辦的17屆中國動漫金龍獎上,囊獲了包括最佳劇情漫畫獎在內的三項大獎,張曉雨作為該系列已上市的第一季四部作品中唯一一位中國創作者獲得了畫技大獎肯定。
《鄉村教師》在17屆金龍獎獲三項大獎 圖片:來源於網絡
該系列由對劉慈欣十四部中短篇小說和一部長篇小說的漫畫改編構成,項目啟動於2017年,耗資千萬,行至今日剛過三年,未來大約還需一年半,才能陸續完結全部作品的創作。
將國內外二十多位藝術家聚集在一起,用四年半時間去打造「劉慈欣」——這個國內可以說尚無他者匹敵的頭部科幻品牌的漫畫,是一場漫長而艱苦的旅程。以國內這個越發求快的漫畫行業現狀來看,這甚至不符合市場規律。
《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宣傳推廣圖 圖片:來源於網絡
該系列出品人李贇在發刊語中說:「我想從我做起,來逐步改變我們(國)的原創漫畫與世界水平差距過大的尷尬局面。」作為一個剛剛進入漫畫行業三年的出品人,李贇在接受全現在採訪時並不避諱自己「新手」的身份。
國內原創漫畫的整體情況究竟如何?世界水平的標準線又在哪?業內資深人士不敢輕易觸及的問題,李贇碰了,並嘗試用自己的一套認知構架來建構作品。
文化輸出視角下的漫畫創作
李贇的履歷決定了他看待漫畫的特殊視角。在進入漫畫行業之前,他從事的是中國文學作品的海外譯介工作。
「2012年7月,我當時還在一家國有公司的時候,選中了劉慈欣的《三體》三部曲,並且在《科幻世界雜誌》的撮合下,籤訂了版權協議。」也就是在那時,李贇結識了劉慈欣。之後的工作中,他的工作重心逐步轉向了劉慈欣中短篇作品的海外譯介上。
在此過程中,李贇注意到了漫畫這種表現形式。視覺化內容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較之於文字有其自身的優勢,並且,中短篇作品的內容量也適合做成單冊漫畫傳播。以《鄉村教師》為例,2.2萬字的文字量,最終被轉化為94頁漫畫,在項目成本和開發周期上都更加可控。
李贇喜歡用「能量」一詞概括他的發現,他說:「漫畫相對於文學有更大更廣泛的市場,把文字轉化為可視化內容之後,它會帶來更多推動文化內容更廣泛傳播的能量。」
之後,在前合伙人王寧的引薦下,李贇找到了後來成為這套系列漫畫主編的法國人科琳娜.蓓爾特蘭德。兩人共同搭建起了一個來自中國、法國、西班牙、比利時、義大利、阿根廷、巴西、烏拉圭、波赫、塞維亞和美國的多國團隊。
系列漫畫的畫面標準從一開始就定位為「國際」。從最終呈現上看,似乎這個「國際」指向的更多是歐洲藝術漫畫風格。寫實是基調,在李贇看來,寫實風格在國際市場上更具普適性也更適合科幻內容的呈現。
《流浪地球》作品內頁 圖片:來源於網絡
「如果我們能在國內很容易找到一大批高水平的,國際一流水準的漫畫藝術家,我們怎會不去找——找不到那麼多人。」李贇說,「中國的漫畫產業的創作能力是全行業的一個問題,這也是為什麼劉慈欣漫畫要找那麼多位外國的漫畫家來加入創作團隊的原因。」
《流浪地球》的繪製者史蒂芬諾.拉弗雷,獲得過義大利漫畫獎項卡洛.波斯卡亞獎,來自中國的作者張曉雨獲得過第38屆法國尚貝利國際漫畫節「金象獎」,首批作品簡介中,兩位作者也被作為品宣標杆。此外,李贇表示他們挑選的作者還必須已經進入創作成熟期,出版過5部以上成熟的漫畫作品也是硬性要求。如此篩選下來,系列作品中最年輕的作者也已是1984年生人,最年長的則有69歲。
《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部分創作成員照片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全球化創作服務的是作品國際化的出版定位。「線下出版確實更可以帶給我們穩定可期的收益」,李贇說。系列作品已經和德國、法國、美國三家知名的出版商籤訂了授權協議,2021年,法文版、德文版、英文版將會推出,另外系列作品的西班牙文版,UK英文版也在洽談,不出意外將在2021年第一季度陸續落地。
「如果情況正常的話,在明年年底前,我們極可能看到劉慈欣刻畫漫畫系列作品以至少5-6個語種,在全球10個以上的國家出版,在20-30個國家發行。」李贇表示。
上市五個月後的國內市場反饋
國際市場輝煌的未來願景暫且一放,直至本文成稿,國內市場依然是該系列作品的主陣地。
上市5個月,作品的銷售渠道可以分為線下線上兩塊,合作方分別為線下的中信出版集團和線上漫畫平臺「波動」。在京東商城上,已可用123.9元,4.9折的價格購入該系列原價253.8元的第一季全4本作品。它們分別為《流浪地球》、《鄉村教師》、《夢之海》、《圓圓的肥皂泡》。
作品質量是讀者最關心的,而漫畫畫面是質量的直觀呈現。目前看來,對畫面質量,讀者間是存在爭議的。《流浪地球》和《鄉村教師》較符合大眾審美,漫畫家史蒂芬諾.拉弗雷為《流浪星球》繪製的摺疊內插展開後,有接近4張豎排A4紙大小的畫幅,用來展現作品中的地球推進器群落,可謂壯觀。張曉雨繪製的《鄉村教師》筆法細膩,並且作為編繪,張曉雨在改編過程中配合漫畫的敘事特點調整了原著部分情節的呈現結構,成為加分項。
《流浪地球》內插 圖片:由作者拍攝
爭議較多集中在《圓圓的泡泡》和《夢之海》兩部作品。不同於《流浪地球》對中國人的呈現還基本符合國內審美,《圓圓的泡泡》中的中國人形象帶有顯著的西方刻板印象——眯眯眼,厚嘴唇。知乎上甚至有網友直接將這種畫風稱為帶有歧視的「『黃禍』畫風」。且不說是否涉及醜化國人,從審美上,這種風格顯然很難討好國內受眾。
《圓圓的泡泡》中的中國人物形象 圖片:來源於網絡
《夢之海》的爭議則在於作品風格過於個人化。出品人李贇在採訪中表示系列作品的畫面基調是寫實,但《夢之海》的面面離大眾意義上的寫實相去甚遠。看著加拿大漫畫家尼古拉.瓦萊繪製的更符合大眾審美的封面再打開內頁,產生落差在所難免。
《夢之海》的畫面風格 圖片:來源於網絡
比起評價,有多少讀者真的為作品買單或許是出版方更關心的。
李贇稱,目前的線下實體書籍印量已達11-12萬冊,但銷量暫無統計。於是,作品的線上閱讀量成為了可查的最直觀數據。在「波動星球」線上漫畫平臺中,目前作品更新至42話,除《夢之海》以外的第一季三部作品已經全部更新完結。相應的作品數據為1407.3萬的人氣和13萬多的收藏。較之於該平臺上頭部作品動輒上億的人氣還是顯得有些寒酸。
針對線上平臺的另一個隱憂在於,它對線下實體銷售的影響存在不確定性。雖然李贇在接受採訪時表示線上線下都是變現渠道,但筆者注意到「波動星球」經常會有限免活動:新用戶有七天的限免,今年10.1假期期間又會有長達8天的限免。直至發稿,筆者在「波動星球」平臺上閱讀完《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已經更新的全部內容,並未被要求支付任何費用。
別讓「大劉」成為一個符號
2020年,劉慈欣作品的紙質畫面呈現,並不止於《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這一個成果。2020年7月,山東文藝出版社也出版了一套劉慈欣科幻繪本,其中包括《鏡子》、《流浪地球》,而再之前,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於2019年也出版有《鄉村教師》的繪本。
《流浪地球》的繪本封面 圖片:來源於網絡
作為作品細分,漫畫和繪本屬於不同品類,因此在對作品延伸開發時,兩者可以分別授權。現在劉慈欣已經變成了一個IP,大家炒作的更多是IP的商業價值,版權販賣出去後開發方在質量把控上不盡相同。
《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的創作者是相對幸運的。以《鄉村教師》為例,94頁的內容張曉雨創作了14個月,且上色部分由其他藝術家完成。李贇認為,一個較長的創作期是作品質量的保證。他舉了合作的歐洲漫畫家的例子:一般歐洲漫畫家的創作速度是兩周2-3頁的畫稿,快的話也就4頁,加上他們每年都會有固定的休假,實際一年用在創作的時間可能也就9個月。
曾經出現過一位芬蘭漫畫家一直沒有按照編輯的要求提供分鏡草稿,結果一次性提交了60-70頁的成稿。經過編輯審核,認定這些成稿達不到項目設定的出版標準,雖然當時已支付給這名漫畫家幾萬歐元的預付款,但從作品的品質出發,李贇還是選擇終止了和他的合作。
而國內的另一些開發團隊既沒有給創作者這樣長的創作周期,對質量也缺乏追求。全現在採訪到了劉慈欣科幻繪本中的其中一位作者。他表示,他接到的繪本製作期限非常趕,平均下來每張跨頁插畫(上色成稿)只有2-3天的工期。加上科幻作品本身存在的難度,光查資料就要消耗不少時間,如此短的創作周期對於作品的質量勢必造成折損。當被問及為什麼要這麼趕時,該名創作者說「合同上的創作期限就這麼短」,又問及他對所創作的繪本中哪幅畫面最為滿意,這名創作者直言:「都不滿意」。
這名創作者還表示,除了給系列作品題詞以及在作品上市後微博配合轉發宣傳外,在創作過程中他並沒有感到劉慈欣對於作品的參與,「『大劉』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符號。」
構建一個更良性的國內漫畫市場?
針對《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目前在線上平臺並不突出的數據,李贇其實是有看法的。
平臺通過大數據判斷讀者的喜好,決定作品的曝光率和推廣資源,而曝光度和推廣又會直接影響作品被讀者打開閱讀的機率。在他看來,「這個大數據特別坑人。」
「這個大數據是基於一個不全面的信息反饋,首先對於平臺來說,他的內容種類是很有限的,如果我們今天看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很多漫畫作品的品類在國內是缺失的。你缺的這些內容是讀者不想看嗎?不是,而是你沒提供。如果你提供了,那麼基於那樣的一個大數據才可能得出一個結論:讀者需要的是什麼作品。「李贇說,如果平臺提供的都集中在霸總、玄幻、校園甜愛,那讀者也就只能選擇這樣的內容。
全現在此前採訪了一位資深編輯,她負責對接給平臺提供漫畫內容超過4年,她認為,「現在平臺對於作品的需求其實是在抑制作者的創作欲望」。原因很簡單,平臺在尋找新作品時不想冒險和花費力氣,因此會復刻一些平臺上流量好的爆款作品,或者在內容上滿足讀者更基底的生理需求。創作者想要在平臺上刊發自己的作品,自覺不自覺的都會受到這種流水線標準的影響。「這是在抹殺作者的創造力,把作者變成了整個生產線上的一顆螺絲。」這位資深編輯如此說道。
李贇在採訪中也提到,除了同時負責編繪的作者外,《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選擇的劇本改編作者全部來自於國外。原因是試過不少國內的編劇,發現都達不到要求。雖然在國內找不到足夠多的優秀創作者的說法和風格選定有關,但缺乏有自己風格和表達的可以成為藝術家的漫畫製作者的情況或許真實存在。
李贇在採訪中表示即使是國際知名漫畫家改編起來也會有難度的《三體》,其實已經在國內由「幻創未來」改編並登上騰訊漫畫平臺,人氣1億,但同樣遜色於很多霸道總裁和玄幻類作品,且從內容上是標準的工作室流水線式創作,缺乏獨特性,如果沒有劉慈欣的大名坐鎮,估計早就被其他作品所淹沒。
雖然《劉慈欣科幻漫畫系列》的市場前景仍不明朗,但毋庸置疑,這套作品將許多劉慈欣科幻作品愛好者在腦中幻想過的畫面淋漓盡致地呈現在了紙上。中國科幻漫畫邁出的這一步拿得出手。
《圓圓的泡泡》作品內插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