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有一條活久見的新聞要跟各位分享一下。
傳聞,華納影業計劃打造真人版CG動畫電影《貓和老鼠》,《神奇四俠》導演蒂姆·斯託瑞有望執導。
當然,影視圈的新聞,不能盡信,也許它是個煙霧彈,虛晃一槍,或者是會成真,但是計劃可能安排在好幾年後了……
儘管如此,傻七我是既期待又有點拒絕。
期待,是因為童年回憶再現。
拒絕,是擔心毀掉經典。
就著新聞傻七和同事聊了起來,發現了幾個問題。
很嚴重。很嚴肅。
……
相信你被我問懵逼了。
我們對《貓和老鼠》了解太少了!
所以我覺得,今天有必要跟大家說一說這部地球真·神劇。
貓和老鼠
豆瓣評分9.6,不負眾望。
但仍然有0.1%的人,打出了1星,讓真情實感的豆友頗為不解。
某種意義上,奧斯卡是各類影片最高的榮譽殿堂,雖然偶爾有時被人認為有失公允,但不可否認,入圍最終角逐的影片,都是本年度的佳片。
《貓和老鼠》,先後6次被提名,7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貓和老鼠》獲獎情況
6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提名:
1940:Puss Gets the Boot(被解僱的貓)
1941:The Night Before Christmas(甜蜜的家)
1947:Dr. Jekyll and Mr. Mouse(傑基爾博士和公老鼠)
1949:Hatch Up Your Troubles(麻煩的誕生)
1950:Jerry's Cousin(傑瑞的遠親)
1954:Touché, Pussy Cat!(驚訝的貓咪)
7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
1943:The Yankee Doodle Mouse(揚基都德鼠)
1944:Mouse Trouble(老鼠的麻煩)
1945:Quiet Please!(請安靜)
1946:The Cat Concerto(貓的協奏曲)
1948:The Little Orphan(小孤兒)
1952:The Two Mouseketeers(老鼠雙劍客)
1953:Johann Mouse(老鼠約翰)
這個記錄,放眼世界,放眼歷史,我就想問一句:還有誰?
《貓和老鼠》最初的創作公司,是拍攝了《亂世佳人》,創造了007系列的好萊塢八大影業公司之一——米高梅,它經典的獅吼片頭,相信每個人都很熟悉。
但大浪淘沙,很不幸,它竟然在2010年一度申請破產保護。
斯坦·李老爺子被稱為漫威之父的話,導演約瑟夫·巴伯拉和編劇威廉·漢納,就能算是《貓和老鼠》的親父母了。
(誰是編劇誰是導演小編不去考證了,就是這兩位可愛的老爺爺)
兩人採用了「貓」和「老鼠」的原型,1940年,創造出了這部動畫片的第一集《貓得到靴子(Puss Gets the Boot)》,9分鐘,畫風也有明顯差異:
貓的原型是只英短,起初叫「賈斯珀」,還沒學會兩隻腳走路,老鼠叫「金克斯」——《 Jasper and Jinx 》。
片方覺得這兩個名字繞口,後來將兩位主角的名字改成了眾所周知的「湯姆(Tom)」和「傑瑞(Jerry)」,這個詞組是19世紀倫敦年輕人經常使用的俚語,意思為「吃喝玩樂的浪子」。
然後,一段傳奇由此開始。
第一批看《貓和老鼠》的觀眾,已經89歲的高齡
縱觀《貓和老鼠》的成長,即便是如此成功的動畫,也不是順風順水的。
1957年,米高梅解散了動畫部。失業的編劇威廉、導演約瑟夫兩人把《貓和老鼠》的劇集搬上了電視。
3年後,米高梅意識到《貓和老鼠》的價值,重啟。
製作外包給了捷克的團隊,參與製作了大力水手的吉恩·戴奇 (Gene Deitch)做導演。
這一版本的《貓和老鼠》整體氣氛陰冷詭異,但商業上十分成功,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動畫短片系列。
播出了13集之後 ,米高梅決定和捷克團隊解約。(怕不是個多動症?)
1963年,美高梅找來世界著名的動畫師查克·瓊斯(Chuck Jones)第二次重啟《貓和老鼠》。
查克·瓊斯曾經為華納兄弟創造了許多不朽的形象,比如兔八哥和達菲鴨。
查克·瓊斯重新設計了兩位主人公的形象——他給了湯姆一個更粗更大的眉毛以顯示它的兇樣,傑瑞的眼睛增大了20%,擁有了更大更挺的耳朵。
米高梅標誌性的開頭「獅子吼」被改成了「湯姆叫」。
1963-1967年,4年間,34集貓鼠短劇,這個效率超過了老版的大部分時段。
這期間的故事多數發生在室外,完全沒有對白、獨白及旁白,有很先進的時代科技元素,動作和表情誇張且豐富。
《貓和老鼠》為他贏得了3座奧斯卡獎,1996年更因此獲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
不過,米高梅還是在1967年徹底關閉動畫部,《貓和老鼠》的短劇時代告一段落。(我就說,它是個多動症)
1975年,威廉和約瑟夫決定再次創作這一對銀幕最佳搭檔。於是,他們開始為電視臺《星期六晨間卡通》製作《貓和老鼠》。
為了成功播出,威廉和約瑟夫減少了貓鼠的敵對現象。
後來飛美遜工作室在1980年重啟了製作(1980-1982),這個版本不僅畫風鬼畜,劇情無聊,也沒了以前的笑點,是所有版本中最冷門的。
隨後,1992版,傑瑞和湯姆變小,更萌。
但傻七表示,對不起,我沒看過。
1992年10月,華納兄弟得到版權後開始製作《貓和老鼠》電影版,從此以後,貓和老鼠的電影不間斷的更新,但輝煌不再。
2005年起,華納陸續製作一些小短片,受到明顯好評,2006年開始製作3-5分鐘不等的《貓和老鼠傳奇》,每3個短片一集,傑瑞也首次有了聲音,總體反響不錯。
這一版本在中國頗為流行,被改編成多種方言版本,以四川話版最受歡迎。
2014年,《貓和老鼠》(依舊華納)以74歲高齡再度出現於動畫界,但是再也沒有出現什麼壯舉,或許是高科技時代的附屬產物吧,新版本的畫風甚至不如老版,節奏感全無。
雖說科技進步,版本更迭,但是老一輩們將這部動畫的起點設得高聳入雲,珠玉在前,後期作品無論畫質提高多少,在此前大如黑洞的腦洞面前,還是頗為遜色。
更甚者,畫質都變得越發「低級」。
以前動畫製作所要花費的時間、精力都遠遠超過技術先進的現在。
早期《貓和老鼠》的製作團隊達到過150人的規模,最長的製作周期一集達到了18個月的長度,即使是難度較低的集數也需要花費2到3個月時間製作。
製作時一般會先有一個故事版,描述清楚劇情和場景。
然後動畫師們平均一部動畫需要畫15000張畫把畫面連貫起來,然後再上色。
動畫師正在用自己的表情來作為一個角色表情的參考(動畫師:Irv Spence)
有專門的音效部門,提供可能用到的音效(火車的轟隆聲、蜂鳴、斷裂的樹木等)。儘管如此,有時音效師還是會親自上陣配出音效。
之後還有各種細節的檢查和調整,工程十分巨大。
用心,經典的影片有很多,不過經典並不一定耐看。
作為百看不厭的代表,《貓和老鼠》是怎麼做到的?
弱化情節+笑料分散。
和其他動畫不同,《貓和老鼠》情節本身並不好笑,故事的過程卻笑料迭出。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正是因為前輩們的用心,才使我們這幾輩人的童年,留下了無可取代的回憶。
那麼,《貓和老鼠》總共多少集呢?
豆瓣顯示,164集。
愛奇藝顯示,185集。
後期版本不同,難以追證。
但愛奇藝第185集——《貓和美鼠魚》,傻七我鑑定了,是原來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有一說,在1956年發布的《Blue Cat Blues》這一集可以算作劇終:
Tom 為它的心上貓送上香水,鑽戒,甚至傾家蕩產買豪車,但還是遭到了金錢世界無情的碾壓。
他變得意志消沉,終日酗酒,最後他走到了鐵軌上。
故事的結尾是小 Jerry 陪 Tom 一起臥軌了。
對不起,我不信。
臥軌歸臥軌,死是不可能死的。
寧願將來它們給我送終,我也不願給它們送終。
《貓和老鼠》裡,除了搞笑,也有一些很玩味的細節,頗具成人屬性。
《貓和老鼠》中的兩隻鞋太太,一直是個神秘的存在,沒人知道她的真實面目。
不過,高手在民間,還是有心細的網友,截到了這張圖,算是破了個大案:
動畫中,兩隻鞋太太這個人物的處理方式被搬進過某藝術展:
一個從地板到天花板的龐大身軀做出俯視的姿態,和動畫片中的如出一轍,策展人想要藉此表達強大權利無處不在的監視——老大哥在盯著你。
甚至有一集,體現了智能機器對「創造者」的反噬,也是細思極恐,頗為超前。
無論怎樣,這麼多年過去了,從劇情
延伸到表情包
到彈幕
到人物模仿
它帶給我們的歡樂只增不減。
它的大腦洞和獨特的風格,也影響了後邊一代又一代的動畫。
忍者跑?對不起,是Tom跑
有人說,Tom是一隻除了不會捉老鼠,無所不能的貓。
如今成年,回頭細想,竟從這視如寇讎的一對,看出友(基)情來。
它們總是互相捉弄,而從來沒有想要真的弄死對方。
正是因為Jerry的存在,Tom才有存在的價值——讓女主人把它留在屋內。
Jerry快凍死的時候Tom在屋裡坐立不安會去救他;
Tom被其他貓欺負的時候Jerry也會替他出氣;
Tom被趕出家門的時候,Jerry也是想方設法地幫Tom回來……
如 紀曉嵐&和珅
想想這不就是身邊最好的朋友麼?你和他怎麼打怎麼鬧,第二天都能和好。
但是別人欺負你,他會幫你出氣。
影射社會,隨處可見的細節,毫無違和感的古典音樂,《貓和老鼠》不僅是一部難以超越的動畫,更是幾代人的回憶。
這是一部沒有時代感的影片,不管你何時看,都不會覺得過時。
每次看的時候,都會心一笑,這就是《貓和老鼠》的魅力所在。
我想,當我們老了,可能兒女對我們的話題、興趣、鍾愛,因為代溝的存在而不感興趣,或許那時,我還可以拿出一套《貓和老鼠》,來和他們一起捧腹大笑吧。
謝謝。
*本文作者:傻七
< END >
➣這6部結局神反轉的懸疑片,兇手你絕對猜不到!
➣2018最受矚目紀錄片,比《電鋸驚魂》還殘忍
➣《如懿傳》結局,哭到人脫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