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方「央廣網」即可訂閱微信號
「天王,你照著這幾個樣子給表情(即興表演)。」本刊圖片總監甄宏戈拿著iPhone給劉德華看樣片。
「我哪會演戲啊。」劉德華笑著說。
常有人把他跟梁朝偉對比,說他沒演技沒天分,他坦然承認。《無間道》之後,劉德華說:「梁朝偉的用途是要把《無間道》變得很藝術,我的用途是騙大家去看」,反而贏得不少好感。
梁朝偉是一種紅法,劉德華又是一種紅法。看起來難以複製的是前者,因為劉德華式的成功更容易總結出一個公式:勤奮努力+謙遜有禮+堅持不懈+樂觀向上。
聽來簡單,卻不是誰都能做到的。可能正是因此,劉德華才像個最大公約數,無論持怎樣的文化背景和政治傾向,人人都愛他。
今天推薦703期【封面故事】《「港人」華仔》之《為什麼人人都愛劉德華?》,由本刊記者萬佳歡採寫。
為什麼人人都愛劉德華?
從「大孩子」長成電影明星
劉德華出生在香港新界大埔泰亨村,6歲時搬到城市貧民區,小時候要幫工。19歲之前,香港就是他的全部世界。
1982年,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重大機遇。這一年,他跑到香港堅城片場,出現在周潤發麵前。他來搞清一個問題:我究竟能不能參演一部會得罪臺灣市場的電影?
這部電影是許鞍華導演的《投奔怒海》,其中一個男主角原本是給周潤發預留的,但被他拒絕。此時影片已經在海南開機,在攝影師鍾志文和歌手林子祥的推薦下,製片人夏夢找到了劉德華。
那時候,劉德華還是歌手林子祥記憶裡的「胖小子」,他的前經紀人張國忠印象中「有禮貌的後生仔」。作為無線電視臺藝員訓練班培養出來的本土男演員,他自然要遵循香港男明星的製造機制:訓練班的嚴格考試與淘汰——畢業後拿到合約——跑龍套——爭取出頭之日。
從林子祥《夜來香》音樂錄影帶裡的「嫖客甲」到周潤發《鱷魚潭》裡的殺手,他已跑了一段時間龍套。聽說有戲可拍,他很高興。
但他很快就聽說了周潤發推掉《投奔怒海》的原因:彼時,香港電影十分依賴海外、尤其是臺灣市場,而臺灣禁止有大陸工作人員參與製作和在大陸拍攝的任何電影在臺上映。周潤發害怕失去臺灣市場。
他問周潤發:「如果我去海南島拍戲,那我的臺灣市場豈不也有危險?」
「你哪裡來的臺灣市場?」周潤發反問。
劉德華一想,也對,自己什麼都沒有,應該豁出去試試。
於是,他在無意間跟大陸、臺灣這樣的遙遠名詞扯上了若有似無的關係。《投奔怒海》是一部講述越南平民百姓悲慘生活的影片,他要在其中飾演一個在越南新經濟區接受勞改的角色。雖然許鞍華一直堅持這部影片與政治無關,但至今仍有很多影評人認為它含有某種政治隱喻,而拍攝背景則是1979年時任港督麥理浩首度訪問北京,而後英國向中國提出的分拆香港「主權」及「治權」方案又被北京否決,香港的前途問題浮出水面。
對於劉德華來講,事情並沒有那麼複雜。在許鞍華的印象裡,那時候「長得特別好看,頭髮很長」的華仔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孩子」。1982年10月,香港《號外》雜誌引述許鞍華的話說,劉德華在劇組「一天到晚都在玩」,「不是把反應彈纏在身上亂跑,就是扮李小龍、謝賢和單慧珠,逗工作人員開心」。
在拎著給劇組的兩塊反光板抵達海南機場之前,他還沒有坐過飛機;這甚至是他第一次離開香港,內地對他來講就是「外地」,「很鄉下,還坐過木船」。他不覺得苦,只覺得開眼界,「我從沒想過外面的世界是怎麼樣,每一樣東西都是新鮮的。」劉德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但他也漸漸意識到,自己正在參與一部意義重大的電影:這是他第一次用國語拍電影,第一次真真正正覺得自己是在演主角。
為了更貼近角色,他專門去了趟日照更好的三亞,把皮膚曬黑,又把長頭髮剪短——他自己曾形容,那髮型「像一個箭豬」。最後,影片中的劉德華雖然還稍顯稚嫩,但完全擺脫了他從前給人的印象。
1980年代初,香港的電視觀眾正在開始重新走向電影院,電影票房逐漸走高。黃霑在他的博士論文裡這樣描述這幾年:「香港人終於不再以電視下飯……大家都跑到外邊享受去了:青年人再進電影院享受新浪潮電影。」在這樣的背景下,《投奔怒海》這部嚴肅的社會寫實影片竟然票房口碑雙豐收,不僅被稱為香港新浪潮電影的經典力作,更在香港本地收穫1500萬票房,創下文藝片票房紀錄;劉德華因此獲得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提名,知名度迅速提高。
這之後為香港電影帶來新景象的「新浪潮」電影在曇花一現後逐漸消失。即使憑藉一部社會寫實影片成名,在商業化大眾娛樂化的香港,與無線電視臺有約在身的劉德華還是順著商業偶像的道路繼續前進。他被無線力捧,接連成為《獵鷹》《神鵰俠侶》等無線熱播劇目的男主角。
1983年,無線高層將他與其他4個當紅小生湯鎮業、黃日華、苗僑偉、梁朝偉同臺出現,並把他們稱為「無線五虎將」打包推出。經過這個頗有觀眾緣的商業花招,兩年前還「什麼市場都沒有」的劉德華首先在香港站穩了腳跟。
「除了脫衣服我不敢拍,什麼都拍」
有一次,劉德華跟周潤發聊天,周潤發聊起自己為什麼會拍那麼多戲,「現在市場很亂,以我們現在的能力,也分不清哪部是爛片、哪部是好片,所以都接下來。不接的話,萬一好片跑到別人手上呢。」
劉德華深以為然。與無線合約到期後,他開始拼命演電影。人們對他的固定印象是,他永遠充滿精力,上躥下跳地出現在各式片場,演戲時不時撥一撥當時最流行的分頭。關之琳曾說,劉德華「幾乎就沒有睡覺的時候」,因為她睡覺的時候,他醒著;她醒的時候,他還醒著。
「我(接戲)是不分類的,除了脫衣服我不敢拍,什麼都拍,」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香港你可以同時拍三部戲,早上拍這個,明天就換另外一部,晚上還能回家。」1988到1992年期間,每年上映的劉德華出演的電影竟然都超過十部。
在那個年代,幾乎所有的港人都只爭朝夕,一門心思往前衝。「香港人是這樣的,也不知道三年五年以後,他們會發展成什麼樣,只要真的有機會,就會牢牢掌握,絕不會讓它溜走。」 劉德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他把那個時候的香港人比作一群漁民或農民:每一次出海、耕種,他們都希望能拿到最多,這樣回來可以讓他們過得久一些。「可現在的農民會想,今年的玉米太多了,得燒掉一點,不然就便宜了,」他補充說,「現在的香港民眾會有這樣的想法,不看量多,我寧可做好。每個年代民眾的思維和工作狀態都逃不出既定生活環境對他的掌控。」
拼命工作了幾年,成績慢慢出現。1991年,平均每個月都有一部劉德華參演影片上映,票房總收入達兩億港元,在香港演員中居第一位。在香港人看來,華仔飾演的那些黑幫小混混都有一種街坊味,看起來貼心貼肺的親切;而從《旺角卡門》到《天若有情》,華仔以重情重義的悲情英雄形象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回歸前香港「只爭朝夕」的心理氛圍。
就在這一年,鄧小平提出「我們在內地還要造幾個『香港』」,第一次在官方話語層面賦予了香港「榜樣」的榮耀。隨著四大天王走紅、香港電影橫掃亞洲,香港的娛樂文化輸出到達頂峰,培養了內地第一批「追星族」。
香港專欄作家梁啟智形容,「那時候的香港人信心空前高漲,覺得無所不能,相信港式文化和生活能影響並同化整個中國內地。」劉德華也有同感。1991年,為了「拍自己想拍的電影」,他成立天幕電影公司,自己當起了老闆。他沒有太多商業方面的經驗,但一開始,這間公司看起來欣欣向榮。公司首部作品《91神鵰俠侶》匯集了當年最紅的明星梅豔芳、劉嘉玲、郭富城出演,票房大獲全勝。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萬佳歡
圖片策劃|甄宏戈 陳俊丹
攝影|甄宏戈
執行|董潔旭
(節選自總第703期《中國新聞周刊》【封面故事】《「港人」華仔》之《港星劉德華:撞上大時代》)
來源:微信公號「百萬莊的小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