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讀 為什麼人人都愛劉德華

2021-02-16 央廣網

點擊標題下方「央廣網」即可訂閱微信號


「天王,你照著這幾個樣子給表情(即興表演)。」本刊圖片總監甄宏戈拿著iPhone給劉德華看樣片。

「我哪會演戲啊。」劉德華笑著說。

常有人把他跟梁朝偉對比,說他沒演技沒天分,他坦然承認。《無間道》之後,劉德華說:「梁朝偉的用途是要把《無間道》變得很藝術,我的用途是騙大家去看」,反而贏得不少好感。

梁朝偉是一種紅法,劉德華又是一種紅法。看起來難以複製的是前者,因為劉德華式的成功更容易總結出一個公式:勤奮努力+謙遜有禮+堅持不懈+樂觀向上。

聽來簡單,卻不是誰都能做到的。可能正是因此,劉德華才像個最大公約數,無論持怎樣的文化背景和政治傾向,人人都愛他。

今天推薦703期【封面故事】《「港人」華仔》之《為什麼人人都愛劉德華?》,由本刊記者萬佳歡採寫。

為什麼人人都愛劉德華?

從「大孩子」長成電影明星

劉德華出生在香港新界大埔泰亨村,6歲時搬到城市貧民區,小時候要幫工。19歲之前,香港就是他的全部世界。

1982年,他遇到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重大機遇。這一年,他跑到香港堅城片場,出現在周潤發麵前。他來搞清一個問題:我究竟能不能參演一部會得罪臺灣市場的電影?

這部電影是許鞍華導演的《投奔怒海》,其中一個男主角原本是給周潤發預留的,但被他拒絕。此時影片已經在海南開機,在攝影師鍾志文和歌手林子祥的推薦下,製片人夏夢找到了劉德華。

那時候,劉德華還是歌手林子祥記憶裡的「胖小子」,他的前經紀人張國忠印象中「有禮貌的後生仔」。作為無線電視臺藝員訓練班培養出來的本土男演員,他自然要遵循香港男明星的製造機制:訓練班的嚴格考試與淘汰——畢業後拿到合約——跑龍套——爭取出頭之日。

從林子祥《夜來香》音樂錄影帶裡的「嫖客甲」到周潤發《鱷魚潭》裡的殺手,他已跑了一段時間龍套。聽說有戲可拍,他很高興。

但他很快就聽說了周潤發推掉《投奔怒海》的原因:彼時,香港電影十分依賴海外、尤其是臺灣市場,而臺灣禁止有大陸工作人員參與製作和在大陸拍攝的任何電影在臺上映。周潤發害怕失去臺灣市場。

他問周潤發:「如果我去海南島拍戲,那我的臺灣市場豈不也有危險?」

「你哪裡來的臺灣市場?」周潤發反問。

劉德華一想,也對,自己什麼都沒有,應該豁出去試試。

於是,他在無意間跟大陸、臺灣這樣的遙遠名詞扯上了若有似無的關係。《投奔怒海》是一部講述越南平民百姓悲慘生活的影片,他要在其中飾演一個在越南新經濟區接受勞改的角色。雖然許鞍華一直堅持這部影片與政治無關,但至今仍有很多影評人認為它含有某種政治隱喻,而拍攝背景則是1979年時任港督麥理浩首度訪問北京,而後英國向中國提出的分拆香港「主權」及「治權」方案又被北京否決,香港的前途問題浮出水面。

對於劉德華來講,事情並沒有那麼複雜。在許鞍華的印象裡,那時候「長得特別好看,頭髮很長」的華仔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孩子」。1982年10月,香港《號外》雜誌引述許鞍華的話說,劉德華在劇組「一天到晚都在玩」,「不是把反應彈纏在身上亂跑,就是扮李小龍、謝賢和單慧珠,逗工作人員開心」。

在拎著給劇組的兩塊反光板抵達海南機場之前,他還沒有坐過飛機;這甚至是他第一次離開香港,內地對他來講就是「外地」,「很鄉下,還坐過木船」。他不覺得苦,只覺得開眼界,「我從沒想過外面的世界是怎麼樣,每一樣東西都是新鮮的。」劉德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但他也漸漸意識到,自己正在參與一部意義重大的電影:這是他第一次用國語拍電影,第一次真真正正覺得自己是在演主角。

為了更貼近角色,他專門去了趟日照更好的三亞,把皮膚曬黑,又把長頭髮剪短——他自己曾形容,那髮型「像一個箭豬」。最後,影片中的劉德華雖然還稍顯稚嫩,但完全擺脫了他從前給人的印象。

1980年代初,香港的電視觀眾正在開始重新走向電影院,電影票房逐漸走高。黃霑在他的博士論文裡這樣描述這幾年:「香港人終於不再以電視下飯……大家都跑到外邊享受去了:青年人再進電影院享受新浪潮電影。」在這樣的背景下,《投奔怒海》這部嚴肅的社會寫實影片竟然票房口碑雙豐收,不僅被稱為香港新浪潮電影的經典力作,更在香港本地收穫1500萬票房,創下文藝片票房紀錄;劉德華因此獲得第二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新演員」提名,知名度迅速提高。

這之後為香港電影帶來新景象的「新浪潮」電影在曇花一現後逐漸消失。即使憑藉一部社會寫實影片成名,在商業化大眾娛樂化的香港,與無線電視臺有約在身的劉德華還是順著商業偶像的道路繼續前進。他被無線力捧,接連成為《獵鷹》《神鵰俠侶》等無線熱播劇目的男主角。

1983年,無線高層將他與其他4個當紅小生湯鎮業、黃日華、苗僑偉、梁朝偉同臺出現,並把他們稱為「無線五虎將」打包推出。經過這個頗有觀眾緣的商業花招,兩年前還「什麼市場都沒有」的劉德華首先在香港站穩了腳跟。


「除了脫衣服我不敢拍,什麼都拍」

有一次,劉德華跟周潤發聊天,周潤發聊起自己為什麼會拍那麼多戲,「現在市場很亂,以我們現在的能力,也分不清哪部是爛片、哪部是好片,所以都接下來。不接的話,萬一好片跑到別人手上呢。」

劉德華深以為然。與無線合約到期後,他開始拼命演電影。人們對他的固定印象是,他永遠充滿精力,上躥下跳地出現在各式片場,演戲時不時撥一撥當時最流行的分頭。關之琳曾說,劉德華「幾乎就沒有睡覺的時候」,因為她睡覺的時候,他醒著;她醒的時候,他還醒著。

「我(接戲)是不分類的,除了脫衣服我不敢拍,什麼都拍,」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在香港你可以同時拍三部戲,早上拍這個,明天就換另外一部,晚上還能回家。」1988到1992年期間,每年上映的劉德華出演的電影竟然都超過十部。

在那個年代,幾乎所有的港人都只爭朝夕,一門心思往前衝。「香港人是這樣的,也不知道三年五年以後,他們會發展成什麼樣,只要真的有機會,就會牢牢掌握,絕不會讓它溜走。」 劉德華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他把那個時候的香港人比作一群漁民或農民:每一次出海、耕種,他們都希望能拿到最多,這樣回來可以讓他們過得久一些。「可現在的農民會想,今年的玉米太多了,得燒掉一點,不然就便宜了,」他補充說,「現在的香港民眾會有這樣的想法,不看量多,我寧可做好。每個年代民眾的思維和工作狀態都逃不出既定生活環境對他的掌控。」

拼命工作了幾年,成績慢慢出現。1991年,平均每個月都有一部劉德華參演影片上映,票房總收入達兩億港元,在香港演員中居第一位。在香港人看來,華仔飾演的那些黑幫小混混都有一種街坊味,看起來貼心貼肺的親切;而從《旺角卡門》到《天若有情》,華仔以重情重義的悲情英雄形象出現,在某種程度上契合了回歸前香港「只爭朝夕」的心理氛圍。

就在這一年,鄧小平提出「我們在內地還要造幾個『香港』」,第一次在官方話語層面賦予了香港「榜樣」的榮耀。隨著四大天王走紅、香港電影橫掃亞洲,香港的娛樂文化輸出到達頂峰,培養了內地第一批「追星族」。

香港專欄作家梁啟智形容,「那時候的香港人信心空前高漲,覺得無所不能,相信港式文化和生活能影響並同化整個中國內地。」劉德華也有同感。1991年,為了「拍自己想拍的電影」,他成立天幕電影公司,自己當起了老闆。他沒有太多商業方面的經驗,但一開始,這間公司看起來欣欣向榮。公司首部作品《91神鵰俠侶》匯集了當年最紅的明星梅豔芳、劉嘉玲、郭富城出演,票房大獲全勝。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萬佳歡

圖片策劃|甄宏戈 陳俊丹

攝影|甄宏戈

執行|董潔旭

(節選自總第703期《中國新聞周刊》【封面故事】《「港人」華仔》之《港星劉德華:撞上大時代》)

來源:微信公號「百萬莊的小星星」

相關焦點

  • 梅豔芳深愛劉德華多年,為何劉德華不和她結婚?背後原因很真實
    梅豔芳深愛劉德華多年,為何劉德華當年不和她結婚?背後原因很真實!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娛樂圈當中的傳奇人物雖然有很多,但是能夠超越張國榮和梅豔芳的並沒有那麼多,也正是因此大家都說梅豔芳也真的是娛樂圈當中的一個傳奇女性。
  • 富家小姐朱麗倩對劉德華的「愛」,到底有多深?
    要說朱麗倩為什麼這麼愛劉德華那麼深,從一開始她還沒有見到他本人,就已經非常喜歡劉德華了。從1986年到2008年,朱麗倩一直跟隨著劉德華足足22年,而這個時間足足可以看著孩子從襁褓出生到大學畢業。朱麗倩可以說她將整個青春都耗費在劉德華一個人身上,足以看到她對劉德華的愛有多深。
  • 引路留學:為什麼人人都愛小慄旬?
    提出這種問題的你,肯定沒有看過《熱血高校》、《東京DOGS》、《無間雙龍》、《富貴男與貧窮女》…… 那麼今天的課題是:為什麼人人都愛小慄旬?拿出點兒證據: 小慄旬的小慄會:在idol們為了一個資源撕逼的時候,小慄旬用真誠擴張這自己的「王國」。後宮佳麗三千,坐穩食物鏈頂端,後宮擁有一個霸氣響亮的名字——小慄會。
  • 為什麼人人都愛契訶夫?
    現在他們都已大學畢業,走上了人世間,當然,他們也像所有的有身份的人一樣,早就忘記了她。」我讀到這裡,心裡升起了莫名的惆悵,同時也被契訶夫的簡潔的筆法所感染。我由眼前的克留契科夫而想像到了阿紐塔之前侍候過的五個大學生的面影,又由那五個大學生的行狀而想到克留契科夫「走上了人世間」後也會把阿紐塔忘得一乾二淨。
  • 喻可欣對劉德華的愛到底有多深?
    其實這麼多年喻可欣對劉德華的愛沒有停止過,甚至愈演愈烈,並於2004年寫了一本書《情海星空:我與劉德華》,在書中首次披露了她與劉德華的相識、相知,並且還有大量的床笫之私描寫,使劉德華無奈又憤怒。真搞不懂,這是對愛情的念念不忘還是刻意報復?
  • 蘇軾現象經久不衰 如何評價「人人都愛蘇東坡」
    蘇軾現象經久不衰 人人都愛蘇東坡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在故宮600年大展「丹宸永固」,這一恢弘主題的身側,在故宮文華殿裡《千古風流人物特展》竟與故宮六百年並列。這麼有牌面,不是詩仙,也非詩聖。這樣的大型追星行為持續千年,上到王公貴族,不讀蘇軾不上朝;下到平民百姓,東坡過處落生祠。從古至今,我們人人都愛蘇東坡。(梁傲現場演繹rap《人人都愛蘇東坡》)蘇東坡為什麼行?
  • 討厭,為什麼人人都愛伏地魔
    為什麼人人都愛伏地魔?因為這屆觀眾不好帶了,高大全的主角已經吸引不了我們的興趣。最好嗑的人設還是:美強慘的反派。毫無疑問,伏地魔佔全了這三條討喜定律。在討論他的美貌之前,小萬想先質問一下首個把「Voldemort」翻譯為「伏地魔」的人:您……是怎麼想的呢?
  • Faceless樂讀會|《人人文化》共讀招募
    Faceless是由晶晶姑娘、彪哥叔共同首發的共創型讀書會,目的是招募一批具有精進意識的成年人,通過以樂讀《人人文化》為緣分,共同創造一個支持個人、家庭、組織成長的容器,探索當下大疫時期賦予的反身式(reflexive)成長機會。
  • 為什麼劉德華60歲生日,會驚動大半個香港娛樂圈,都有哪些大佬
    這也是為什麼四大天王一共有4位,人們卻習慣性地把劉德華放在第一位。到了叱詫樂壇頒獎禮上的叱吒樂壇男歌手金獎,劉德華和張學友並列第一,連續拿了4次。在人際交往中,劉德華從未刻意討好過誰。但幾乎人人對他稱讚,靠的就是真誠二字,別無它法。
  • 《詩意中國》第三季 如何評價「人人都愛蘇東坡」
    蘇軾現象經久不衰 人人都愛蘇東坡天上紫微垣,地上紫禁城,在故宮600年大展「丹宸永固」,這一恢弘主題的身側,在故宮文華殿裡《千古風流人物特展》竟與故宮六百年並列。這麼有牌面,不是詩仙,也非詩聖。要論華夏上下五千年的大風流,我們最喜歡的文人,那突顯腦海中的名字,意料之外,卻又在意料之中,只有那一人而已。
  • 為什麼說劉德華的《冰雨》是一首不明覺厲的情歌?
    在KTV常有朋友點唱《冰雨》這首歌,每次聽到「你就像一個劊子手把我出賣」的時候,都會一陣納悶:劉德華是怎麼想的?為什麼這樣寫歌?這是什麼仇什麼怨,什麼故事?《冰雨》是由劉德華、李密作詞,潘協慶作曲的抒情歌。收錄在劉德華1997年發行的《愛在刻骨銘心時 咫尺天涯真心人》專輯。這首歌曲有一個爭議,就是「劊子手」。劉德華在歌中「劊子手」讀作kuài。
  • 為什麼人人都愛李宗盛
    作為李宗盛華東區民間事務總代理(自封),今天補一篇,聊聊我們為什麼喜歡李宗盛。2008年的夏天很熱。大學寢室也沒裝空調。我把自己關在悶熱密閉的空間裡,任汗水流淌,目不轉睛地盯著電腦。屏幕上循環的不是大片,不是神劇,更不是什麼羞羞的東西。不過一場演唱會而已。可今天看起來,那年夏天的「相遇」,幾乎影響了我對音樂、創作和感情的所有認知。
  • 人人都愛王大師
    獄友問他怎麼沒算到要被逮回,大師笑答:「命中注定有此劫。」 王林在1987年左右出獄。出獄前,他買了臺收錄放合一的三用機,擰到最大音量,放著音樂出門。他要讓全世界都知道自己出去了。 此後,用二十多年時間,依靠少年時代在萍鄉雜技團半個月深造學來的技藝,王林在大師界平地崛起,拿下眾多名流。
  • 《哈利波特》重映,為什麼人人都愛伏地魔
    為什麼人人都愛伏地魔?因為這屆觀眾不好帶了,高大全的主角已經吸引不了我們的興趣。最好嗑的人設還是:美強慘的反派。毫無疑問,伏地魔佔全了這三條討喜定律。在討論他的美貌之前,小萬想先質問一下首個把「Voldemort」翻譯為「伏地魔」的人:您……是怎麼想的呢?
  • 人人都在渴望被愛
    但為什麼要說呢,可能那無意識的兩個字,只是出於一種教育的本能,我是想在兒子面前留下一個有禮貌的印象,或者說我想通過這種行為讓他學到某種教養。但現實生活中,我對長輩,幾乎就沒說過「謝謝」兩個字,一是覺得自家人不需要那麼客氣,二是確實張不開嘴。
  • 人人都愛《深夜食堂》,究竟為什麼?
    不僅是在日本,《深夜食堂》在中港臺三地也大受歡迎,山寨劇或是授權版相繼湧現,都足以證明其風潮所在。人人都愛《深夜食堂》和那位踏著木屐的刀疤大叔,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只是一條分割線「一天結束了,在人們都趕著回家的時候,我的一天才剛剛開始。
  • 《拆彈專家2》姜皓文讀評論 與劉德華演戲爆青筋
    《拆彈專家2》中,劉德華飾演的拆彈專家潘乘風,因拆彈任務失去一條腿,還被懷疑與爆炸案有關,但他卻因失憶無法自證清白,這讓姜皓文飾演的重案組隊長對他懷疑不已,誓要將他抓捕歸案。
  • 劉德華為什麼能紅一輩子?看看他的名字就知道了
    在這次金雞獎的典禮上,劉德華作為頒獎嘉賓,登上了舞臺。區區一個頒獎嘉賓,卻比那些得獎的人還受歡迎,為什麼?因為他的到來,讓頒獎典禮變成大型追星現場。國民女神佟麗婭,連發三條動態:原來,佟麗婭也是劉德華的忠實粉絲!
  • 【冷知識】為什麼人人都愛挖鼻屎?
    幾乎所有人都承認自己會摳鼻屎,平均一天四次。不只是用手,書桌上隨手抓到的鉛筆也是挖鼻利器(4.5%)。另9位同學表示,他們會吃掉「挖礦」行動中的寶藏!好吧。不得不說,在摳鼻屎這一問題上,社會各階層人們達到空前團結。且慢,如果你只以為摳鼻行為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那可真是小看它了。摳鼻歷史悠久,比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還要長。
  • 為什麼人人都愛福原愛?
    萌萌噠愛醬。三歲上桌打球,奧運四朝元老「我從三歲開始打桌球,今年要三十歲了,人生中大部分的時間都關於在球上。在人生中重要的事情,都是桌球教我的。 」福原愛在那篇退役的微博上寫道。的確,福原愛命中注定和桌球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