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這部電影可以說為電影行業的復甦開了一個好頭。感人至深的原型故事,拍攝鏡頭體現出的專業構圖和光影的運用,以及演員的演技都足以讓這部電影配得上好作品的評價。加上點映票房,目前這部電影的票房已經突破13億大關,而且熱度絲毫未減。
很多觀眾都被電影中還原的這個故事感動到落淚,很多觀眾更是實地到上海四行倉庫紀念館參觀。緬懷那段刻骨銘心的歷史。在電影上映後,紀念館的每日平均客流量更是上漲到之前的兩倍,達到了客流量上限。
用眾星雲集來形容這部電影的演員陣容一點也不為過。王千源、侯勇、李晨、姜武、張譯、杜淳、歐豪、俞灝明、鄭愷、黃志忠等悉數在列。每一位演員在電影中的表現樸實自然,很難讓觀眾看到表演的痕跡,相信更多觀眾在觀看電影時選擇相信,那一刻,他們就是發生在倉庫中一個個鮮活的衛士。
數不清的瞬間能夠輕易讓觀眾留下淚水。無論是鄭愷飾演的匆匆留下家書,英勇就義的陳樹生、歐豪飾演的那個從畏懼中成長起來的端午。他們選擇以另外一種形式重生。相較於他們的視死如歸,張譯飾演的「老算盤」則表現出了對生的強烈渴望。雖然是一個看似「不討喜」的角色,但他足夠專業的表演依舊獲得了觀眾的認可。
在拍攝這個「老算盤」的戲份時,張譯有一段表演太過傳神,在一旁的管虎導演當場落淚。畢竟拍攝現場與隔著屏幕看的效果還有不同,在沒有音樂和後期的加持下能演哭導演,足見其表演的感染力和穿透力。而之所以有這樣的表現,離不開他在1997年到2006年十年的沉澱和成名後的自我堅持。
相信看過《士兵突擊》的觀眾,一定記得班長史今在天安門前的那個落淚場面。他對軍旅生涯的不舍都寫在了那一滴滴落下的眼淚中,十分有代入感。而這與他在北京戰友話劇團的經歷有著很大關係,因為感同身受才能將內心積累的感情在那一瞬間恰到好處地爆發出來。
原本對表演一無所知,從小志願當播音員的張譯兩次與北京廣播學院失之交臂。待業在家的他意外趕上哈爾濱話劇院表演班招生。於是,在家人的支持下,他踏入話劇行業並迅速喜歡上了這個行當。在20歲那年,他機緣巧合之下,穿上軍裝,成為了北京戰友話劇團的一員。
然而表演的大門似乎沒有為他完全敞開。因為在一次少有的上臺表演中沒發揮好,表演似乎開始與他漸行漸遠。主業慢慢向文職工作方向發展。作會議紀要、寫報告、兼職主持等工作成為常態。直到2002年,他接觸到《士兵突擊》話劇版,再到2006年參演《士兵突擊》的電視劇版,他才算「正式」成為一名演員。
正是這十年的磨礪,讓他有了現在穩健的表演風格,對角色塑造的張力也成為了時光對他的最好饋贈。
自此,表演之路徹底打開。《士兵突擊》之後,《三七撞上二十一》、《我的團長我的團》、《北京愛情故事》、《匹夫》等作品先後上線。越來越多的表演機會和不同角色的表演經歷讓他有了更加豐富的經驗積累。
但即使成名後,他依舊保持初心,堅持自我。在拍攝《紅海行動》期間,腳意外受傷需要住院治療,但他為了不影響拍攝進度,硬是使用鋼管固定自己小腿的「土方法」堅持拍攝了4個多月的戲。在這過程中還是該跑跑該跳跳。這再次讓我們看到了他身上的閃光點。《紅海行動》36.5億的票房成績也算是對他努力的一種側面肯定。
如今,加上《八佰》13億票房的成績,張譯成為華語電影的第六位百億票房先生。雖然有網友對其拼盤票房計入個人總票房存在不同看法。認為這樣有失專業度。不過,他並不是首個將拼盤票房計入總票房的演員,前面存在先例。
而且,因為這個百億票房的計算方式並沒有一個統一標準,因此我們大可不必糾結於此。相信這對於張譯本人來說同樣如此。於他而言,這只是一個裡程碑,並不能過多說明什麼問題。相較於票房這個數字,演員自身的演技才是硬道理。能為觀眾帶來好作品也是演員的發展重點。
不過,他的演技早已證明自己擔得起這個百億票房先生的稱號,即使拼盤票房不作數,百億票房也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