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在美國的「靠山」要倒!
近日,一則大洋彼岸傳來的消息引起不少臺媒恐慌——美國共和黨參議員約翰∙麥凱恩被診斷出腦腫瘤,而且是惡性膠質瘤,起因為血栓。
海外網稱,臺媒在對此事進行報導時,重點皆放在麥凱恩是「臺灣的盟友」這一論調上,擔心他的身體健康狀況會影響到「美國對臺灣的支持」。對此,有臺灣網友諷刺道,「自以為人家是『朋友』,人家當你是顧客而已」。
不算小的「小動作」
這個麥凱恩真是一個「很能折騰的人」。
據報導,今年6月23日,他與其他幾位議員連名致函美國總統川普,強調美國行政部門應該堅定地表現對臺的支持與承諾,包括「定期並一貫地」出售必要武器,支持臺灣「自衛能力」。
稍早前,麥凱恩主導的參議院軍事委員會通過了要求美海軍軍艦定期訪問、停靠臺灣港口的草案,引起極大爭議。
央視網報導稱,針對美國會在臺灣問題上的又一個不算小的「小動作」——「美艦可停靠臺灣」,中國外交部「20天內3次警告」。
其中,最近一次是17日。外交部發言人陸慷表示,美國國會眾院審議通過的「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案」包含要求美防長向國會提交報告,對美臺軍艦互訪進行可行性評估等消極內容。有關條款嚴重違背美一個中國政策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原則,幹涉中國內政,中方已就此向美方提出嚴正交涉。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前駐華大使芮效儉今年4月在美國智庫全國亞洲研究局舉辦的一個研討會上,曾勸臺灣不要完全依賴美國來保證自身安全,而要透過處理好兩岸關係來管控風險。他同時也希望美方不要玩弄一個中國政策的模糊性,因為處理不當反而會讓臺灣付出代價。
曾親身參與美中建交談判的芮效儉指出,兩岸關係發展的勢頭已從美國作為一個因素,邁向兩岸自己決定他們的關係。所以當美國有人想與臺灣發生某種「官方關係」,覺得符合美國利益時,也許正在損害臺灣人民的利益。
美軍絕無可能為臺而戰
據央視網報導,臺灣「中時電子報」19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美軍若介入所謂的「臺海衝突」將毫無勝算、代價太高,美軍絕無可能為臺而戰。
文章稱,從多方研究結果和兵棋推演分析,乃至於從最簡單的常識來看,中美之間絕無可能發生「熱戰爭」。首先,自從上世紀進入核武器時代,中美俄等核武大國均擁有在承受對手第一波核打擊之下進行第二波核反擊的能力。核大國之間的常規軍事衝突都很可能上升成為核戰爭,這是所有核大國都無法承受的風險,在核武相互保證毀滅之下,大國之間無大戰已成國際關係的基本常態。
其次,儘管中方的核彈頭數量不及美俄,但足以形成毀滅性的核威懾力量,並且大陸的反艦彈道飛彈已經成為打擊美國航母艦隊的殺手,未來倘若美國航母艦隊再次進入臺灣海峽,在陸方的反艦彈道飛彈瞄準下將成為現成的箭靶,而美國參眾兩院提案讓美軍艦停靠臺灣港口,或者允許美軍太平洋司令部接受臺灣方面提出的停靠,也只能徒具政治宣示作用而不具有實質的軍事作用。
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金一南表示,如果美國的政治人物、政治家不清醒的話,他所帶來的對抗,他自己要承擔這樣的代價。
冷戰思維陰魂不散
全國臺灣研究會副秘書長兼研究部主任嚴峻在海外網撰文稱,事實上,綜觀川普政府上臺以來的對華政策,其在臺灣問題上的態度總體上是趨向謹慎的。在最近中美兩國元首的幾次峰會上,臺灣問題都未成為雙方討論重點甚至未被提及,這顯示了雙方都認識到不應激化臺灣問題,使其成為破壞兩國關係的因素。
這位專家指出,當然,美國政府也強調「美國對臺政策是持續穩定的」,「不能讓中國來定義美國的『一中政策』」。而在美國自己定義的「一中政策」裡,其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用的是表意肯定清晰的英文單詞recognize(「承認」),而對「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則一直用表意相對模糊的acknowledge(「知道」)。幾十年來,美國在這種耍滑頭的外交辭令掩護下,一再利用臺灣問題幹涉中國內政。最近,美國國會企圖以所謂「臺灣旅行法」大幅提升雙方官方往來層級、美國國防部長在香格裡拉論壇中罕見地提及臺灣問題、美國政府通過新一輪對臺軍售案等,都顯示美國國內「以臺制華」的冷戰思維仍然陰魂不散。
此外,嚴峻表示,臺灣當局這種挾洋自重的心態和動作無異於玩火,因為美艦泊臺之時可能就是臺海重燃戰火之日。民進黨當局置兩岸人民安全和福祉於不顧的做法,理應受到所有熱愛和平的中國人的唾棄。
中國搜索微信公眾號出品 歡迎轉載,轉載請註明出處!
策劃:胡璇絢
作者:董雨
編審:趙嘉麟
綜合:央視網、海外網、環球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