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北京語言學院,走進高大的梧桐,我們欣賞了北京交響樂團演出的一場高水平的音樂會。欣賞過程中學到了一些音樂知識,也使心靈得到了慰藉和淨化。
音樂會沒有專門的主持,只有指揮邵恩幽默面具有感染力的介紹,通過他的介紹,使觀眾們了解了許多音樂知識。而交響樂隊精彩的演奏,又使觀眾們享受了一次藝術大餐,讓觀眾們在音樂中去徜徉,讓思緒去飛翔,讓感情發出共鳴。
大家耳熟能詳的民族樂曲《春節序曲》。它是《春節組曲》的第一樂章,由我國著名作曲家、音樂理論家李煥之於20世紀50年代創作的,展現的是當年革命根據地的人們在春節時熱烈歡慶的場面。由於它的旋律曲調雅俗共賞,表現的在春節這個盛大節日裡的歡樂景象,所以就成了春節的專用曲目,成了每年春節晚會的必配。聽著讓首音樂,讓人仿佛看到了祖國大江南北處處沒頭沒腦祥和喜氣的氣氛,時而是激越的秧歌的場面,時而是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包餃子的溫馨畫面。你能聽見雲端裡雁叫長空,你能聽到春水奔湧磅礴……
《炎黃風情》則選用了兩首分別來自南方和北方的樂曲組合而成。具有江南風格的《拔根蘆柴花》,是由流傳於江蘇揚州一帶的地方民歌改編的,曲調優美,具有江南人的細膩委婉;《看秧歌》是由山西民歌改編的,曲調時而激昂時而詼諧,代表了北方人熱烈而粗獷的性格……
《海霞組曲》是電影《海霞》主題曲和插曲的組合,由於許多人看過這部電影,因而當熟悉的音樂響起時,臺下就有人情不自禁的低聲哼唱起來。這組音樂,讓人仿佛置身於大海邊,海風習習撲面而來,海浪陣陣此消彼長,漁歌聲聲隨風飄蕩,漁家兒女在海邊織著漁網……
《紅色娘子軍》樂曲氣勢磅礴,鏗鏘雄壯,人們看到了一群英姿颯爽的戰士,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向戰場,戰鬥在烽火硝煙之中,她們英勇頑強,衝鋒在槍林彈雨之中……
《北京喜訊傳山寨》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樂曲,充滿激情的旋律,表現出邊寨人民聽聞喜訊後的狂歡場景,粗獷的牛角號吹響,召喚著山寨民眾,把北京來的喜訊傳達,山寨的小夥子、姑娘們欣喜若狂的縱情歡跳,你能聽到姑娘們跳舞時的腳鈴的清脆聲,能聽到小夥子們鏗鏘有力的跺腳聲,以及少數民族舞蹈時發出的特有的歡叫聲……
在欣賞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樂曲後,音樂會還專門為大家準備了部分外國名曲。
《溜冰圓舞曲》把大家帶到了滑冰場上,仿佛看到了年輕人在冰面上輕快地滑動,裡面如飛燕掠奪,時而如陀螺旋轉,有人趔趄,有人蹣跚,還有許多人組合成溜冰的隊伍,整齊有序,氣勢強大……
《快活波爾卡》波爾卡是一種捷克民間舞蹈,「波爾卡」一詞在捷克語中為「半步」,描述的是一隻腳與另一腳之間按2/4拍子飛快交替。聽著這首歡快活潑的樂曲,就仿佛置身於一個舞場,勞動歸來的人們在那裡歡快起舞,手舞足蹈……
《春之聲圓舞曲》節奏自由、充滿變化,旋律生動而連貫,在音樂聲中,人們能夠感覺到春的氣息,消融的雪、蓬勃的樹、明媚的陽光,歡唱的小鳥,歡笑的人群,呈現出一一派勃勃生機……
《瓦樂特保衛塞拉耶佛》是南斯拉夫電影《瓦樂特保衛塞拉耶佛》的主題曲,電影反映了二戰時期,南斯拉夫人民遊擊隊抗擊德國法西斯的戰鬥生活,那雄壯深沉的音樂,既表現了塞拉耶佛以及南斯拉夫山水的壯美,也表現了南斯拉夫遊擊隊戰士的堅強不屈,仿佛眼前又再現出塞拉耶佛的人民和遊擊隊員踏著堅定有力的腳步向著敵人走去……
《藍色多瑙河圓舞曲》是被譽為「圓舞曲之王」的小約翰·施特勞斯於1866年創作的,當時的奧地利帝國在普奧戰爭中慘敗,首都維也納籠罩在一派沉悶的情緒之中,為了擺脫這種情緒,小約翰接受維也納男聲合唱協會指揮赫貝克的委託,創作一部「象徵維也納生命活力」的合唱曲。1868年2月,他把這部合唱曲改為管弦樂曲,在其中又增添了許多新的內容,並命名為「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很快,這首圓舞曲傳遍了世界各大城市,成為了傳世之作,直至今日,這首樂曲仍然深受世界各國人民喜愛。聽著這首樂曲,就好象能看到了黎明的到來,曙光撥開薄霧,喚醒大地,多瑙河的水波在輕柔地翻動。河畔,人們在翩翩起舞,小姑娘們穿著鵝絨舞裙,色彩美麗。大自然如此美麗,歡樂的人們激情奔放,自由自在,無憂無慮……
觀眾們還沉浸在音樂聲中,飛翔的思緒還未收回這時,指揮鞠躬謝幕,音樂會到了尾聲。誰知大家意猶未盡,掌聲不斷。在熱烈的掌聲中,指揮又重返指揮臺,再次指揮演奏了《瑤族舞曲》,是由劉鐵山以粵北瑤族同胞傳統歌舞鼓樂為素材創作的《瑤族長鼓舞歌》,後由茅沅改編為管弦樂,最終完成了這首中國管弦樂作品中的奇葩——《瑤族舞曲》。月光下,姑娘們敲起了心愛的長鼓,瑤寨的男女老少紛紛來到曠地,紛紛加入舞蹈的行列,翩翩起舞,婀娜多姿,一群小夥子情不自禁地闖入姑娘們的行列,歡騰舞躍起來,戀人們邊歌邊舞,相互表達愛慕之情……
不管觀眾們再怎樣的不舍,音樂會還是要結束了,大家收拾起陶醉的心,打點好激動的情緒,走出了音樂廳,希望能在音樂的回味中進入一個美麗的夢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