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噸價過千,鐵礦石憑什麼「嘚瑟」
近期,「瘋狂的石頭」再現——全球鐵礦石價格加速上漲,國內市場現貨、期貨價格雙雙升破每噸千元大關,鐵礦石期貨誕生7年多來的價格走勢圖上首現四位數。
鐵礦石瘋漲如斯,不僅讓期貨交易的風險急劇放大,迫使市場監管方先後祭出提高交易保證金、限制開倉、成倍增加交易手續費等強監管手段,而且也嚴重影響到了鋼鐵企業的正常生產運營,以至於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連番質問國外鐵礦石供應商。
監管施壓以及代表需方的行業協會發聲,雖一度讓市場有所冷卻,但「石頭」依舊燙手,上周五刷新最高價。這也不斷刺激各方思考:都說供需決定價格,但為什麼作為全球鐵礦石的最大買主,我國鋼鐵企業卻明顯缺少定價話語權?
老百姓都有這樣的逛街砍價經驗:砍價如不成,則可作放棄欲走狀以測試賣方底線,往往奏效。買方之所以能贏得賣方讓步、在定價上有話語權,有個極為重要的前提,就是買方擁有「不買你家買他家」或者乾脆暫時不買的選擇空間。老百姓逛街砍價的淺顯「套路」,有助於我們認清長期以來形成的鐵礦石定價話語權缺失困局。
目前鐵礦石供需現狀如何?先看需求,由於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今年即使遭受新冠疫情衝擊仍實現了難能可貴的正增長,所以,我國鋼鐵企業對鐵礦石的需求也呈現出剛性。目前鐵礦石的對外依存度達80%左右,2019年進口鐵礦石10.7億噸,今年前11個月已超10億噸,進口規模超預期。
鐵礦石旺銷,是基於鋼材市場消化順暢。日前一海外分析人士驚嘆:中國今年以來的鋼材產量已比2019年高5300萬噸,「足以再建造1000座雪梨海港大橋。」而鋼材價格水平也反映了鋼市的溫度,按說眼下鋼材消費已開始進入傳統淡季,可17日國內螺紋鋼的現貨價格卻保持在4351元/噸,期貨價格也處於近8年來高位。至於企業盈利狀況,16日數據顯示,目前鋼廠平均利潤296元/噸,鋼市淡季不淡。
再看供應,歷史原因使得海外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和FMG四大礦商對全球優質鐵礦石資源形成高度壟斷。如,2019年四大礦商的鐵礦石產量合計接近全球產量的一半,而當年中國自四大礦商進口的鐵礦石佔全部進口的比重超八成。
於是,在鐵礦石價格博弈的平臺上就出現了這樣的場景:中國企業有心砍價卻難砍動,因為如果「不買你家」,一時並無「他家」可買。而盡享壟斷暴利的四大礦商卻少有增產穩價的動力。
價值和價格體現在可替代性。只有增強可替代性,實現供應多元化,中國鋼企才能最終贏回礦價話語權。事實上,大豆已做出示範。儘管中國對大豆的海外進口依存度高達87%,不亞於鐵礦石,且超過1/3進口大豆來自美國,但為了反制美國的貿易霸凌,中國一度仍通過加稅25%將美豆事實上清除出了中國市場。對由此形成的供應缺口,中國的應對辦法是,一方面增加國產大豆的種植面積,開發替代蛋白資源,另一方面全球範圍尋豆。
鐵礦石定價權破局同樣有路可走。17日,有消息稱《再生鋼鐵原料》國家標準將於明年起正式實施,提高廢鋼廢鐵等鐵素資源循環利用率無疑就是一個可操作的實招。而加快海外礦山收購開發、增加國內鐵礦產量、適度控制鋼材產量過快增長等多措並舉,也能助力打破中國這一最大買家「買啥啥就貴」的尷尬。
(文章來源:新華日報)
(責任編輯:younan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