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妃是晚清宮廷中比較神秘的女人。
在一些影視文學作品,麗妃是一個爭風吃醋的女人,是慈禧的眼中釘、肉中刺。民間甚至有人說,麗妃得寵,冒險保留了鹹豐皇帝的遺詔,慈禧切齒痛恨,事情敗露後,她含恨而死。還有傳聞更加離奇,說慈禧效仿漢代呂后殺害戚夫人和唐朝武則天殘殺王皇后的手段,下秘旨如法炮製,拔光麗夫人頭髮,斷去四肢,藥啞聲音,剜出雙目,薰聾耳朵,做成「人彘」,置於酒缸之中,麗夫人受盡凌辱,最後慘死。
這個離奇的傳聞到底是真是假呢?
深宮之中,到處有陰謀論的滋生土壤,如果無事生非,過度演繹,忽略關鍵事實,僅從麗妃和慈禧在深宮中的一些交集看,這樣的陰謀論好像還真有蛛絲馬跡可尋。
麗妃是滿洲他他拉氏,是主事慶海的女兒。鹹豐元年(1851年),清宮選秀女,麗妃和慈禧同時參選,並且同時被選中。鹹豐二年,兩人同時入宮,慈禧被封為蘭貴人,麗妃被封為麗貴人。鹹豐四年,慈禧被封為懿嬪,麗妃被封為麗嬪。
從這段經歷看,麗妃和慈禧看上去是有些相互競爭的意思,尤其麗妃的「麗」字封號,至少說明她的姿色應該不在慈禧之下,這一點往往是後宮女人能不能得寵的關鍵。
到了鹹豐五六年,兩人之間的競爭似乎更加的明顯了。
鹹豐五年五月初七日,麗嬪為鹹豐皇帝生下了他的第一個孩子,不過是個女兒,雖然是女兒,但意義同樣重大,至少說明了一向體弱的鹹豐皇帝,生育沒有問題,因此三天後,麗嬪晉升為麗妃,時年十八歲。
但比麗妃大兩歲的慈禧,在生子一項上卻比麗妃幸運的多,鹹豐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她給鹹豐皇帝生下了皇長子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帝,因為誕子有功,當天懿嬪(慈禧)就晉升成了懿妃。
有人可能會問,先後生子怎麼就能說明兩人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呢?
用陰謀論的視角看,這中間有很大的名堂,美國學者斯特林在講述這一段歷史時,就是典型的陰謀論,他在《龍夫人——慈禧故事》中說:「鹹豐和葉赫那拉(慈禧)之間的親密關係,僅僅是麗妃變得不可用之後才開始的。因此,這種關係也只持續了幾個月,直到她也懷了孕。懷孕,給葉赫那拉帶來了安全,以及皇帝家庭的容納。······從一八五五年的夏天直到一八五六年的四月,在他懷著她的小寶寶期間,葉赫那拉也就成了性的禁區。在這期間,麗妃重新奪回了鹹豐的全部眷顧,那是她自從榮安公主出生後就失去了的,也是葉赫那拉此後再也無望奪回的。······麗妃的結局依然是個謎,她陪侍著皇上走向他生命的盡頭。······我們可能永遠也不會知道,到底是自殺還是他殺。」
從斯特林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兩個女人在後宮的爭鬥可謂是激烈的很,而且麗妃始終佔著上風。但即便如此,斯特林也無法講述慈禧最後將麗妃殘害死了,只能說麗妃最後是跟著鹹豐一起死了。
這一點與歷史事實嚴重不符,麗妃不是死於鹹豐十一年,而是一直活到了光緒十六年。因為無法解釋這中間的二十九年,斯特林所幸選擇了錯誤敘述,以營造麗妃有可能死於他殺的陰謀懸念氛圍。
某些不負責任的歷史學者為了標新立異或者特定利益,刻意製造陰謀論,這一點不奇怪。民間熱衷於將呂后、武則天幹過的惡事統統在慈禧頭上再算一道,那是因為慈禧在民間始終有奢侈無度、喪權辱國的惡名。
其實在真實的歷史中,講殺戮,講殘害,慈禧遠遠比不了呂后、武則天,甚至可以這麼說,慈禧這個女人是很有帝王胸襟的,舉一個例子就能說明,辛酉政變成功上臺後,她並沒有效法歷朝歷代的做法,大搞清洗株連,而是只殺了不能不殺的肅順等區區幾人。
有歷史學者評價,慈禧開明、大氣的一面,也是史上罕見的,玩弄權術,把持朝政,她的境界水平很高,少有血性粗糙的做法。
說回麗妃,鹹豐死後,她之所以還能活二十九年,而且享盡榮華富貴,恰恰說明深宮之中也有溫情的一面,人性仁善的光輝。
事實上,在後宮中,麗妃和慈禧始終親如姐妹,關係非常好,否則慈禧不可能在鹹豐皇帝死後,不斷地對她施恩封賞。
鹹豐皇帝去世後,僅僅過了三個月,慈禧就以同治帝的名義,以麗妃侍奉皇考有年,誕育大公主,晉封她為麗皇貴妃。這種直接越過貴妃一級,一躍兩級,在後宮中是十分罕見的。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慈禧又降懿旨,尊封麗皇貴妃為麗皇貴太妃,地位僅低於皇太后。
還有,慈禧曾破例封賞麗妃的女兒為榮安固倫公主。清宮制度規定,只有皇后所生的女兒才能封為固倫公主,嬪妃所生的女兒只能封為和碩公主。
有人評價說,慈禧善待麗妃,是因為麗妃為人溫和,處世低調,從不張揚,非常尊重、體諒慈禧,不僅對慈禧構不成任何威脅,相反能與慈禧相得益彰,維繫皇家的形象利益。
但除開這些,麗妃和慈禧之間仍有一份難得、投緣的姐妹間的真情實意。
故宮收藏有一份宮中秘檔《懿嬪遇喜大阿哥》,書中記載,在慈禧懷孕生子的過程中,麗妃一直在旁盡心照顧,與慈禧相處甚恰,在慈禧兒子載淳洗三和抓周時,麗妃送的禮也是最重、最真誠的。
光緒十六年十一月十五日,麗妃病逝,享年五十四歲。她去世後,慈禧為她隆重設立了靈堂、殯宮,光緒親自到金棺前奠酒、行禮。
光緒十九年四月十八日,麗妃金棺葬入清東陵的定陵妃園寢。這座妃園寢風水極好,後院建有十五座寶頂,共分三排。麗妃的寶頂是慈禧親自選定的,在第一排正中。
歷史多是殘酷,但殘酷之下總會有絲絲溫情。
每個歷史人物都是有血有肉、鮮活不絕對的人。
現實中不要首先把人想壞,歷史中也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