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are only two ways to live your life. One is as though nothing is a miracle. The other is as though everything is a miracle."1901年的某一天,一個22歲的年輕人在萊比錫《物理學雜誌》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毛細現象的論文,這是他人生中發表的第一篇論文。這篇論文並沒有受到人們太多的重視,包括作者本人也是一樣,多年以後在談到這篇論文時他竟以戲謔的口吻稱它「毫無價值」。這個年輕人的名字叫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此時他還在瑞士伯爾尼專利局裡工作,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不過沒人會想得到,四年後這個年輕人的理論將會顛覆人們的世界觀。
質能方程
1905年,後來的科學史將這一年稱之為「奇蹟年」。這一年愛因斯坦發表了5篇論文,正式提出了質能方程和相對論的概念。質能方程描述了物質質量與能量之間的關係,相對論則認為時間與空間並非相互獨立而是互相交織在一起。之後的時間裡,愛因斯坦不斷完善相對論的理論,相對論也成為了現代物理學的兩大基石之一。
我國偉大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就曾這樣評價愛因斯坦:20世紀物理學的三大貢獻中,愛因斯坦佔了兩個半。作為歷史長河最為璀璨的那顆星,愛因斯坦也確實配得上這樣的評價。
成功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少年時期的愛因斯坦就一直在思考。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Knowledge is limited. Imagination encircles the world.早在愛因斯坦上學之前,他就對指南針為什麼總是指著一個固定的方向充滿疑問,纏著父親詢問了一連串的問題。當他父親解釋道這是受到地球磁場作用時,愛因斯坦對這種看不見的力量興奮不已,儘管當時他可能連單詞都說不好。
少年時期的愛因斯坦
至少對愛因斯坦來說,在他67歲的時候仍然在為當初指南針的驚奇感慨萬千。他在《愛因斯坦自述》中寫道:「我記憶中第一次經歷這種『吃驚』還是在4歲的時候,父親給我一個羅盤,它的指南針行動方式奇特令我感動震驚,因為在我既有的頭腦中,也即我無意識的概念世界中,它是第一個根本無法找到其相應位置的事物。這次經驗給我的印象是如此的深刻而持久,以至於現在仍盤桓於我的腦際。」科學家與普通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會對人們已經司空見慣的事物繼續保持好奇,舉一例子來說,普通人不會想著怎樣去測量地球的質量,但是科學家卻會對這個問題充滿興趣。在求知慾的帶動下,少年時期的愛因斯坦迫切地找到了書籍來幫助他思考數學和科學問題。正如一些孩子夢想成為機械師或醫生一樣,愛因斯坦註定要成為一個思考者。
1914年,愛因斯坦受邀遷居柏林。同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身處在漩渦中心,愛因斯坦並沒有因為名利選擇自保,而是態度堅決地表明了自己的反戰立場。Heroism on command, senseless violence, and all the loathsome nonsense that goes by the name of patriotism - how passionately I hate them!戰爭期間,愛因斯坦參與了反戰團體「新祖國同盟」,並在此期間與法國進步作家羅曼·羅蘭取得了聯繫。愛因斯坦直言道:「藝術和科學如果想要自由,就必須要把德國打垮。」羅曼·羅蘭欽佩愛因斯坦強烈的反戰態度和勇氣,並在日記中寫道:「生活在德國還能這樣指責德國,這真得令人難以置信。」
一戰開始後,德國聲稱自己是在打自衛戰爭,並發表了著名的《告文明世界書》。為了給自己的戰爭罪行脫罪,德國脅迫了九十多位在德科學家和藝術家在《告文明世界書》上簽字。當輪到愛因斯坦籤字的時候,他斷然拒絕了這個要求。這次拒絕也使得他在之後的日子裡不斷受到官方和社會的打壓。
愛因斯坦夫婦
儘管如此,愛因斯坦仍未下定決心離開德國,直到納粹政府上臺。1933年,愛因斯坦正前往美國訪問,但突然得知納粹政府查抄了他在柏林的寓所,並懸賞十萬馬克通緝他。愛因斯坦於是放棄了再返回德國的念頭,決心留在美國。1942年,美國,一項由世界頂級科學家牽頭的計劃開始秘密展開,亦稱曼哈頓計劃。時任美國總統的羅斯福賦予了這項計劃最高的優先級,並交由軍隊負責管理。愛因斯坦是這項計劃的促成人之一。1939年愛因斯坦就在與羅斯福的信件中提到鈾元素作為新型能源的巨大可能性,使用大量的鈾建立起的鏈式反應可以產生巨大能量,這股巨大能量可以引導新型炸彈的構造。作為一名具備頂級大腦的和平主義者,愛因斯坦深知這種具備驚人威力的新型炸彈決不能落入納粹德國這個戰爭惡魔的手中,他在信的結尾特意提到了納粹德國對於鈾研究的進展,敦促羅斯福早下決心,一定要趕在納粹德國之前完成對新型炸彈的研發。
歷史已經給我們證明過了這種炸彈的威力,1945年,代號為「小男孩」和「胖子」的兩顆原子彈相繼在日本廣島和長崎被引爆,共造成廣島和長崎近30萬人的死傷。在得知這個消息後,愛因斯坦深感遺憾地說:「我現在最大的感想就是後悔,後悔當初給羅斯福寫得那封信。」木已成舟,當初只是為了不讓原子彈落入納粹德國這個惡魔的手中,卻沒想到將它送到了另一個瘋子那裡。
愛因斯坦毫無疑問是個理想主義者,他既不追求財富,也不附庸風雅,只願遵從自己的內心。暮年的愛因斯坦依然在發表學術論文,也依然在追求世界和平。他在各類期刊上連續發表過許多關於原子戰爭和世界政府的言論,聲稱原子戰爭沒有未來,用戰爭解決爭端已不可能。
不過美國政府顯然沒有將愛因斯坦的言論太當回事,為了防範蘇聯方面的威脅,美國一直在擴充軍備,進行大量的核試驗。愛因斯坦與美國政府的嫌隙愈來愈深,在他去世前兩個月,還在雜誌上發表聲明,寧願做一個工匠和商販也不願在美國當科學家。
1955年,愛因斯坦於普林斯頓溘然長逝,他生前立下遺囑,要求將自己的身體進行火葬並將骨灰埋藏在一個保密的地方。
當時對愛因斯坦進行屍檢的醫生託馬斯·哈維利用這次機會將愛因斯坦的大腦悄悄取出進行了研究,然而這件事很快敗露,哈維受到了愛因斯坦家人和社會的譴責,迫於壓力,哈維聲明只會將大腦用於科學研究,不會用它牟利。愛因斯坦家人最終被說服,同意哈維繼續保存愛因斯坦的大腦。
哈維保存了愛因斯坦的大腦四十三年,在此期間對愛因斯坦大腦的研究表示這顆大腦確實與普通人的不太一樣,愛因斯坦的大腦比普通大腦寬了大概15%,並且有著不尋常的凹槽。不過在當時,這些差異的重要意義並不被人得知。
愛因斯坦的故事我們現在只能從歷史中獲悉了,但他留給世界的禮物仍陪伴在我們身邊,不光是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還有他對世界的理解以及對宇宙的態度。不管時代的潮流和社會的風尚怎樣,人總是可以憑藉自己高貴的品質,超脫自己走上正確的道路,愛因斯坦如此,我們亦可如此。
【作者】 傑西·布拉裡爾(美)
【適讀年齡】 8-15歲
讓我們在這本插畫書中發現關於愛因斯坦更多的故事吧!
參考資料:
[1] 網易雲閱讀:愛因斯坦自述 http://yuedu.163.com/source/475f5eefcfb14598bc821a7a49dc0c9f_4
[2] 百度百科:愛因斯坦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8%BF%E5%B0%94%E4%BC%AF%E7%89%B9%C2%B7%E7%88%B1%E5%9B%A0%E6%96%AF%E5%9D%A6/127535?fromtitle=%E7%88%B1%E5%9B%A0%E6%96%AF%E5%9D%A6&fromid=122
布蘭朵教育專為家長和孩子提供雙語讀書規劃,培養孩子良好的語言技能和閱讀習慣。
我們提供上萬冊原版書籍專業分析和閱讀建議,供家長和孩子們閱讀和借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