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諞興平人的性格
文/高育鵬
作為興平人,總覺得身體裡有些特質,和外地人不一樣。細緻琢磨,用陝西人概括,又有些籠統。國學大師吳宓,生在涇陽,是關中人,對陝西人的印象總結為「倔、犟、硬、碰」。當紅作家賈平凹,在論述西安人時,提出了「生、噌、硬、倔」的看法。以此為代表,固定下來,在談論陝西人時,說法趨於一致。如果細分,黃土高原的陝北,和溫潤氣候的陝南,加上渭河平原的關中,構成三秦大地,人們在性格上,感覺也有差別和不同。陝北人更豪爽,陝南人更溫和,前兩種看法對「關中人」才顯適合。
性格中的地緣特點,猶如烙印,留在了人們身上。外國人看中國人保守勤勞,中國人看外國人開放浪漫。北方人粗獷豪放,南方人細膩精明,印證了地理人文在人性格形成時的巨大作用。具體分析人,需要將本性和性格結合起來,本性是與生俱來的,性格卻是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兩者互為影響。我們著重分析後天形成的,具有「積行成習,積習成性,積性成命」的地域特徵。
這麼看,關中分為東府西府,中間夾個大都市西安,渭南人、鹹陽人、寶雞人站在一塊,說幾句話,口音、性格立馬有差別。感覺敏銳的興平人,可以細分禮泉人、戶縣人、武功人的特點,甚至連「十裡鄉俗不同」的桑鎮、馬嵬、西吳、店張等鎮上的人都能分清。這時候,再把關中人的帽子,戴在興平人的頭上,嘁嚦哐嘡,不合適了!
叔本華說:「一個人的性格並不是這個人理智思考和選擇以後的產物。」我們在分析「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時,重點看地理、歷史、文化等的影響。古希臘人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也應該看到時代的變遷,人的性格也在不斷遷徙變化。一百年前遭受三座大山的中國人,和21世紀經濟總量世界排名第二的中國人,性格面貌截然不同。30年前的深圳是個小漁村,現在的深圳人個個出來是大老闆,能同日而語嗎?窮苦的人,忽然間發了大財,或多或少性格上,都有反映和變化。
題外話說太多,也不是賣關子,繞彎子,興平人的性格到底是個啥,一步步認識就是了!《西安日報》2008年2月刊登一篇文章,《「生噌愣倔」引熱議,陝西人率真的背後是深厚的文化》文中,從選字的爭議、字意的斟酌等方面,真格要把這個標籤給陝西人貼上。我覺得這幾個字說了關中人性格中的負面部分,沒有講關中人性格中的積極部分。咱是興平人,切身感受出來,「生、頂、冷、硬,德、善、勤、忠」八個字,逐一諞仔細,不到位處當作胡說冒料,掩笑而過。
借用戴爾·卡內基《人性的弱點》暢銷書的標題含義,先說興平人的人性的弱點:
一、生。興平人有著「罵人他最恨,心眼他最實」的習慣,口頭禪裡常用「倭是個生生貨!」來形容旁人。還說「欺生子,半吊子,窯裡沒燒熟的磚胚子。」指半生不熟,為人處世不圓滑熟練,偏向於狂躁發怒。另一部分外延,則貶義縮小,引申理解為,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和生龍活虎的狀態。當一個字常用在生活裡,指代一些現象,即演化為一種習慣和性格成分。
二、頂。興平人愛頂稜打諢,開踅車,頂牛角,抬槓較勁,對著幹。好比拉一輛車,招呼來的朋友,你向前使勁,他往左,他往右,或著向後,偏不力往一處使,勁向一處合,寧可浪費一些力氣,強行開玩笑、逗樂子。生活裡,見說:「把我頂的心疼」,「正事沒有,頂稜一把手。」但是其中的度,興平人把握到詼諧幽默為止,並不真心實意刁難。而西安人用「噌」、「憎」、「撐」或「傖」來表達這部分性格,顯然和興平人不同。
三、冷。興平人面冷,見人不熱情,不太會噓寒問暖。不願意接受新鮮的事物,保守木訥。冷眼看世界,熱心顧家庭。從「冷慫」一詞的廣泛使用看,興平人在指代做事衝動,不計後果的時候,陰狠手重,冷字在先,慫從語氣。南方才子,北方將,陝西冷娃排成行,用在興平最合適。西安人嫌冷字裡有暴力文化,取用「楞」字,比方硬來、魯莽,興平人覺得「楞娃」很痴傻,二桿子勢太強,與己貌合神離。
四、硬。興平人脾氣很硬,說個釘子是塊鐵,絕不更改服軟。認死理,不變通,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剛正不阿,硬到了「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地步。硬的冒火,往往因為話不投機而大打出手,寧可身體受傷,也不嘴軟服輸。這一點,西安人「倔」字當先,犟地像一頭牛,主要是思想上繞不過彎。而興平人,是身體上的特點,不怕生活苦,不怕打架傷,不求一生榮,不為鬥米曲膝又婢恭。
在品格和道德上,興平人的優根性,非常突出,拿出來曬一曬,獲如鑑寶現場。
五,德。興平人敬重祖宗,孝敬父母,不願意給先輩抹黑,不願意讓父母受罪。從對逝世長輩的紀念當中,可以看到濃重的禮節和平時的紀念活動的頻繁。興平人常常罵人,用「羞先人」、「把你先人墳揚了去」、「墳裡的脈氣冒了」表達最大的恥辱。興平人品德高尚,老實誠厚,不弄虛作假,不偷搶訛人。對做了壞事的人,嗤之以鼻,往往認為祖輩的亡靈都受到了不安和懲罰,不願與之交往,視惡如仇,見醜如羞。
六,善。興平人心地善良,不軟弱,不退讓,不欺騙,不撒謊,不主動傷害別人,不為虎作倀,不佔便宜,不結黨拉邦。興平人以父母為榜樣,一畝三分地的界牆,井水不犯河水的思想,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興平人的善,主要體現在心中自有分寸,良心自有公道,你我情義分明,敬是敬送是送,不會見利忘義失情理。興平人的善,沒有強盜思想,缺少奉獻的熱腸,對待懶漢不幫,對待親友禮尚來往。
七,勤。勤勞質樸的興平人,不靠天,不靠地,靠的是雙手和自己。人口稠密,自然和土地資源過少,興平人只有常年累月的勞動,才能養活家庭,一年裡休息不了幾天,農時種收,農閒打工,勤勞致富。八百裡秦川塵土飛揚,三千萬懶漢高唱秦腔,這一句話描寫居住在交通不便、黃土溝坎的的秦川人有點準性,因為那裡天旱少雨、偏僻貧窮,想打工出不來,想種地一年一季,只能老婆娃娃熱炕頭,大吼秦腔和信天遊,抒發鬱悶和惆悵。興平離西安、鹹陽近,能看到大城市裡繁忙的節奏,有條件到那裡掙錢養家,怎麼能歇下來閒起來呢!
八,忠。一句常說的話「應人事小,誤人事大。」充分反映了興平人忠於職守、愛崗敬業的精神。興平人話雖少,親朋遇到事情,往往說:「嫑管了,這事包在身上!」隨後遇到再大的困難,也不會怨言推諉,有種強烈的榮辱感、使命感,願意把事情辦得很漂亮、極完美,才不會計較報酬有多少,這就是一諾值千金的忠勇思想。它源於興平古乃京畿之地,武將文官愛國守信,成為有榮譽感的傳統,現在依然可以找到遠去的影子,在「受人之託,忠人之事」上,尤為看重。
上頭八個字,只是挑重點,梳理了興平人性格特徵裡的抽象部分,等再具象地說說,也就不那麼乾巴少肉。
興平依塬託川,雖缺山少水,田頭不寬,上千年來,可以達到糧食自足,形成根深蒂固的「家中有糧,心中不慌」的驕傲思想。習慣於將平原地帶的優越性,來輕慢山川溝壑裡的外地人,甚至舊詞爛調裡,還有四川蹴子、河南蛋子、甘谷蛋兒、南山猴子、北山狼娃的叫法。反過來,驕傲使人落後,不思進取的興平人,也被外地人囊括在三千萬懶漢之內。隨著社會的發展,良田多寡,已經不能夠衡量經濟水平的高低,改革開放的春風,將信息之都、工業之城打造地風景那邊獨好,甚至青山綠水也成為一種旅遊產業的時候,興平人哭都來不及,忽然間發現自己是個缺少資源的窮命人,這種失落只能用忘卻來追趕時代的脈搏,到南方、大城市去淘金為生。
興平人至今喜歡單打獨鬥,缺少合作和團隊精神,偶見趣味地形容為:一個人是一條龍,兩個人是兩條蟲,三個人尿不到一個壺裡還鬥不停。觀察起來,根深蒂固千百年來,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農生產,不需要過多協作,造成人與人之間封閉防範,只把自個田頭屋舍看緊,還將「笑人無,恨人有」作為搬弄是非的理由。這裡蓋房子,向外的窗戶留的少,不願意看出去,也不情願旁人望進來。卻在界牆一事上,要兩家共擔,表面上和氣一團,實則皮薄如紙,不願意吃虧還願意佔些小便宜。而外地人,出海打魚的漁民需要合作,促生了廣東、浙江人的團結冒險。山裡人,需要村戶聯保,才能抵禦自然災害,形成人與人的依靠協作。興平人即就是至親的兄弟姐妹,也由於組建家庭後,能夠獨立生產生活,相互幫助的少,漸漸疏遠,甚至由於過分看重家產分割的星星點點,造成兄弟不和,親人相怨。這是一個不靠一個,一個不求一個的「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小農思想,無情地肆虐著興平人的靈魂,在現代化大生產中,短板多了去,落後又可氣。
在秦、漢、唐時期,興平毗鄰王都,民有貴族之氣,懷揣忠君報國思想。興平出了很多武將,從秦大將李信延續下來,李廣、李敢、李陵老家都在槐裡,甚至唐王李淵、李世民也追為先祖。漢文帝竇皇后,是槐裡人,提拔任用了竇氏宗族,自此形成忠臣良將的強大陣容,如竇廣國、竇嬰、竇融、竇固,竇武、竇環、竇允、竇滔、竇熾、竇毅、竇威、竇抗、竇靜、竇易等。竇家在文帝、章帝、桓帝時,出了三位皇后,足見竇家為名門望族,至今在店張還有竇家墳園,墓冢數百,碑石林立。自東漢耿況始,耿霸、耿紀等鵲起,據說被曹魏滅其三族,從此耿姓淡出興平。馬家在興平,也聲震華夏,東漢馬援、馬況,三國時馬騰、馬超、馬岱均是著名將領。武將顯赫,文官輝煌,董仲舒後裔,居策村,遷董家。司馬遷後裔,居東西兩史村,二千年矣。班昭葬大姑村,曹大家冢矗立。武則天當朝的時候,把娘家人遷來一支居住在小南村,為了探視方便。章邯封雍王時,建都南佐,形成西北扇形設防,建立惠址坊、仗坊、萬址坊,順址坊、溫陽坊、建坊、大通坊、址坊頭等村落據點,東南後勤養馬,建立馬坊、南馬、北馬、馬村等村子,這些現在帶「坊」村名,當時應該是「防」的意思。漢武帝時,遷天下富戶於茂陵,估計就住在豆馬村。既然這麼多人和事,都與武力相關、國家相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骨子裡忠君報國的血夜曾經流動,崇文尚武的精神境界,至今容然愛家報國,毫未動搖。
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在段家、塔爾寺、儀空、仄稜堡、南安谷、窯頭、黃山宮等地繁衍生息。公元前十三世紀,武丁時期,犬戎部落聚居本地。說明興平很早就適宜居住。可是幾次大的戰爭和政治鬥爭,和民間文化的傳播,重要的歷史事件,深刻地影響了興平人民的心靈,對構建人生觀和世界觀,養成性格習慣,提供充分和必然的經驗。首先是老子在黃山宮和北塬一帶,傳道講經,為道教無為無不為的思想,撒下頑強的種子。其次是章邯和漢王劉邦交戰,戰場從水道口村蔓延到雙王村,這次大規模的流血犧牲,想必在先輩心中留下永遠難以磨滅的記憶,讓尚武精神傳播開來。再次為營建53年漢武帝茂陵,號稱東方金字塔,苦工雜役上萬累年,南至川流寨,西至石鋪村,對浩大工程浸染血汗,對尊貴的帝王崇敬無邊。第四為馬嵬兵變,逼帝縊妃,一出禍國殃民,讓人痛罵;一場愛恨情仇,讓人嗟嘆。第五為明崇禎年間,陝西總督洪承疇領兵圍剿李自成起義軍,十餘年間從起義到失敗,戰場橫貫興平,王權和農民起義的殊死鬥爭,眼見了殘酷無情。第六,子孝村丁蘭刻母和董永賣身葬父,兩個孝道傳說,影響和教育著槐裡子弟。以上六種事件,影響深遠,興平人總結為:百善孝為先,無為勳祿遠。常存報國心,功成身退還。
從飲食生活中,可以看出來興平人簡約而又衝動的性格。最典型的愛好,就是「咥碗燃面兩瓣蒜,辣子調上麵湯煎。」這碗,是老碗,得盆那麼大。這面,是扯麵,褲帶那麼寬。蒜和辣子是興平的特產,吃蒜不怕沖天口氣,吃辣不怕煽旺火氣。吃相呢?圪蹴著,蹲下,坐著,站著都不在乎。嘴張大地能吞下江河,熱麵湯下肚才不管滿 的汗。回了屋,對老婆喊:「擀麵!」像做了官。到了飯店,喊:「大扯!」像腰包鼓鼓的老闆。吃碗扯麵,就是興平冷娃行事風格的寫照,直爽粗獷,不拘泥遮攔,不搞形式主義,少花了錢,還實惠自然。
興平人的審美和生活情趣,少之又少。興平人均耕地約為一畝,再無其它可供享用的自然資源,不能上山砍柴,不能下河撈魚,生產活動缺少愜意和驚喜,如不卸轅套的騾馬,長年累月地勞動,產出很低,積攢很少。節衣縮食,成為習慣,以家庭為核心的娛樂薰陶,被循規蹈矩的生活所壓迫,幾乎活出個清教徒來。這裡人重視教育,期望孩子考出去,為國效力。孩子從小缺少大量的玩耍,缺少親和大自然的興趣,訓斥式的教育成為思想裡恐懼的動力,忽視了審美和辨別能力,長大了才發現,娃們開不起玩笑,不會幽默,拙嘴笨舌,幻想的翅膀折斷了,個體蒙昧著創造力,智商很高,情商很低。連罵人也直戳戳地「你媽的逼」傷磕巨大。不會「他媽的逼」泛指一下,減少樹敵。等年青年們結婚後,從父親滿是老繭的手裡,接過家庭的火炬,奔跑吧,兄弟,只要這一大家子能養得起,算你是條漢子還不可悲。和外地人吃飯、喝酒、婚戀、嫁娶、娛樂等比起來,興平人一碗麵打發掉,一口酒也捨不得喝,戀愛就像刷電腦程式,娛樂也小心翼翼生怕違反了什麼規矩,大多數人在超出吃飯、睡覺這兩件重要的事情之外,享受範疇單調狹窄,精神世界像整片沙漠,零星地生長著可憐的植被。
自然在遷徙變異,歲月在鬥轉星移,當我們習慣起來的底氣,被時代衝擊,性格裡穩定下來的東西,似乎又得重新打理,接受新的氣息,拋棄舊的過去,繼續鼓起勇力,精彩地迎接未來充滿魔幻的天地。還記得,曾經的西閘口縣南堡子,交通繁榮,經濟活力,一座西立交架起,冷落了那個時期的擁擠。興平火車站,過去為乾縣、禮泉、周至、永壽提供貨運中轉,現在西平鐵路建成,興平火車站的區位優勢,化為死灰。高鐵四通八達,高速公路網絡緻密,讓幾百公裡外的城鎮,和俗稱「衛星城」的興平相比,縮小了差距。誰能猜想,昔日偏遠貧窮的田阜鄉,要拆遷哩,拆二代在不經意中富裕竊喜。地理人文環境的巨變,讓本地人的性格,隨著人口流動的加速,在廣闊的範圍交融契合。
況且現在七零後、八零後生在農村裡,活在城市中,到城市裡混不熟,到農村裡還陌生,有些書本氣,陵角未退淨,稱為興平人,人文功夫輕。離譜的九零後、零零後、一零後如雨後春筍,活在網絡世界裡,大量使用手機,價值觀和性格取向,並沒有接觸到興平的地氣、人脈、歷史,和鹹陽、西安的孩子同質化,缺少故鄉印記。決不能用那八個字,殖民套用,這些娃有另外的活法。不過等他們娶了媳婦養了家在本地生活,自然就回歸到興平人的性格特點上來,或許還能創造性地完善蹩腳的人性,揚長避短,在異鄉人的眼中,棒棒噠!
浪諞一陣,談了感受,希望興平鄉黨們以此為話題,深入交流。也希望興平冷娃們,不必著急滿地找磚,連拍帶撇,不加思索。文末,用一首生於斯長於此的《槐鄉愁》,來延展對可愛的興平未來發展的眷戀。
記憶裡捉摸不透,
你是田野裡生長的莊稼,
還是村莊裡恬靜的老屋,
記憶裡揮之不去,
你是兒時的歡樂,
還是父母的愛撫。
記憶裡回想良久,
你是感恩的衣食住行。
還是生養的黃天厚土,
記憶裡淚眼模糊,
你是我的過往,
留下獨有的愛恨情愁。
我們為何相約牽手,
你是我的夥伴,
我是你的朋友。
我們為何不離不棄,
你是我的守護,
我是你的所有。
我們為何深深祝福,
你是永恆的大地的忠厚,
我是炊煙的輕慢與河流的奔走。
——2020年1月11日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