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故納萬境
——甘南、川西行攝隨筆
作者:王耀洲
(一)
步入知天命的年齡後,按孔子的經典描繪,人生從求知進入了一個求悟階段。自己在三年多以攝影記錄匆匆流年的過程中,曾經糾結的心澄明起來,行走山水間,擁抱大自然成了自己淨化心靈、陶冶情操的不二選擇。時常面對大海和日出日落流連忘返,被大自然的磅薄氣勢所震感,被茫茫蒼穹的神秘莫測所感動,釋然於物我兩忘的境界。
家人對我的業餘愛好無條件的支持。今年8月8日,女兒約我一同參加了領袖戶外俱樂部組織的攝影團隊,父女相伴踏上了甘南、川西的採風之旅。
行程安排獨具特色,從甘肅省的夏河一路南下,經迭部、諾爾蓋、紅原、阿壩到甘孜,既體驗到了紅軍萬裡長徵的千難萬險,受到一次紅色教育,也領略了藏傳佛教蘊藏的文化與智慧。一路行攝一路慨嘆,順迎著那些熟知的地名和未知的美麗,時而崇山峻岭千溝萬壑讓人心生敬畏,時而草原遼闊湖泊如鏡使人靜觀默照,特別是遠遠望去,流金溢彩的寺院和炊煙嫋嫋的村落在雲霧中氤氳升騰,清寂得讓人不禁屏息凝氣,一種縱身大化、物我兩忘的感受,使人頓悟「天人合一」的意蘊。
行攝的起點是位於甘肅省南部夏河縣。雖然這裡是溝壑縱橫的黃土地貌,山體少有植被,黃土泥牆的村居也少有樹木,但蒼蒼黃土滲透著西北的磅礴使人頓感天地廣闊。夏河因藏傳佛教文化獨特,而有「小西藏」之稱。文明遐邇的拉卜楞寺就坐落在縣城西域,它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保留有全國最好的藏傳佛教教學體系,和最古老也是唯一的第一世嘉木樣活佛時期所建的佛殿,有「世界藏學府」之譽。
拉卜楞寺是藏語「拉章」的變音,意思為活佛大師的府邸。遠觀拉卜楞寺依山傍水,山脈與河流牽手環抱,群山的主峰與拉卜楞寺的金頂在雲端噴薄瀉出的光芒照耀下,交相輝映蔚為壯觀。近看拉卜楞寺像個巨大的村落,佔地總面積86.6萬平方米,殿宇星羅棋布,巷子幽深,人在其中有身在古城堡的感覺。這裡的主要殿宇有90多座,殿宇的頂部鎏金溢彩,但牆體多是黃泥夯造,平添了滄桑之感。
早上剛到拉卜楞寺停車場,就見到一位來寺院朝拜的少女,她面龐黝黑,嘴唇乾裂,以掌心貼地,疲憊的身軀與伸出的雙臂一起向前滑去,全身俯下,一步一叩首,據說朝拜者只有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將一顆虔誠的心完完全全呈示在佛的面前。在拉卜楞寺號稱世界最長的轉經長廊裡,喇嘛、藏民、遊人如織,但沒有一絲喧囂,人人都是一副肅穆的神情,懷著虔誠的心拉動轉經筒悠悠旋轉默默祈福,熠熠生輝的轉經筒行雲流水般一刻都不停息,我的相機無法記錄心中那種莫名的感動。
下午5點多我們準備離開大經堂到對面的山上俯拍拉卜楞寺金頂晚霞時,看見遠處一個朝拜者在石板路上慢慢移動而來,我走近仔細辨認,正是早上遇到的那位少女,我不知道從停車場到大經堂的距離多遠,她用了一天的時光在這段路上跪叩而行。有人說在拉卜楞寺「歲月不僅刻下了蒼老,也記錄下了信仰的堅定」。寫到這裡,轉經筒又在我的眼前轉了起來,耳旁仿佛傳來了少女五體投地撞擊著石板路發出鏗鏘作響的聲音。
扎尕那是我們這次採風的第二站,也是我平生見到的最美古村落。「扎尕那」是藏語,意為「石匣子」。地形似由天然巖壁構築的一座古城。三面環山,正北是巍峨恢弘、雄偉壯觀、璀璨生輝的光蓋山石峰,古稱「石鏡山」,因灰白色巖石易反光而得名;東邊聳峙壁立的峻峭巖壁,凌空入雲,雲霧繚繞;南邊兩座石峰拔地而起,相峙並立成石門。
我們到扎尕那已是下午四點多鐘,還沒下車,壯美的石鏡山就飛入眼來,使人內心一陣悸動,滿車人不約而同的喊出「人間仙境」。
下車後,人們就「飢不擇食」般地按動快門,因為這裡不用刻意地選擇拍攝點,也不用精準地尋找視角,信手拈來就是一幅美麗的畫面。放眼望去,扎尕那就鑲嵌在「石匣」裡,整個空間能盡收眼底。但環顧四周我的眼睛像凝固成了全息攝像頭一般,辨不出三維空間,看到的竟然都是二維水墨畫般的靜美,村莊安臥在一片金黃的梯田裡,梯田依偎在群山的懷抱裡,群山與白雲擦肩,山林霧靄與炊煙交融,渺小的人點綴其中若有若無,使人在有限的空間裡感受到了無限的廣闊。
在攝影領隊劉鑫老師的催促下,大家回過神來,一起跟隨劉老師向東南邊的山坡草甸爬行,準備拍攝扎尕那的日落光影。剛爬到陡坡的第一個平臺架好相機,就見西邊一片烏雲黑壓壓地奔騰而來,還沒來得及按一下快門,一個炸雷把烏雲撕開了一道口子,瞬間大雨傾盆而下,好在不遠處有頂藏民老鄉的帳篷,我提著相機鑽了進去,這時大雨夾著豆粒大的冰雹一併砸下,好在帳篷替我遮擋了這次老天的突襲。好多團友就沒我這般幸運,他們直奔山腳下的大巴車而去,大都接受了老天的「洗禮」。
大雨下了一刻多鐘的時間就雨過天晴,由於大雨把山坡的泥土浸泡的鬆軟泥濘不能爬行,加之許多團友淋溼了衣服,我們放棄了日落「仙境」的拍攝,回到賓館休息。在賓館我問及藏民老鄉,這裡的天氣是否經常這樣變幻莫測,老鄉說,我們這裡離天太近,經常東邊太陽西邊雨,大雨過後掛彩虹,美得很。我想老鄉說得在理,變幻無窮,神秘莫測本身就是大自然的屬性,何況這裡的山鑽出白雲就和天相接,承接著蒼天的神靈之氣呢。
第二天清晨我們六點到達扎尕那日出的拍攝點。網上預報日出時間六點四十二分,直到七點十七分太陽才躍過山峰,照亮了整座「石城」。瞬間太陽的光束穿過升騰的雲霧傾瀉而下,把村寨、梯田幻化的仙境一般。梯田裡金黃的青稞熠熠生輝,煙雲供養的村寨籠罩在神秘的光韻裡至清至靜,虛無縹緲。哲人本雅明曾經讚美照片能從現實中攝取出光韻,此情此景不就是扎尕那的光韻在生息嗎?我將相機設定為連拍,按下了快門,隨著一連串咔嚓聲,把這種妙境暗合的「天人合一」與扎尕那的空濛潤明定格成了永恆。
人們常說,只有更美沒有最美。可我拍完扎尕那日出,感覺這裡就是最美的人間仙境。早餐後,我們一行人兵分兩路,夏清林老師帶著大部分團友去扎尕那的石林和仙女湖觀賞大自然的清靈幽玄之美,我和駱躍峰老師留在村寨感受自然純樸的人文風情。我們和村寨裡的老鄉及景區的工作人員進行了密切接觸,一位大叔說,這兩年來旅遊的人逐漸多了起來,部分人家開起農家樂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但各種垃圾越來越多,寨子不知道今後會變成什麼樣子。景區的工作人員都是村委指派的有文化的村民,我們與其交談時,他們流露出了許多擔憂。老鄉說,村寨過去就是靠山吃山,大家和睦相處,真是過著神仙般的日子。現在靠旅遊富裕起來的人家蓋起了樓房,改變了村寨的民族風格,村民之間有了競爭,打破了原有的安寧祥和,特別是遊人逐年增多,喧囂代替了寧靜,建築垃圾生活垃圾開始汙染環境。加之許多遊人喜歡對老鄉拍照,什麼怪異的照片都在網站、報刊雜誌上發表,已經激起了老鄉們的反感。
聽到老鄉的一席話,我那本來曠達的心開始緊了起來,老鄉也默默無語雙目微閉,對著山峰祈禱。九十年前探險者約瑟夫•洛克將這裡譽為亞當和夏娃的誕生地,如何才能讓這裡永遠保持當初的聖潔呢?
(二)
戀戀不捨地告別了扎尕那,我們繼續向南,進入了甘青川三省交界的諾爾蓋境地。諾爾蓋大草原是我國最美的高原溼地,素有川西北高原綠洲之稱,宛若一塊瑰麗奪目的綠寶石鑲嵌在川西北高原上,與藍天相映,與白雲相隨,慢坡的犛牛點綴在翠綠之中,生機無限。特別是諾爾蓋草原的天然海子——花湖,湖水清澈透明,成群的魚兒瀠洄滉漾,結對的鷗鳥嬉戲歡歌,令人羨慕不已。白雲繾綣在水天之間纏纏綿綿,不斷變化著妙曼的魔幻身姿,只看見許多可憐的遊人對著水中的自己顧影相憐。
我們這個團隊有七八名花兒般的寶貝女兒借假期跟隨父母出來領略大自然的曠美,我家的寶貝女兒雖然已是孩子的媽媽,但還是和「小鮮肉」們一樣清純無暇,她們對這種沒有邊際的空曠之美無心思考什麼空與靜,道與釋,只是在草地裡時而騰空跳躍,學著鳥兒放飛藍天;時而提起裙邊旋轉,模仿模特秀著優雅,豈不知父母鏡頭中的她們就是這天地間最美的精靈。
諾爾蓋草原最美最神奇的地方莫過於九曲黃河第一灣。俗語說:「天下黃河九曲十八灣」。曲,在藏語中是「河」的稱謂。「九曲」是唐時對貴德以上黃河段的稱呼,也與藏族本教和藏傳佛教的「生命輪迴」或者「日月輪迴」學說有異曲同工之妙。
黃河九曲第一灣發源於巴顏喀拉山(海拔4500米),流經四川省境內,在諾爾蓋縣唐克鄉索克藏寺院旁形成了著名景點。黃河自甘肅一側來,白河自黃河第一灣灣頂匯入,形如「S」,因其在地圖上恰似《周易》中陰陽太極圖,故而被譽為神奇的九曲黃河立體大乾坤地圖。在這裡黃河之水猶如仙女的飄帶自天邊緩緩飄來,在四川邊上輕輕撫了一下又轉身飄回青海,故此地稱九曲黃河第一灣。
登上山丘的觀景平臺遠眺,但見白河逶迤直達天際,黃河婉蜒折北而逝,草連水,水連天,蒼蒼茫茫,兩條河流優雅別致,像一對情侶,攜手走向西北天邊,令人胸襟為之開闊。
看到此情此景,誰人不能領悟道法自然才是「九曲」的真諦?母親河穿越千山萬嶺,歷久彌堅就是因為她負載著這個古老民族對未來的無限希冀與憧憬,千折百回,順勢而為。
我們帶著對母親河的深深眷戀,驅車穿越紅原大草原,膜拜了切瓦塔林,豔遇了月亮灣,直奔神秘的年寶玉則。年保玉則坐落在巴顏喀拉山脈東段,因青南高原的地勢和氣候終年積雪,有面積約5平方公裡的高原冰川。傳說中年保玉則整個山系有峰3600座,當地的藏民叫它石頭山,很多的神奇傳說讓石頭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被稱為東方的日暮達。年保玉則的主峰與周圍的山峰高度接近,簇擁在一起像片片花瓣靜穆秀美,走近「仙女湖」透視過去,山的主峰就像一朵聖潔美麗的雪蓮花綻放在湖光山色之中,被當地牧民視為「神山」。
在去年寶玉則的前夜,我的室友駱躍峰老師在網上做了功課,下載了年寶玉則的部分精彩圖片,我們共同欣賞,以便汲取作品在構圖、視角和表現手法及理念等方面的經驗。我看到圖片後,第一感覺就是震撼、深邃、幽靜。在趕往年寶玉則的路上,攝影領隊劉鑫老師又繪聲繪色地演繹了年寶玉則許多神秘的傳說,使團隊對年寶玉則充滿了期待。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我們進入年寶玉則景區,石頭山迎面而來,我的第一感覺就是似曾相識,這時扎尕那的石鏡山在我的眼前和石頭山交替閃現,兩座山峰在我的俗眼裡竟然像一對孿生兄弟。所不同的是,扎尕那是煙雲供養的人間仙境,年寶玉則是湖光山色的通體澄明。石頭山的豪放與仙女湖的婉約竟然是那麼珠聯璧合,相得益彰。只有喇嘛和藏民在仙女湖邊點燃煙火,伴著縹緲的煙霧升騰向蒼天拋撒風馬旗祈福的場景,給年寶玉則平添了神秘的色彩。深深的藍色天空映襯著五色的風馬旗獵獵作響,逆光看去,光影與色彩輝映成趣,斑駁迷離,無盡的層疊,像漫天的五彩祥雲。
哲人說,看世界只用一雙眼睛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用心去看的那一方淨土,那一個世界,才是真正應該表現的。肉眼凡胎的我沒有看到故事裡年寶玉則那撲逆迷離的神秘,只感到清寂的讓人瞠目結舌。也許要真正揭開年寶玉則的面紗,需要有慧心的人停下腳步慢慢感悟,打開第三隻眼去領略年寶玉則的千年真容。
(三)
年寶玉則與坐落在色達的五明佛學院近在咫尺。兩地距離雖近,卻橫跨青海四川兩省,領袖戶外安排的行程中沒有色達之旅。駱躍峰老師這是第三次到川西,前兩次都因沒能去色達感到深深遺憾,這次他建議改變行程踏上色達這塊佛國淨土,我也心嚮往之。夏清林老師是我們這次出行的組織者,改變計劃安排需要和領袖戶外協商,也需要徵求全團22人的意見,經夏老師再三做工作,我們如願以償。
22人兵分兩路,12人按計劃隨著領袖戶外去郎木寺從蘭州返回,我們10人則租賃了一輛麵包車奔赴色達,然後從成都返回。
我們租賃的麵包車司機扎多師傅,是個熱情豪放又十分幽默的藏民,雖然已經52歲,但精力十分旺盛,一路行駛一路歡歌。他做著酒店和茶樓生意,家裡飼養著200多頭犛牛,年收入十多萬元,過著富足的小康生活。
最美的風景在路上。扎多師傅看到美景就停車讓我們拍照,使大家真正找到了旅行的感覺。車在山路上盤旋,層層疊疊直衝雲霄,這裡的山路豈止十八彎?簡直就是在摩天輪上飛行。穿越一座座高山,一個純粹之極的佛家國度呈現在我們眼前,一片醬紅色把整個山坳渲染的紫氣滿天,這裡就是世界著名的五明佛學院。
用震撼和衝擊力等詞彙來表達五明佛學院都顯得蒼白無力。在一個狹小山坳的方寸之間,分布著數不清的寺院、木屋,容納了成千上萬的喇嘛、覺姆,我不知道這裡的建築是否和現代城市一樣有著科學的規劃,所有木屋就像被獨具匠心的藝術大師鑲嵌在山坡上的紅寶石一般不取不廢,木屋的色調和喇嘛、覺姆的紅色法衣渾然一體,色空不異,讓人看一眼就心生禪意,瞬間澄明。
我們在山坡上拍攝了氣勢恢宏、靜謐虛無的五明佛學院全景,那種清寧的虛靜之美使人的心靈感到顫慄。我們又走近喇嘛、覺姆,試圖探尋他們(她們)博大的內心世界。看到不論年齡的長幼,性別的差異,所有人都是滿臉的祥和,那麼地虔誠,那麼地幸福。有人採訪過覺姆,通過翻譯的大意是「學佛並不在於神通感應的追求,而在於自我的深刻剖析,以及隨之而來的心境的提升和智慧的增長。學佛的好處無法言盡,不過有一點卻始終令我感念於懷——靠著佛法,我的新生命終於毫無疑問地站在了邁向解脫的起跑線上……」
一路走來,有一種穿越的感覺。是一次從現代的喧囂到原始安寧交錯的時空穿越,是一次從心浮氣躁到靈魂絕世塵外的心靈穿越。一路上,我思考了很多,想到了人與自然的關係,想到了信仰與民族興衰的關係。也許是觸景生情,也許是不知不覺間盜取了自在之人的靈魂。
「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正是因為靜,所以能明了世上的各種動態;正是因為空,所以能容納各種意境。回來後,一個攝友在微信上說,夢裡還在尋找拍攝景點。我想在攝影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的今天,是否也應該停下我們手中相機的快門,等等漸行漸遠的靈魂呢?在我們盡享視覺大餐的同時,顧及一下大自然的承受力,顧及一下不同文化的差異性,顧及一下自在之人的身心感受。也許這樣攝影才會伴著我們的思想旅程走得更遠。
(草稿於2015年9月3日,修改於2015年9月7日。)
【作者簡介】王耀洲(男),1960年7月出生,山東省濱州市人。從軍27載,轉業地方先後在山東省日照市廣播電視局、文化執法局、行政執法局、城市管理局工作。閒暇時間喜歡攝影、寫作,以抒心懷。
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真言貞語》公眾號,投稿郵箱:xmz07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