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茬又一茬的翻拍,都在佐證,初中數學老師的一句話:抄,你都不會抄!
張一山版《鹿鼎記》,剛上線,豆瓣評分2.6,保守估計,最後會和史詩級爛片《逐夢演藝圈》,一決雌雄。
不過,幾集看下來,我突然從丹田湧起一股衝動:罵它幹嘛?這劇必須要誇!它作為內娛的縮影,難道不合格嗎?這必然是一出,導演殫精竭慮,想要諷刺行業的,黑色幽默。
要誇它,就勉強拉個同行出來,襯託一下。
那就陳小春版吧。
首先,從「說書」說起。
2.6分版,故事開場,韋小寶說書。說的啥玩意兒呢?他老母親懷著自己,去拜菩薩,他在娘胎裡,就迫不及待,想鑽出來,看看熱鬧。
大兄弟,你家說書說這個?鬼去聽哦。
導演還真弄了個捧場的。
我就琢磨著,韋小寶生在妓院,他這是在哪說書?在妓院嗎?嫖客們玩累了,中場休息,去聽一段妓女生子的故事?那還不嚇得提褲子就跑?畢竟,妓院留情是情色片,妓院留種,可就是恐怖片了。
既然,不可能在妓院開「韋小寶說書專場」,難不成在茶館?
不好意思,就他這沒情節、沒波瀾、沒傳奇色彩的出生小故事,在茶館,只會被潑一身茶。
你看,這黑色幽默就有了,導演一定是在諷刺眼下的國產劇,老弄這沒頭沒尾、毫無邏輯的狗屁玩意兒。
陳小春版也有說書。
韋小寶出門給別人買東西,卻在茶館外頭,一句一句,幾乎和茶館內的說書人同步,講起沐王爺的那些事兒。
這幾十秒的鏡頭,特別妙,傳遞出來了幾層信息:第一他窮,沒錢進去聽說書。第二他滑頭,明明有任務在身,卻偷懶消遣。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能和說書人同步,說明他對說書人講的故事,實在太熟悉了。
他人雖不在江湖,卻早已在耳濡目染中,懂得了江湖義氣的重要。可以說,說書人講的傳奇故事,刻進了韋小寶的骨血裡,仗義才能和市儈平起平坐,成為他性格的兩面。
每次情急之下,韋小寶嘴裡,總是蹦出江湖話:大不了逼上梁山、落草為寇;外面沙塵滾滾,只會錯殺良民;前門有狼,後門未必有虎……
這人物,就立起來了。
2.6分版,書倒是說了,但後來完全沒這碼事,十足十說了個寂寞。
接著,聊聊茅十八的兄弟觀。
陳小春版,突出「一飯之恩,不能不報」。茅十八被關押,韋小寶偷的鑰匙,意外幫到了他,讓他有了報恩的責任:去京城救雙兒。
但茅十八畢竟是闖江湖的,心眼當然要有,他起初不信任韋小寶,擔心這滑頭小子,會為了賞金,舉報他。茅十八把面子看得比命重,他也瞧不上韋小寶,當韋小寶用石灰粉撒了官兵眼睛,救下他的命,他第一反應是:老子不要和你一路,要是穿出去我用石灰粉,老子的臉往哪擱?
一集多下來,他算是勉勉強強,把韋小寶當朋友。
不突兀、合情理。
2.6分版,可就牛逼了。茅十八作為通緝犯,也不知道為啥去逛窯子,他和韋小寶,見了第一次面,說了第一句話,概括起來就是:一個通緝犯,突然對一個送酒的小二,自報家門。
下一秒,真的是下一秒,我沒誇張,官兵就到面前了。
只能理解為,這劇還有科幻元素,官兵是從未來穿越回來,帶有某種人類進化後,高到不可思議的辦事效率。
然後就奇妙了,韋小寶被官兵揍,茅十八突然大喊:欺負我兄弟,算什麼本事!
我真的……無言以對。
怎麼就特麼兄弟了?你倆幹啥了,就兄弟了?還突然搞起了,為了救兄弟,勇搏官兵的戲碼?
無比困惑,茅十八,到底是個闖江湖的,還是幼兒園小班的孩子?
唯一能解釋通的,是主創們肯定別有用意,肯定是諷刺國產劇裡的過度標籤化。上海成功人士就要住1000平大豪宅,北漂女必然有一堆男人包圍,已婚女人就要鬥小三,職場必然有戀情,闖江湖的見誰都是兄弟……
一定是為了諷刺,不可能全體失智吧?
第三,聊聊喜劇
2.6分版,為了搞出喜劇感,都快喪心病狂了,我真擔心,主創們會突然衝到我家,掰開我的嘴,恨鐵不成鋼地罵我:你笑啊!你笑啊!我都這麼用勁了,你怎麼還不笑?!!!
一上來,韋小寶戴著頂綠帽子。
強行製造笑點,還是小品中會出現的低端笑點,這種笑點,宋小寶一天能給你弄出一百個。
張一山生怕你不笑,各種擠眉弄眼、惺惺作態。
背景音樂,幾分鐘出來一下,拼了老命提醒你:快笑快笑,這是個喜劇。
累不累啊?
一群完全不幽默的人,寫不出有趣的臺詞,造不出讓觀眾意外的梗,就只能靠浮誇的肢體動作、鬧個不停的音樂、以及全程綠帽子,作為笑點支撐。
空洞的喜劇,和喜劇外殼的悲劇之間,反映出這二十年多令人觸目驚心的倒退。
陳小春版,第一幕就奠定了悲劇色彩。海大富對著自己的命根子,剖白:我海大富在宮中虛耗十年,都無法查出董鄂妃和孝康皇帝的死因。
他打算帶著命根子,歸隱田園,目的是,「好讓我得以全屍轉世」。
虛耗十年,得以全屍轉世,字裡行間都是遺憾。
後來,海大富找到陳文亮,陳文亮自嘲嗜賭,海大富卻抱以理解:我們做奴才的,既無妻室兒女,又不許為官,孑然一身,還有什麼指望?
這濃重的悲哀、無奈,是它的內核。
能舍掉內核,只拍它逆襲、爽、鬧的一面,我必須理解為,主創們是為了抗議眼下的國產劇趨勢:得爽劇者得天下。
你們肯定是,放下了口碑、臉面,要用自己的教訓,來提醒同行們:「不要再一味拍爽劇了!」杯酒敬英雄,太有奉獻精神了!
瞧這小嘴堵的
張一山要是不用力咬著布
它就要掉下來了呢
沒什麼好說的了,最後感謝這部劇,讓我又想重讀一遍《鹿鼎記》,再刷一次老版,這也是翻拍劇的另一個偉大貢獻:
讓我們偶爾重溫好書、好劇,提醒逐漸老去的80後、90後,你們目睹過創作者的高光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