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關於變性人的話題,電影名並不是很能吸引觀眾,但情節和話題性足以讓人們去電影院享受。當得知生田鬥真出演一位性別認知障礙者,將在全片以女裝形象出現時,不是沒有驚訝和忐忑的。儘管有了以前人間失格和源氏物語等影片的鋪墊,他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份極其柔美的印象,然而如此直接的在電影裡扮演女性,還真是頭一回,加之又是社會上比較敏感的變性人話題,不得不讓人猜想影片出來的效果會是如何。
導演有意將倫子與小真母親做對比,小真母親放棄撫養權,離家出走,倫子卻承擔起了撫養小真的責任。波伏娃說,人的性別有生理性別和社會性別,生理性別是與生俱來的難以改變的第二性徵,而社會性別則是生存環境賦予他(她)的性別角色,相比起小真母親來說,倒是倫子更稱職地完成了日本社會中女性那種角色呢。
整部故事就像在一針一線慢慢編織出來的,平穩緩和,不疾不徐,最激烈的兩段戲份是小友對詆毀倫子的小海媽媽的暴力襲擊,和影片最後,小友對毫無悔意的媽媽的控訴。但是最終,小友的兩次憤怒都被倫子舅媽用柔軟的編織品給平息了,第一次,倫子告訴她,憤怒的時候不應該傷害別人,也不應該傷害自己,這只是命運開的一個玩笑,笑笑就過去了。第二次,倫子什麼也沒有說,只是把自己從媽媽那裡收到的禮物轉送了一份給小友,這份禮物不僅僅是母親對孩子最深沉的愛,也是最溫柔的愛,沒有什麼比媽媽的乳房更能讓心得到安寧的了。
影片中最震撼我的一個情節,暗戀學長的小男孩,終於鼓起勇氣給學長寫了告白信,但是還沒送出去 ,就被媽媽發現撕成了碎片,小男孩拉完一曲小提琴曲,用安眠藥片擺成一條小魚,然後吞下藥片自殺了,雖然最後被醫院搶救回來了,可是對於這個小男孩來說,心理上的創傷是無法彌補的,有一個理解自己的親人是多麼重要,如果這個小男孩的母親,能夠像倫子母親那樣理解自己的孩子 ,就不會有這樣的悲劇發生。
全片表現手法很日常化,沒有大風大浪。但也就勝在日常化。描述驚世駭俗的人物,卻使用日常的鏡頭展開,正是他們求而不得的日常。耐人品味。包括世人背後的議論和疏遠,都是日常的。在有色眼光和唾沫的邊緣生活,只是希望,陽光正好,一家人郊遊,笑著享受手作的美餐,小小幸福不被打攪。人類是排他的。不同是罪。即使沒有傷害任何人。宗教也好,性別認同也罷,甚至一個觀點的差別,都能引起沒有硝煙的戰爭,換成別人去拍這樣的片子,也許是黑暗系也不一定,然而本片卻還可以從頭到尾那麼溫暖,創作者心目中還有相信著同類能夠抱在一起取暖的溫柔的念頭。
但就題材而言,電影能夠講述作為少數人的變形者已經是社會的溫柔了,汙名化的變性者,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焦慮,性別身份上的重塑,以及電影中提出許多雖未展開但十分重要的問題,兒童的性別認知、同性戀收養子女問題、母親身份的認同問題等等,都在為一個性別自由的社會演繹著溫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