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喪與春聯原來實在是風牛馬不相及的事,居喪是失去所愛的人後的一種自然反應。尊、親死後,在家守喪,不辦理外事。在服喪期滿之前停止娛樂和交際,表示哀悼。其最早出於何時不得而知,《論語·陽貨》載:"三年之喪,期已久矣。"看來是出於較早時候了。不過《論語》中孔子的解釋是「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是說人長到三歲才脫離父母懷抱,父母死後要報恩三年,也是仁愛的具體表現,這應該是「過三年」的由來吧。
而春聯的出現儼然與守喪是無關的,也晚得多,最初功能與死人無任何關係。春聯,起源於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目的是「百鬼所畏」,用來嚇唬鬼的。五代時,始有人在桃符上提寫聯語。宋代時桃符由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春聯才基本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至於春聯與守喪制度的衝突大抵是起於明、清的事了,衝突的原因恐怕是春聯已經脫離了原有的桃符避邪功能而演化為喜慶、娛樂功能了吧,且顏色也固定為紅色,這樣一來本不相干的兩個東西終於成就了各地的風俗。一般的做法是:
其一、新喪去舊聯,老人下世了,原有的春聯是要撕掉的,重新貼上喪聯,或者以白紙代替,以示居孝。
其二、三年內不貼新的、紅的春聯,而多貼白的、黃的、或蘭色、青色的春聯,聯字以孝為上選,或者乾脆不貼。
其三、如果家庭已經分居,兒子們都是不能貼大紅春聯的,至於分出去的孫子輩,雖說現在不說啥。當然不貼更好,孝子賢孫的孝與賢的約束力是不一樣的。
其四、父母去世不貼是肯定的,有的地方長兄去世了,弟弟也不貼,守的是悌;伯、叔去世了,侄子們最好也不貼,守的也是孝。
很多事情分享起來是有點趣味的,做為避邪看門的桃符神恐怕怎麼也沒想到被人間的死人與守孝規矩所幹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