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史上第16位女性!這位美國詩人為何被評「無可挑剔」2020-10-08 21:04:00 發布來源:文匯
剛剛,2020年諾貝爾文學獎揭曉,美國當代詩人露易絲·格麗克(Louise Glück)贏得這一獎項,獲獎理由是「因為她無可挑剔的詩意之聲,以樸素的美感使個體的存在有了普遍性」。
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國內曾引進出版露易絲·格麗克的兩部作品,《直到世界反映了靈魂最深層的需要》《月光的合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推出。
1943年露易絲·格麗克生於美國紐約一個匈牙利裔猶太人家庭,曾獲普立茲獎、全國書評界獎、2003-2004年美國桂冠詩人等各種詩歌獎項。她出版過十多本詩集,從《阿勒山》和《野鳶尾》開始,格麗克成了歐美詩壇「必讀的詩人」。
業內評價,格麗克的詩長於對心理隱微之處的把握,早期作品具有很強的自傳性,後期作品則通過人神對質,以及對神話人物的心理分析,導向人的存在根本問題,包括愛、死亡、生命、毀滅。自《阿勒山》開始,她的每部詩集都是精巧的織體,可作為一首長詩或一部組詩。
讀一讀她的詩句《月光中的愛》:
玫瑰,金雞菊,還有,黑暗中,金色的
國會大廈圓頂
變成了月光的合金,外形
沒有細節,神話,原型,靈魂
充滿了火,那實際上是月光,取自
另一個來源
……
「在她詩中的那些畫面或場景就像是用高速攝像機錄下的畫面,然後經她重新剪輯後生成的圖像組合,它們是緩慢的,也是異常清晰的……她有著能把一個貌似微不足道的瞬間轉化為繁茂的神秘花園的能力,這也是一種能把任何印象化身為繭然後再讓其中生命體破繭而出羽化成蝶的能力。」詩人趙松曾評價,對於露易絲·格麗克來說,一首詩的出現和完成固然是一個事件,關於生與死、關於遙遠的記憶、關於特殊的日常時刻、關於始終耐人尋味的神話與傳說、關於微妙的童話與故事,也關於滯重的家庭與愛、永遠關係複雜的男人與女人。但所有的事件都不是她真正要傳達的那個事件本身,而至多只是某種關於事件的「預兆」。
羅伯特·海斯曾稱譽格麗克是「當今寫作者中,最純粹、最有成就的抒情詩人之一」 ,其詩歌的重要特點就在於她將個人體驗轉化為詩歌藝術——極具私人性,卻又備受公眾喜愛。但另一方面,這種私人性絕非傳記,這也是格麗克反覆強調的,「把我的詩作當成自傳來讀,我為此受到無盡的煩擾。我利用我的生活給予我的素材,但讓我感興趣的並不是它們發生在我身上,讓我感興趣的,是它們似乎是……範式。」
諾貝爾文學獎自1901年起頒布,到今天已成為世界文壇影響力最大的獎項之一,每年諾獎頒獎前後,都會引起全球範圍的熱議。從1901年至今,諾貝爾獎已有近120年的歷史,累計117位得主獲得了113次諾貝爾文學獎,其中女性得主加上今年的共有16位。2020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獎金比2019年增加100萬瑞典克朗,達到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760萬元人民幣)。
巧合的是,2019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德克的中文版權,也早在十餘年前就被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攬入囊中,《罵觀眾》《守門員面對罰點球時的焦慮》《無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緩慢的歸鄉》《去往第九王國》《形同陌路的時刻》《試論疲倦》等9種作品中譯本加印。
▲漢德克9部中譯本
浩瀚書海考驗著出版人的判斷與前瞻性,如何主動出擊布局版權?從去年彼得·漢德克到新晉得主露易絲·格麗克,世紀文景早在拿獎前就引進版權,提早布局「鎖定」優質作者資源。「中獎率」這麼高絕非偶然,其背後是上海出版業多年來的專業實力和深耕堅守。
責任編輯: 李偉
打開大眾日報客戶端閱讀全文
網友評論
滑動提交數據
【來源:文匯】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