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樂打根上就不是什麼一板一眼、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自誕生起,它就聲嘶力竭的彰顯宣洩、反叛、反思的情感,代表自由和抗爭的精神。
但真正的搖滾精神,是內心的平靜,是熱愛生活。
當不走尋常路的搖滾傳奇走下舞臺、走下神壇、走進墳墓,如流星般轉瞬即逝,這也意味著,他或他們的精神遺產——作品,將被一代又一代的樂迷頂禮膜拜、經久傳唱。
「死亡崇拜」,這是全球的音樂人,窮極一生的極致追求。
哪怕你不理解他的內心世界,不尊重他的私生活,甚至不知道舞臺下的他,究竟是一個怎樣人,也並不妨礙你,通過這個世界最通用的語言——音樂,嘗試心靈的對話,獲得熱血與希望。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是寫給皇后樂隊的情歌,是對天才主唱弗雷迪的致敬,它是那麼單純、直接,甚至都算不上一部合格的傳記電影,但並不影響被情緒感染的觀眾們,連聲大呼「牛逼」,帶著「Love and Peace」的口頭禪興奮離場。
這就是搖滾音樂和皇后樂隊的精神力量。
引子:好萊塢的音樂秀,奧斯卡的最優解
這幾年的奧斯卡獲獎作品名單讓人越來越看不懂。入圍電影的實力難分伯仲,卻總給人政治正確和多元化壓倒一切的疑惑。
那年得知《愛樂之城》拿下第89屆奧斯卡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獎,我詫異了幾秒。
老套的愛情故事殼子,包裹著「向好萊塢經典歌舞片致敬」的內核,這部純粹的娛樂化影片,能在種族抗爭、女性平權、同性戀題材的圍攻中,拿走兩座小金人?
如果把音樂舞蹈與政治正確結合起來,那酸爽夠奧斯卡評委們喝一壺的。
剛剛斬獲第91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最佳剪輯獎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告訴世人,瞎猜總是要有的,萬一成真了呢?
論《波西米亞狂想曲》的主創陣容,確實很難和入圍最佳影片的幾部作品硬碰硬,歸功於皇后樂隊的卓著聲譽,感謝文化多元化與堅守政治正確的奧斯卡評委會,給了它創造奇蹟的機遇。
與本年度奧斯卡始終有「時差」的國內院線,終於開始大舉引進奧斯卡獲獎影片了。政治正確掛帥的《綠皮書》過後,打著同性戀擦邊球的《波西米亞狂想曲》,即將登陸中國電影市場。
能在大銀幕上領略偉大樂隊的搖滾傳奇,一窺領軍人物的心路歷程,對國內觀眾來說,這本身就是一次藝術和精神的享受——不管你到底愛不愛搖滾,知不知道皇后樂隊和弗雷迪。
背景:複製時代傳奇?傳奇始終還在那裡
一直認為,音樂傳記片是有門檻的。不論功成名就的主唱,如《波西米亞狂想曲》,還是勇敢追逐夢想的歌手,如《一個明星的誕生》,都是屬於粉絲向的。
對誕生於上世紀70年代的皇后樂隊(Queen)知之甚少,只聽過《We Will Rock You》和《We Are The Champions》,至於他們在流行音樂領域的傳奇地位,以及樂隊靈魂和主唱弗雷迪·莫庫裡(Freddie Mercury)的坎坷經歷,也都是看完電影之後惡補的。
只有在電影中,那種如臨現場的震撼力,揮灑青春的感染力,才能讓人感同身受。
實際上,皇后樂隊的成員,算得上標準的英倫紳士。他們大多出身不錯,學歷也不低,是對音樂的追求和對表達的渴望,讓他們走到了一起。
專輯屢破紀錄,經典傳唱至今,影響了二十世紀後幾乎所有的重金屬樂隊,鑄就非凡的榮譽與國際影響,這是皇后樂隊對全球流行音樂的貢獻。他們,是徹底的顛覆者,也是徹底的創造者。
臺上,他們是無所不能的神。融合、詭異和極富想像力、感染力的表演締造了皇后樂隊的經典形象。臺下,則是另一番景象。表演是工作、是激情,深入他們的內心世界,才能理解驚世駭俗的喧鬧背後,那一撇孤獨和痛苦。
電影《波西米亞狂想曲》很難得。因為,它要講的故事膾炙人口,主角的生平和經歷耳熟能詳,前有寫進歷史的新聞報導,後有一大堆紀錄片和傳記佐證,稍有差池就可能背上「毀經典」的惡名。
據說為了重現經典,本片動用了一些難以想像的資源。皇后樂隊的成員和弗雷迪御用助手參與拍攝,不少服裝道具舞臺都是當年的「原品」。
更重要的是,以主演拉米·馬雷克為代表的主創團隊,帶著極大的熱忱與嚴謹的作風,試圖通過這部電影,高度還原那段時代的傳奇。
藉助最新的造夢技術,電影中弗雷迪的神態和嗓音,還原得惟妙惟肖,但是,那個特殊的時代過去了,搖滾的精神追求沒了生根發芽的土壤。
美好值得回味,但美好早就走了。
人物:走下神壇的傳奇,脆弱彷徨的內心獨白
與其說《波西米亞狂想曲》講了皇后樂隊,不如說這就是一部獻給弗雷迪的讚美詩。
就像Beyond之於黃家駒,沒了他就沒了魂,弗雷迪去世前的皇后,才值得稱為一代傳奇。
至今仍被人們銘記,帶領樂隊屢創奇蹟是外因,飽受爭議的私生活是點綴,弗雷迪身邊人的回憶錄中,流露出由衷的尊重、敬仰、愛與思念,這才是最難能可貴的。
為何皇后樂隊的能高度默契、親如一家,電影給出了高調與激情、感性與悲傷的解釋,雖然於理而言並不那麼令人信服。
除了酷似德國球星厄齊爾的面龐,拉米·馬雷克留給觀眾的印象是細膩、內斂、多變的演技,以及深入角色內心世界的體驗。去年的《巴比龍》,那個迷茫但堅定的眼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飾演傳奇人物弗雷迪,他做到了神形兼備的演繹,深入剖析了傳奇的內心。正如奧斯卡獲獎感言中的那句話:「我用這個角色,代表所有被孤立的人。」
片中,著重於雙性戀的元素,並引發片中一連串的矛盾,與其說是戲劇化的需要,不如說是奧斯卡的需要。
對待自己一生的摯愛瑪麗,弗雷迪的內心是複雜的。他承認,她是生命中的唯一,卻在當時離經叛道的選擇同性戀情;對待志同道合的樂隊成員,他也為了維護同性戀群體,多次表現出狂躁與不屑。
在那一刻,所有人都對他敬而遠之。因為,在輕浮、亢奮、滑稽的煽動者背後,是一個極不穩定、缺乏安全感的靈魂。想讓所有人都快樂,自己只能陷入無盡的孤獨和痛苦之中。
如果沒法給出最好的自己,不如在為愛流放中懺悔一生。背負顛覆之名的弗雷迪,也有盛名難副的內心掙扎。
高潮:自我顛覆與經典重現,定格夢幻般的時刻
有人批評:《波西米亞狂想曲》是一部類似於《愛樂之城》的經典歌曲大串燒,簡單來說,音樂MV附送復刻的劇情。
我承認,它確實是一部平庸的傳記片,因為皇后樂隊的成長過程基本上是一路上升,幾乎沒什麼波瀾。但它是一部優秀的音樂片,因為,它成功抓住了皇后樂隊和弗雷迪對音樂自我顛覆的開創精神。
搖滾樂中的崇尚自由,集中體現為對傳統和權威的反抗與反思的,但皇后樂隊反其道而行之,其代表作《波西米亞狂想曲》借鑑了歌劇的結構,並大量採用古典音樂形式。
融合,是這主打歌首歌的主題。
諷刺的是,《波西米亞狂想曲》反程式化的編曲和「四不像」的雜糅,起初引起了極大的爭議,多年之後,卻成為一代經典。
從歌劇式搖滾到迷幻氣息的舞臺表現,這種博眾家之長的創作方式,貫穿傳奇時代的始終。
本片的最高潮,莫過於逐幀復刻1985年那場「Live Aid慈善演唱會」上,皇后樂隊幾近完美的巔峰表演。
一段史上最大製作的Cosplay,用舞臺演出本身的張力和極富感染力的剪輯,集中展現了皇后樂隊和弗雷迪本人,對音樂的極致熱愛和追求。
一場演出,酣暢淋漓,這不僅是簡單的經典再現,而是被天賦和名聲壓得喘不過氣的弗雷迪尋找自我、重獲新生的讚美與肯定。
雖然,這個高光時刻,依然毫無懸念的陷入到戲劇性與劇情需要的因果論,但這並不妨礙普通觀眾被情緒感染,感受到用激情與夢想對抗生命無常,帶來的唏噓與感動。
尾聲:人生的美好與醜陋,都讓它煙消雲散吧
《波西米亞狂想曲》以精良的製作、精湛的演技和工整的結構,將曾經的傳奇故事,活靈活現的呈現於大銀幕之前。
它是一部感性的抒情長詩,優美、通俗、感情真摯而豐沛,符合皇后樂隊的氣質,但與他們在世界樂壇的殿堂級地位,就沒有那麼匹配了。
這種帶著致敬之心,精心創作的電影作品,很難避免劇情討巧和情感綁架的成分——藉助皇后樂隊的影響力,轉換為本片的關注度。
起於獵奇心理,浮於輕率喧鬧,止於人生巔峰,這是一種連貫的情緒表達。從情緒上講,《波西米亞狂想曲》是成功的,一旦觀眾們想要一探早逝天才的深邃眼神背後,時代變遷和社會變革帶來的深刻影響時,影片在高潮聲中戛然而止了。
畢竟,本片的立足點在於還原與致敬,在於通過音樂彰顯愛與和平,更多的內涵與寓意,就留給觀眾來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