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作者
歐小宅、蟲子|編輯
tobias|圖源
今天,壹心理和你聊聊「親密關係中的分寸感」。
昨天,已婚人士沈騰被拍到在會所過夜,期間,有白色短裙美女相伴。
今早,沈騰「喜提」微博熱搜第一。
作為一名已婚人士,深夜和異性一同出入外灘會所,還一起過了夜,玩到凌晨才從會所出來,這界限感,似乎不夠。
目前,沈騰方暫時沒有公開回應此事。
幾乎是同一時間,汪小菲在酒吧和朋友喝酒也被拍到。
在凌晨離開時,輕摟一位女性,舉止親密。
而後,汪小菲似乎意識到不妥,調整動作離開這個女性。
當天下午,汪小菲發文回應,否認照片中的用手摟抱。
媒體拍到的圖片不清晰,如果汪小菲說的是真的,沒有用手摟摟抱抱。那他在異性社交的界限感上,做得比較到位,至少這一件事是這樣。
如果結了婚依然拴不住自己的心,還是會和異性產生點火花,這樣的人,界限感不夠。
界限感,體現了一個人的婚內修養。
不是對汪小菲和沈騰吹毛求疵,娛樂圈婚外情還少嗎?
陳赫當年婚內出軌,拋棄前妻許婧,也是因為和張子萱合作《醫館笑傳》後日久生情。
可見,如果沒有界限感,和親密關係之外的異性頻繁接觸,會有風險。
這種風險的起因,可以歸到心理學上的「曝光效應」:即和異性物理距離過近,頻繁接觸,容易愛上伴侶以外的人。
美國心理學家扎榮茨曾做過一個著名的實驗。
學期一開始,讓女生們分別在班上出現15次,10次和5次。
然後問班上的學生,最喜歡哪些女生?
結果是:越熟悉的女生(出現次數越多的女生),對學生越有吸引力。
比起那些從未看到過的人,常常見到的人更讓人產生好感。
這就解釋了人際交往中吸引力的秘密:如果你對一個婚外異性有欣賞的感覺,再加上頻繁接觸,你對她的好感會更多。
但是對於你的伴侶來說,她可能要面臨被出軌的風險。
因為日久生情的婚外情,正是從朝夕相對的感情中發展來的。
雖然婚後,對優秀的異性的欣賞依然存在,我們也無法否認這是一件美好的事情。
但是,欣賞異性不等於不可控,不等於就要不加抑制地和對方頻繁接觸。
保持分寸感,才是一名已婚人士對伴侶最好的承諾。
分寸感這回事,在許多人的成長環境中是缺失的。
朋友阿強,今年40歲,有一次和妻子一塊去鄰居家串門。
鄰居的兒媳小燕兒長了一雙杏仁眼,皮膚也白膩。
阿強脫口而出:「小燕兒的臉還是挺嫩的啊!」
阿強妻子回到家,就徹底地坐不住了,氣得很,拉著娃過來理論:「你來評評理,你爸這什麼德行!」
實話說,阿強這話說的分寸感確實不夠。
誇也該誇自家媳婦啊!別人家的年輕媳婦你可勁兒誇?還當著妻子的面兒?
阿強誇別人家妻子的這種行為,就屬於沒有分寸感的表現。
阿強這麼做,除去故意為之的可能性,從心理學上分析還有一種原因:阿強在青少年時期就缺乏了異質社交性。
——通俗點說,青少年時期和異性相處的經驗不夠,長大之後和異性相處分寸感就拿捏得不好。
看看阿強從小的經歷:姐姐比她大25歲,周圍又很少有女性玩伴,早早地在工廠上班,如果沒有人來提醒他,我覺得阿強永遠不會懂得——這麼說話,是對小燕兒的冒犯,也會讓妻子不開心。
當然,這也和我們成長氛圍中的,過度注重人情有關係。因為講究融合,所以自然覺得,都是一家人/鄰居/一個小區的,至於分得那麼清?
我理解的恰如其分的分寸感,是退一步顯得太生疏;進一步又顯得太唐突了。
界限感在不同的社交情境中有不同的表現。
我們可以根據交往的深淺程度,把朋友分為:好朋友,朋友,泛泛之交,一面之交。按照這個順序,界限感是依次增強的。
假如我們把認識一個月的新同事,歸入到泛泛之交中,如果一起在辦公桌吃飯,聊天的內容就很能體現界限感:
聊昨天和老公吵架,顯得太唐突,顯然關係還沒有到可以自我暴露這麼多的程度;
聊天氣,又顯得太生疏,因為已經認識有一個月了。
所以,聊美食和家鄉,可能是比較合適的。
這就是我看來人際中的界限感。
而異性社交又不同,因為性別不一致,所以需要的界限感需要再強一些,以表示對人的尊重。
同樣是異性之間身體接觸,黃渤和華晨宇的表現就很有分寸感。
《極限挑戰》第三季中,為了錄節目,黃渤和林志玲都在水裡。
為了再現《鐵達尼號》中的劇情,林志玲的頭和黃渤貼得很近。
那林志玲啥身材?號稱臺灣第一美女啊!可是黃渤硬是沒有看,很有禮貌地把眼睛瞥到一邊。
這是給林志玲留臉面,也是給自己留臉面。
這叫「紳士眼」。
《我是歌手》正火時,華晨宇和女明星擁抱。
當時女明星穿的露背裝,華晨宇乾脆用衣袖把手指藏起來。
這叫「紳士手」。
和異性相處,尤其是身體接觸,紳士手、紳士眼類似保持距離的行為都可以體現一個人的分寸感。
接下來好奇下,為什麼有些人就是分寸感不足呢?
可能和這個人的社會化程度不足有關。
(社會化是指,人的一切行為規範都是建立在社會習得的基礎上。)
當然,以上只為無意間、沒有意識到自己行為不妥當的人解釋。
如果是故意搞曖昧的人,請儘早遠離,不在討論範圍之內。
美國心理治療師琳賽·吉布森曾經提出情感成熟的概念,她認為一個情感成熟的人,其中最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尊重他人的底線」。
那麼對於分寸感不強的人來說,怎麼做才能「尊重他人的底線」?
a. 距離≠疏遠,底線=尊重
首先,要放棄「保持距離就是和人疏遠」的想法。
很多人在人際交往中,抹不下臉來拒絕別人的親密,以及想和別人親密,就是覺得關係太近了,勾個肩搭個背,說句輕佻的話,不是理所應當的嗎?
並不是。
你只有尊重了別人的底線,意識到對方也是個有獨立個性的「人」,關係才是健康的關係,才有可能真正尊重對方,以及贏得對方的尊重。
更重要的是,無論再想和異性增強感情聯繫,也不能忽視伴侶的存在。如果和異性不保持距離,把伴侶放在哪裡呢?
b. 增加社會化程度
多和情感成熟的人接觸,從周圍人的交往習慣中習得分寸感。
那麼如何識別情感成熟的人?
一個比較偷懶但有效的識別辦法是,看看周圍人對他的真實評價,挑選你身邊被真實地評價為「紳士」的人。這樣的人應該會懂禮貌,也會把握分寸。
多和他們學習。但是注意,他們也有可能會做錯其他事情,有選擇地學習就可以了。
有人比喻人類像刺蝟:因為天氣太冷要扎堆取暖;但又因為有刺要保持距離。
這個刺,比喻得比較恰當。因為人總是有著性別,習俗和信仰等等差異,保持分寸感,相處起來才不會那麼尷尬。
而在兩性關係中的分寸感,則起著為關係保駕護航的作用。
夫妻就只能一夫一妻,夫妻之間的親密,換了另外任何一個男女都不行,這就是分寸感。
如果人人都可以拉手,一起深夜出入會所,那我憑什麼讓你當我的伴侶?
換個對自己一心一意的人,滿滿的安全感它不香嗎?
分寸感,才是關係中的必修課。
- The End -
作者簡介:徐清,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