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上大二,在校外兼職的過程中認識了一位單親媽媽。
她很年輕,也很漂亮,很有氣質,三年前跟丈夫離婚,自己獨自一人跟兒子生活,因為工作的關係,我跟她們母子經常接觸,她兒子很喜歡我,整天吵著要跟我玩……
有一天,她約我去她家裡坐坐,我心裡想,是不是要跟我說什麼,會不會有什麼事兒發生,如果發生了,我該怎麼做,結果坐下來寒暄幾句後,她跟我說:你能否介紹幾個陽光、大氣、夠man的男同學,我問這是要幹嘛?她告訴我:我想讓他們每周帶著我兒子去玩,所有的費用由我來出,而且,我可以另外付給他們一些錢。
原來是這事兒啊,嚇我一跳!我說:那還需要找別人啊,找我就行咯,而且我跟你兒子關係也不錯……
原來是這事兒啊,嚇我一跳!我說:那還需要找別人啊,找我就行咯,而且我跟你兒子關係也不錯……
她告訴我,正是因為你經常跟我兒子接觸,所以你不適合,這樣做,會讓我兒子跟你建立穩定的依戀關係,你是要充當這個父親角色嗎?我心裡想,說的也是,那我就幫你找找吧。
回到學校,我立刻找了幾個帥氣活潑的大小夥,跟他們說明情況,不出意料,他們非常樂意,於是,只要有時間,他們就輪流帶著她兒子去各種地方玩耍,公園、遊樂場、看電影、抓沙包、打CS……
大學畢業後兩年,我再次見到這位單親媽媽,她還跟原先一樣,沒有結婚,但依舊年輕、漂亮、有氣質,當我問到孩子現在怎麼樣?她跟我說,非常好啊!現在是班上的學霸,非常懂事,很陽光,很活潑,她說非常感謝我當年幫了她那麼大一個忙。我問她,你為什麼要那麼做?
她沒有正面回答,只是簡單回了一句:等你結婚後就懂了。
自打我做了教育,我才感覺到這位媽媽當時的決策是多麼的睿智,她的做法,其實是在給孩子彌補父親角色,因為她懂得,孩子可以沒有父親,但不能沒有父親角色!
今天就聊一聊父親角色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我認為主要三個:
父親是孩子社會交際的起點
孩子出生後,接觸最多的是媽媽,媽媽的照顧給孩子帶來了更多的安全感,可爸爸不一樣,爸爸是孩子接觸的第一個陌生男人,爸爸的陪伴和玩耍會讓孩子建立起最原始的信任,而這種信任,會從爸爸逐漸泛化到其他人。
有一項研究表明,爸爸的缺失會讓孩子的社交能力延後,可是,有爸爸陪伴的孩子,長大後更有同理心,有更好的社會交際能力,婚姻關係更穩定,社交範圍相對較大。
父親是孩子能力養成、品格塑造的最佳人選
女人的天性是細心,溫和,懂得照顧人,可男人不一樣,男人的創造力,邏輯性,探索性,活動性,保護性都優越於女性,我們都知道,遊戲是孩子實踐學習最好的辦法(沒有之一),由於男人的這種天性,所以,爸爸的帶領下的學習效果要遠遠超越媽媽。
耶魯大學有一個12年的研究成果,孩子由爸爸帶大,智力更高,動手能力更強,組織能力會更好,同時,探索精神、勇氣等品格方面都非常好。
父親是孩子性別角色的重要坐標
有一個女大學生,在很小的時候,爸爸就背叛了媽媽。
離婚後,媽媽非常恨爸爸,經常在女兒面前說「男人沒一個好東西」!由於孩子整體被灌輸這種思想,而且身邊接觸的都是女人,她並不知道男人應該是什麼樣的,所以,她一直認為男人很壞,男人都不是好東西,她非常抗拒男性。
可是,上大學後,她在生理需求的驅動下又很想去找,可又不知道該怎麼找,所以非常困惑。
後來,他認識了一個大自己15歲的老師,他覺得這個男人成熟、穩重,很懂得關心女人,她很喜歡這位老師,可是這位老師已經有家室了,明確表示不同意,希望她自重。
結果這個女大學生深受打擊,變得非常自卑,價值感急速下降,從此變得很孤僻,並堅信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這個故事中的女生屬於典型的父親角色缺失,並且在成長過程中,沒有習得男性角色,她根本就不清楚男人應該是什麼樣子的,可是,如果有父親的陪伴,孩子從小就會區分男女角色,男孩會從爸爸身上學到男人的特徵、品質和個性,女孩會從爸爸身上進行對比,學到什麼是男人,自己喜歡什麼樣的男人。
總結一下,如果不得已非離婚不可,那麼你首先要做的,就是幫孩子彌補父親/母親角色,你可以不再婚,但角色彌補這件事一定要做,人類之所以是雙系養育動物,一定有他的道理,雙系陪伴不僅對後代生存有好處,最關鍵的是,它可以讓後代的心理、精神更為健全!
補充一點!離婚只是夫妻關係的破裂,但對孩子來說,你們仍然是最佳的養育者!因此,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由親生父母來承擔角色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