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遇見魏斯:這對稀有的魯特琴二重奏,值得現場聆聽~

2021-02-07 古典吉他資訊與賞析

魯特琴,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最風靡的家庭獨奏樂器。道蘭、巴赫、魏斯等作曲家的魯特琴作品改編後,在當今古典吉他曲目中佔有重要的位置。儘管魯特琴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復古音樂家們依然樂此不疲。2017年4月,這對在歐洲享有盛名的魯特琴二重奏將來到武漢和北京演出了,相信吉他愛好者們不會錯過。經過努力,我們爭取到了北京中山音樂堂少量的280元價位票源,以極優惠的價格(套票2張=380元)向愛好者們提供。點擊文末「閱讀原文」購票。


同時,楊雪霏和索舍爾在北京音樂廳的門票繼續在售,歡迎購票。不少購票者還在諮詢,統一答覆如下:門票不設快遞,預訂後憑訂票姓名、電話和「古典吉他資訊與賞析」平臺名,當天17:00以後在北京音樂廳門口大廳取票入場。

巴洛克音樂巨人:巴赫遇見魏斯—魯特琴二重奏之夜


聆聽安東與安娜,如入巴洛克秘密花園,探尋遺忘在久遠年代清麗、瀟灑、靈動的魯特琴二重奏


演出時間:2017年4月16日19:30(周日)

演出地點:北京中山音樂堂

演奏家:安東與安娜(Anton Birula & Anna Kowalska)

票價:50、100、180、280、380、580元


「古典吉他資訊與賞析」代理280元票源(單張200元;套票2張380元)


(武漢演出時間:4月14日19:30,琴臺音樂廳。請自行聯繫購買。)


演奏會曲目


西爾維斯·萊奧波德·魏斯 (1686-1750)

        a小調第15組曲 不忠 選自德勒斯登手稿

        g小調第29組曲 選自德勒斯登手稿

        g小調恰空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685-1750)

        法國組曲BWV814

        田園曲BWV 590

        交響曲BWV29/1006a

        詠嘆調BWV1068


Silvius Leopold Weiss (1686- 1750)

Suite No.15 in A minor L』Infidele from Dresden Manuscript

Suite No.29 in G minor from Dresden Manuscript

Ciaccona in G minor


Johann Sebastian Bach (1685-1750)

French Suite BWV.814

Pastorale BWV.590

Sinfonia BWV.29/1006a

Air BWV.1068



演奏家介紹


安東·貝如拉:蕭邦音樂學院魯特琴教授,羽管鍵琴、管風琴和古樂系主任,曾獲藝術攝影碩士,埋頭暗房時,聆聽了大量巴赫與魏斯,不可救藥地愛上音樂,拜師學藝,並邂逅安娜,意趣相投,攜手開啟傳奇音樂人生。


視頻欣賞:  Bach Toccata BVW 540  


安娜和安東的巴洛克魯特琴二重奏喚起了人們對於遺忘已久的魯特琴二重奏作品的注意。這兩位音樂家志趣相投,願意將魯特琴在最後的輝煌中留下的那些作品彰顯於世。他們曾首演並錄製了新近發現的弗郎索瓦·迪福的二重奏作品,並將馬蘭·馬雷的維奧爾琴作品改編成巴洛克魯特琴二重奏,並以此為基礎於2002年發行了《巴洛克魯特琴二重奏》這張唱片。此後,二人致力於探索其它各種古撥弦樂器的二重奏作品,尤其是巴洛克吉他和長頸詩琴。他們的另一套曲目"洞悉巴洛克"則展示了不同文化中對照鮮明的音樂風格:從偉大的義大利魯特琴和長頸詩琴演奏家A·皮奇尼尼與G·卡普斯貝格所創作的莊重嚴整的音樂作品,到最早的西班牙吉他大師G·桑斯與S·德·穆爾西亞情緒多變的樂風,以及法國巴洛克大師R.·德·維塞與F.·庫普蘭的憂鬱與感傷。


他們關於J.S.巴赫作品的計劃頗為龐大,既包括用魯特琴來獨奏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作品,而且還對他其它樂器的作品加以改編,並用兩把24弦的巴洛克魯特琴來演奏。


他們近期還演奏了一套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的吉他曲目,所用的吉他仿照19世紀制琴師雷恩·萊特(Rene Lete)所制的六弦吉他,並配羊腸弦,演奏了約翰·卡斯帕爾·梅爾茲、費爾南多·索爾、蕭邦以及拿破崙·柯斯特等人的作品。這套曲目中的亮點是改編自塞薩爾·弗朗克的著名管風琴作品《前奏曲、賦格與變奏》(作品Op.18)。


安娜和安東將這套曲目成功地帶到歐洲各地,足跡遍及奧地利、比利時、捷克、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荷蘭、立陶宛、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斯洛伐克、烏克蘭以及瑞典等地。

安娜·科瓦爾斯卡曾在荷蘭的海牙皇家音樂學院學習魯特琴,師從於佐藤豊彥和奈傑爾·諾斯。安娜勝任的曲目十分寬廣,包括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晚期以及19世紀的古吉他曲目。她對音樂的熱愛不僅局限於魯特琴,還學習並演奏古典吉他、鋼琴和小提琴。多方位的音樂背景促使她進行新的嘗試,超越巴洛克吉他、魯特琴及其它古彈撥樂器作品的局限。安娜的父親迪米蒂是演奏巴揚手風琴的業餘高手,對於女兒多方面的興趣也十分支持。事實上,很多不同的音樂風格都是經由父親介紹給她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安娜對凱爾特傳統音樂發生了濃厚興趣。她對英國六角手風琴和愛爾蘭小提琴的聲音可謂心心念念,並將其融入自己用魯特琴系列樂器演奏的巴洛克音樂之中。目前,安娜在波蘭比得哥煦的菲利克斯·諾沃維伊斯基音樂學院及華沙的蕭邦音樂學院任教,教授魯特琴和19世紀吉他演奏。



安東·貝如拉早年學習鋼琴和古典吉他。90年代初,他完成了藝術攝影專業課程,獲碩士學位。在攝影工作室的暗房裡,安東聆聽了大量的音樂作品,並為S.L.魏斯和J.S.巴赫的魯特琴作品所折服,滿懷熱情前往荷蘭和德國,在海牙皇家音樂學院師從佐藤豊彥,並在科隆音樂學院跟隨康拉德·永哈內爾,學習魯特琴。安東潛心研究現存的巴洛克魯特琴獨奏文獻,舉辦過許多場魯特琴獨奏會,曲目包括巴赫、魏斯及法國魯特琴家的作品。安東·貝如拉也是一位長頸詩琴演奏家,他與許多樂團合作,演奏了大量的長頸詩琴作品,尤其是17世紀義大利和英國作曲家的聲樂作品,及法國作曲家馬蘭·馬雷和安託萬·福克雷的維奧爾琴作品。安東·貝如拉現在波蘭比得哥煦的菲利克斯·諾沃維伊斯基音樂學院與華沙的蕭邦音樂學院教授魯特琴,同時擔任羽管鍵琴、管風琴和古樂系的系主任。


視頻欣賞:Folias Galegas by Santiago de Murcia



魯特琴二重奏發行的CD封面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微店購票。



相關焦點

  • 羅吉伯爵之墓 魏斯最悲愴的著名作品
    曾有樂評家將這兩位巴洛克時期的巨匠相提並論,「聽一位天才管風琴家(指巴赫)在大鍵琴上演奏他的幻想曲和賦格,或聽魏斯演奏魯特琴,都是至高的享受。」1710-1714年,魏斯隨流放的波蘭王子索別斯基住在義大利,在這裡他見到了斯卡拉第父子和同胞亨德爾等音樂家,這5年的經歷給魏斯的音樂產生具大影響。
  • 魯特琴版本的巴赫大提琴組曲
    不同種類的魯特琴歐洲魯特琴上可以演奏和弦、旋律、各式各樣的裝飾音,甚至對位樂曲。它是用作伴奏歌唱的獨奏樂器,也可用於重奏中。魯特琴在18世紀初至中期在德國繁榮發展,西爾維奧·利奧波德·韋斯(Silvio Leopold Weiss)和巴赫(Bach)提供了特別豐富的劇目。
  • 文藝復興時期象徵「天堂之美」的樂器——魯特琴
    當你開始閱讀這篇文章之前,小編和你打一個你絕對會輸的賭我就賭你不知道我接下來要介紹的樂器文藝復興時期象徵「天堂之美」的樂器——魯特琴Jozef van Wissem - How You Must Have Suffered04:15來自萊音喵初聽這段音樂
  • 魯特琴
    在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中,魯特琴也有著獨特的藝術地位:天使手中的魯特琴象徵著「天堂的美好」與「和諧」。伽利略的父親,是一名優秀的魯特琴演奏者,伽利略自己也彈得一手好琴,他是魯特琴專業家庭的業餘琴手。▲伽利略所作的魯特琴曲魯特琴的另一個高潮發生在英國伊莉莎白女皇時期,代表作是John Dowland甜美善感的魯特琴歌曲:《Lute Air》及其獨奏曲。
  • 魯特琴家族 文藝復興時期的遇見
    Carlo Domeniconi《牧羊人》(Edin Karamazov)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卻難以像繪畫那樣得以輝煌再現,只能搜尋斷章殘句來閱讀理解與沿著零星的遺譜做跨時空的聆聽。「我們記住了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或但丁、薄迦丘,卻往往不了解音樂在其中的作用。
  • 歷史人文 魯特琴的歷史
    其他,法國還有華雷特 (Nicolas Vallet) 於1618~19年寫作了魯特琴的獨奏、二重奏、三重奏、四重奏等曲集。英國在黃金時代也擁有和法國一樣的興盛景象。此一興盛景象以約翰•道蘭 (John Dowland 1563~1626) 一人為代表性人物。雖然有人認為是一種錯覺,但歷史言之,他所留下的功績又何嘗不可。
  • 豬博士賞析 哈根《A大調魯特琴協奏曲》
    為魯特琴寫過組曲或協奏曲的公認的頂級作曲大師有三位,分別是巴赫、維瓦爾第和海頓。在這之後,魯特琴這個樂器就銷聲匿跡了,吉他這個時候成為歐洲樂器的主流。歐洲的彈撥樂器潮流是從西南沿海往東北內陸颳風的,從義大利、西班牙到法國、再到德國。義大利人最先流行彈魯特琴,等巴洛克中後期德國人彈的滾瓜亂熟時候,義大利人又開始彈五弦的巴洛克吉他了。所以,巴洛克時期作曲家寫魯特琴作品大多集中在德奧地區。
  • 魯特琴的前世今生丨光音讀書會閱讀材料
    魯特琴版魏斯「琵琶」二字中的「珏」意為「二玉相碰,發出悅耳碰擊聲」,表示這是一種以彈碰琴弦的方式發聲的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也就是說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後挑。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中國琵琶更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現時的日本琵琶、朝鮮琵琶和越南琵琶。
  • 他比巴赫小兩歲,又在同一年過世,他讓琉特琴不朽!
    曾有樂評家將這兩位巴洛克時期的巨匠相提並論,「聽一位天才管風琴家(指巴赫)在大鍵琴上演奏他的幻想曲和賦格,或聽魏斯演奏琉特琴,都是至高的享受。」魏斯(Silvius Leopold Weiss,1687-1750),波蘭作曲家,琉特琴演奏家。
  • 2016名琴上的巴赫:福田進一《四首魯特琴組曲》音樂會賞析
    本公眾號歡迎讀者積極投稿,發至信箱:25410218@qq.com「福田進一」大師 淋漓盡致一場音樂會值得回味,名琴暨巴赫《四首魯特琴組曲》賞析之旅,帶給許多愛樂者不同的感官,如此清脆悅耳的琴聲廣受好評。觀眾如痴如醉,幾乎沉醉在這場優質與快樂的音樂裡。
  • 【考拉長笛】巴赫-古諾《聖母頌》跨越百年的邂逅<讓-皮埃爾·郎帕爾>
    古諾依據巴赫這個第一卷的第一首《C大調前奏曲》譜寫了《聖母頌》這首聲樂名曲 巴赫的《C大調前奏曲》寧靜純潔古諾的聖母頌,神聖莊嚴二者結合天衣無縫、相得益彰今天與大家分享20世紀最偉大的長笛演奏家讓-皮埃爾·郎帕爾版本希望大家能夠喜歡Jean Pierre Rampal
  • 巴赫:E小調布列舞曲①
    ▼作品選自《巴赫初級鋼琴曲集》,不過要先說明的是:第一這套曲集不是寫給鋼琴的,而是羽管鍵琴;第二這首《E小調布列舞曲》最初甚至都不是鍵盤演奏,而是寫給魯特琴的。布列舞/Bourrée,最初來自法國民間,一般都是二拍子或四拍子,雖然也有三拍,但很少見。
  • 聆聽敏茨演繹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
    斯特恩、祖克曼、敏茨、帕爾曼《四季》聆聽敏茨演繹巴赫無伴奏小提琴奏鳴曲
  • #這很巴洛克# 唐•庫普曼帶著他的古樂器來咯!(內含視頻福利)
    但直到兩個世紀以後的巴洛克時期,圓號才被作曲家應用於作品之中,但由於其演奏難度大(自然音圓號要靠氣息和右手的阻塞音控制音高,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在作品中使用有限。 在十八世紀前,圓號是沒有閥鍵的,狹窄的內徑也使其保留源自於獵號的粗獷的音色。 對於樂器來說,它的性能比造型有更大的意義。
  • 羽管鍵琴邂逅鋼琴——聆聽最美巴赫
    當貝多芬第一次聽到巴赫的音樂時,他說:「這哪是小溪(Bach)啊,這明明是大海呀!」老夫婦介紹說,世上僅有三套巴赫古典收藏,另外兩套分別藏於美國國會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而這套收藏是三套中最齊全的。2015年1月,盛原教授與何榮館長等趕赴美國與收藏者會面,會面當天便籤訂了這套巴赫收藏的接收協議。於是,2015年11月,世上僅有的三套巴赫文獻收藏之一終於落戶中央音樂學院圖書館,巴赫精神超越了國界。
  • 解讀 | 魯特琴——是天使的樂器,也是沉湎於世俗的幸福
    文藝復興時期就有數以萬計的為魯特琴而寫的作品;發展至巴洛克時期,巴赫這樣的作曲家還為這件樂器寫作了專門成套的組曲。對技藝嫻熟的演奏者來說,他們可以使魯特琴發揮出豐富的表現力。魯特琴的受歡迎程度從大量畫作中也可見一斑,它代表了兩重含義,既表示聖潔與美,又能展現世間的歡愉。
  • 聆聽巴哈(巴赫)及演繹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巴哈的音樂深具日爾曼民族的自律、嚴謹以及崇尚理性的特徵,又深受其自身堅韌、厚重的人格力量的感染。一直以來,巴哈的作品被譽為復調音樂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  當我們聆聽巴哈的作品並走進他的音樂時,我們感覺到一個主要旋律的存在,兩個或多個聲部圍繞著這個主要的旋律繁衍生長、相互交錯,旋轉向上形成一個複雜的立體圖案。
  • 哈根吉他長笛二重奏 | 指尖的音樂,眼中的愛意
    他們基於對各自樂器的熱愛,深入探索了長笛與吉他這種獨特的室內樂二重奏形式的可塑性,並通過日積月累的努力,成功地將哈根二重奏的音樂帶給世界各地的樂迷。這也是莫扎特一系列管樂協奏曲的共同特質。如今,哈根吉他長笛二重奏選擇了用吉他來替代樂隊,在聽感上又換了另一種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