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伊右
如果將青春題材比作磁帶的兩面,這部劇就是果斷將磁帶翻至B面,把深藏在青春背後的成長陣痛和現實問題擺上檯面。
快節奏的劇情、鮮活生動的人物形象、複雜的情感衝突,《青春鬥》一經開播便不斷吸睛。
截至目前,微博話題#電視劇青春鬥#閱讀量已達20億人次,網友踴躍討論數101.5萬條;#向真趙聰分手##心疼香蔥CP##丁蘭媽媽要跟丁蘭斷絕關係##晉小妮宋逸離婚##沈嚴錢貝貝分手#等關鍵詞接連登上熱搜榜。播出期累計超過70個熱搜,持續搶佔受眾的關注焦點,助推劇集熱度一路走高。
該劇累計網絡播放量突破48億次,連續12天蟬聯Vlinkage電視劇網絡播放量排行榜、骨朵劇集排行榜、德塔文電視劇景氣指數榜等網絡數據榜單榜首,更成為骨朵電視劇榜3月以來唯一在播期間達成3次「爆表」的原創劇本電視劇,並獲電視劇評論數第一。
在電視劇收官時回望,《青春鬥》對當下年輕人所面臨的種種困境和與之鬥爭中產生的問題進行了生動的傳遞,進而引發時代和社會對此更進一步的思考。
《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工人日報》《中國文化報》等主流媒體評論該劇「現實主義的青春敘事有亮色、有亮點」,以及「該劇以『同青春進行鬥爭』為線索,既直面殘酷的現實,又不失充滿溫度與積極意義的人文關懷」。
那麼,備受熱議的《青春鬥》帶來了哪些思考?
▍直面「問題」,踩青春的痛點
青春題材可謂是國劇市場上經久不衰的品類,縱觀青春劇的發展,螢屏上大致有幾種不同的類型:真實展現校園生活、反映情感的「現實青春劇」;受到國產青春片影響,著重描繪處於青春期少男少女們憂鬱與傷感情緒的「疼痛青春劇」;近些年湧現的主打懷舊路線、以重溫校園生活和愛情的美好為主的「懷舊青春劇」。
《青春鬥》選擇了一個新的切入口,試圖展現年輕人的「問題青春」。如果將青春題材比作磁帶的兩面,這部劇就是果斷將磁帶翻至B面,把深藏在青春背後的成長陣痛和現實問題擺上檯面。
向真就業受挫並遭遇男友突然消失;錢貝貝遇到事業型男友,不得不痛苦放手;丁蘭意圖留學,想留在大城市卻屢次被母親阻攔;晉小妮遇人不淑,情路坎坷;于慧幾次創業失敗,負債纍纍……《青春鬥》中,5位女孩由大學校園步入社會的途中一路磕磕碰碰、狀況百出。
女孩們自身也並非完美:向真讓人又愛又恨的「作」、錢貝貝杜門自絕的「傲」、丁蘭自尊過強的「執」、晉小妮「作天作地作閨蜜」的「黏」、于慧功利心過盛的「欲」,每個女生身上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問題」。
然而,這又何嘗不是當下年輕一代的真實圖鑑?或初生牛犢過於自負,或一遇問題就想逃避……事實上,不完美的個性、不如意的生活也是青春中的一部分。
既然已知「困惑」和「迷茫」是年輕一代永恆的關鍵詞,如何在踏出象牙塔後完成自我認知,進而尋找到真正的目標?如何從容面對生活、面對困境?於是便有了「鬥」。
在趙寶剛接受《光明日報》視頻專訪時這樣詮釋劇名中的「鬥」字:「其實人要學會跟自己鬥,跟負能量鬥,跟一切不利的人性因素鬥。」換言之,《青春鬥》是寫給成長的,而非寫給成功,這也正是該劇忠於現實之處。
面對來自生活的重錘,不斷在壓力中成長,磨練出堅持向前的勇敢與豁達是跌倒後幾經周折也會爬起來繼續趕路的向真,也是屏幕前千千萬萬個青年人的縮影。
▍延伸到「全景式」青春,聚焦多元社會議題
作為一部真實還原當代年輕人「成長史」的群像式青春劇,《青春鬥》在紀錄5位女生的生活之外,還將鏡頭聚焦於「當代情感訴求」「原生家庭困境」「北漂」等多元社會話題,以現實主義手法描繪當代青年的「全景式」青春。
例如,近期引發大眾熱議的「原生家庭」話題在《青春鬥》中也有探討。在「批判原生家庭阻礙」佔據主流話題的當下,該劇沒有人為製造戲劇衝突,而是真實展現「丁蘭媽媽」「向真媽媽」與「高原爸爸」3種不同的家長在面對「子女離家還是歸鄉」問題時的不同態度。
同樣是要去慕尼黑學習哲學,高原的父親鼓勵兒子「那裡不僅能學到豐富的知識,也能得到更廣闊的人生」;丁蘭的媽媽卻強烈阻攔,還不惜燒掉了她的錄取通知書:「這哲學有什麼用?能當飯吃嗎!」她只盼著女兒留在身邊,「一個個削尖了腦袋往外跑,恨不得離家越遠越好,你就不是不想負責嗎?」同樣是小城市出身,向真的媽媽苦口婆心勸女兒出去闖蕩,讀研讀博她都全力支持:「青春的時候不鬥,什麼時候鬥啊。到媽這個年紀,想鬥都鬥不動了!」
3位家長截然不同的答案,幾乎囊括了這一情境下可能出現的情況。而當代年輕人與上一輩人在價值觀念、生活追求、情感選擇方面的差異和衝突,造成「原生家庭困境」,解決代際問題的根本在於溝通與換位思考,劇中3位父母的選擇值得不同年齡層的觀眾深思。
至於愛情,更是青春中的永恆話題。在畢業季由大學邁向社會的岔路口,向真和趙聰因為考研與創業發生爭執,第一次有了人生方向上的分歧;丁蘭和高原這對「學霸」情侶雖然都獲得了慕尼黑大學的研究生資格,但迫於丁蘭的家庭壓力,最終遺憾散場;錢貝貝因為程宇強烈的控制欲而分手;晉小妮因「戀愛腦」沒有安全感而被分手。
屏幕之內,親情、友情、愛情的抉擇與難題正在上演;在屏幕之外,人們開始思索真正的幸福從何而來?生活的要義究竟是什麼?
在《青春鬥》中,青春之旅不再是高歌猛進的一片坦途,而是落地現實後的滿目焦灼和一地雞毛。該劇的難能可貴之處也在於此,不再「造夢」,而是直面現實,把年輕人走向社會必須面對的抉擇和困境悉數擺上檯面。如何做出選擇?如何承擔責任?如何應對職場困境?如何處理情感關係?如何面對原生家庭?《青春鬥》為觀眾呈現了年輕人社會生活的面面觀。
▍啟發現實題材創作,不逃避也不粉飾
《人民日報》發文評論《青春鬥》的現實主義創作手法:「一部劇集要讓觀眾既愛看又樂於討論,最關鍵的還是在於要真正關注百姓生活、關注社會現實,對社會話題有所回應。」
電視劇是社會生活的縮影,在趙寶剛看來,電視劇不能忽視社會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特別是觀念上對人們的影響。《青春鬥》中的5個女孩在「作」的表象下反映的正是不同階層、不同性格的年輕人在成長方面的煩惱和困境。
趙寶剛在採訪中曾表示,過去的青春劇喜歡給年輕人灌「雞湯」,這次他希望展示的是真實的生活。因此在《青春鬥》中,我們不僅看到青春美好動人的一面,也看到了隱藏在美好背後的挫敗和失落。《青春鬥》淡化了其它青春劇的勵志和「雞湯」元素,而是通過青春的不如意、不完美進行情節上的鋪陳,這種「反雞湯」的方式也並不等於當下流行的「喪」。
此外,本劇與近兩年青春劇相比最大的不同還在於,《青春鬥》人物不再千人一面和扁平化,劇中的5個女孩各有各的問題,天生性格反骨,事業、生活一地雞毛,完全沒有「主角光環」,也不完美。這5個年輕的姑娘既是劇作層面的「非典型人物」,也是現實生活裡「典型的人」。有網友用「作我們不敢作,做我們不敢做」來形容她們的特質。
事實上,不止是5位女生,劇中的各色男性角色同樣「性格短板」明顯。與常規劇集不同,《青春鬥》完全採取「無保護創作」,突出的並非角色的人格魅力,而是通過更多對「問題」的呈現,闡發具有廣譜意義的社會思考。
誠然,這一創作手法是對傳統觀劇審美的挑戰,但卻能讓觀眾在觀劇過程中與角色一道「發現問題」,進而「解決問題」,乃至「擺正自己的人生」,為劇集帶來正能量的思想價值。也只有這種不誇張、不粉飾的現實主義創作原則,才能真正觸碰到青春的本質,才能真正給成長帶來有益的啟發。
「廣電獨家」是廣電業界第一訂閱號,「影視獨家」透視影視熱點,北京中廣傳華影視文化諮詢有限公司運營,長按二維碼可訂閱。